8月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以“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江苏实践”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专场新闻发布会。记者 肖勇 吴胜 摄
“江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走进江苏你会发现,掀开那份烟雨朦胧,呈现在你眼前的会比想象中更美好、更生动、更真实。”
2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专场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讲述“国家三大战略”背景下江苏的机遇和挑战、现在和未来,盛情邀请中外记者亲自到江苏走走看看,体味“不一样的江苏”。
肩负“两个率先”重大使命和“为全国发展探路”重任的江苏,将以何种姿态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是本次发布会的主题,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的记者到会旁听采访,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看中国现代化水平、看中国人美好生活,要看江苏
提到江苏,你的脑海里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可能是美丽灵动丰饶的水乡”“可能是璀璨恢宏的历史人文长卷”“可能是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群像”“可能是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生动实践”……发布会一开始,娄勤俭就充满深情地为大家描摹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四维江苏”。
“对照谆谆嘱托和党中央部署要求,立足江苏所处的时代方位和现实基础,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的时候。”娄勤俭说。
如何做好强调的“这篇大文章”?娄勤俭表示,江苏不会匆匆忙忙往基本现代化赶、将来再回过头来补课,而是扎实补短板强弱项,坚决防止低收入人口年收入低于脱贫标准、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和住着危房“被小康”现象的发生。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看苏北。”娄勤俭说,江苏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四化”同步发展,重构城乡关系、提升发展水平,一大批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富有当地民居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建成,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他举了个例子:视察过的徐州市马庄村,曾是采煤塌陷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修复生态、优化环境,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黑色”经济到“绿色”马庄的蝶变。
发布会现场,娄勤俭分别从创新、转型、开放、文化角度讲了4个鲜活故事,向在场媒体记者“报料”。
一是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创新故事。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转移转化技术成果3500多项,衍生孵化企业720家。南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年净增1282家,未来网络研究引领6G技术发展;苏州的纳米科技、生物医药,无锡的物联网、集成电路,处于产业领跑者的位置。
二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故事。下大力气整治“重化围江”和苏北小化工问题,统筹推进环保整治和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发展高端产业、生态产业。南京长江二桥和三桥之间生产岸线正在全部退出,打造35公里的“南京外滩”。扬州始终坚守瘦西湖景区“看不见任何现代建筑”的天际线,而且用5年时间建成350多个公园。南通海拔109米的狼山在沿江治理生态修复后,视觉上是那么秀丽巍峨!
三是“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的开放故事。南通的通州湾港区,正在打造成长江新的出海口,苏北的高铁建设全面推进,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淮安空港形成互为支撑的“黄金三角”,长江港口群、机场群的区域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江苏在海外建设的柬埔寨西港特区、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成为我国境外标杆项目。
四是植根传统、影响未来的文化故事。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是目前唯一整段通航的黄金水道,江苏正在推进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和运河历史文化保护,让大运河千年文脉流动起来。江苏还拥有最具实力的作家群体,原创歌剧《拉贝日记》《鉴真东渡》产生广泛国际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精髓为江苏制造增添了更多匠心神韵。
“每个背后都有曲折感人的情节和情怀”“江淮大地在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地区的同时,正在成为美丽的大花园”“未来江苏的开放故事不仅看苏南,也看苏中苏北;不仅看‘引进来’,还要看‘走出去’” “我们有信心在江苏丰厚的文化土壤上推出更多文化标识和精品力作”……
一个个故事娓娓讲来,娄勤俭满怀自豪,更充满信心:看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要看江苏;看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要看江苏。
主题发布结束后,娄勤俭和吴政隆回答了记者提问。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要做好“三件事”
央视记者提问:江苏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积极工作,近期又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在长三角区域江苏如何谋划,有哪些积极作为?
娄勤俭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亲自倡导、谋划、推动的重大战略,担负着东部地区率先高质量发展、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国家使命,也可以由东向西更好地辐射中西部、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江苏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更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江苏始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响应者、有力推动者、坚定执行者。”娄勤俭介绍,去年对长三角一体化作出重要批示后,江苏认真抓好贯彻,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贯通长三角的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通苏嘉铁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产业协同与市场统一方面,科技、产业、金融、市场、人才等合作机制加快构建,像上交所科创板“第一股”就是苏州华兴源创公司,科创板受理的企业中江苏企业就有2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江苏450家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徐州、盐城、南通率先实现与上海门诊异地结算,江苏吴江、上海青浦与浙江嘉善等地的跨省公交线路初成规模。
娄勤俭表示,江苏出台了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重点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别强调做好“三件事”:一是格局要大,坚决完成“国家交办的事”。二是胸襟要宽,主动做好“我们共同的事”。三是节奏要快,规划方案确定后,关键在于干,发扬敢为人先的张家港精神,抓紧办好自己的事,为长三角一体化作出江苏贡献。
让苏北农村“广厦千万间”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江苏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对于江苏的全面小康,大家有着更多期待。江苏正在把苏北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作为全面小康的“牛鼻子”工程来抓,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目前进展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以苏州发展变化为例证,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相较于苏南,江苏全面小康的短板在苏北,苏北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住房条件。” 娄勤俭坦言,从去年开始,江苏大力推进苏北农村住房条件集中改善。在具体推进中把握好四点:一是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把集中居住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一体考虑;二是顺应城镇化规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进中心镇、进中心村,推动城乡关系重构;三是完善服务功能,统筹就业、社保、入学、就医等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四是注重乡村肌理、文脉传承、生态协调,让群众能够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早日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总体上看,这项工作启动迅速、进展有力、开局良好。娄勤俭介绍,今年各地计划实施项目672个,已开工建设394个,实施到位后,可改善36万多农户住房条件。“强调‘两不愁三保障’,对江苏这样的地方来说,更应该早日做到,苏北农村需要‘广厦千万间’,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发展的初心、肩负的使命。”
有信心有决心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江苏经济外向度比较高,外贸企业众多。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当前江苏经济发展形势如何?
吴政隆说,江苏是经济大省、外贸大省。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六稳”要求,着力办好自己的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迈出新步伐。
吴政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江苏经济发展最新情况。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在高位上继续保持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前7个月,全省进出口、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4%和7.2%,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盟出口分别增长14.2%和13.7%。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继续居全国第一。二是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2%和6.4%;依法依规取缔“散乱污”企业2471家,处置“僵尸企业”167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8.6%。三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势头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质量推进,上半年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4654户,其中企业1451户。1-7月的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延续了上半年的良好态势。
“江苏经济保持平稳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让全省各界特别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吴政隆说,我们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建设岸绿景美绵延千里的沿江美丽生态带
新华社记者提问:江苏是鱼米之乡,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吴政隆说,江苏以占全国1.1%的土地,承载了5.8%的人口,创造了10.3%的经济总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更重、责任更大。高度重视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就是“环境美”,明确要求江苏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杆,取得明显成效。”吴政隆介绍,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6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增长6.5%,但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3%,国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同比提高20.2个百分点,国考断面和主要入江支流断面均消除劣V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吴政隆表示,江苏将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特别是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每年在长江沿岸造林绿化5000亩以上,2025年基本建成岸绿景美、绵延千里的沿江美丽生态带。我们坚信,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江苏一定能够走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把“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集全省之力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从地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请问江苏如何融入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谋划“交汇点”建设的新未来?
娄勤俭说,“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是贯穿江苏历史、现实、未来的重大命题。历史上,扬州、苏州、连云港都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城市,徐州也是古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连接点。大家都熟悉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的宝船,就是在南京龙江湾建造,沿长江行至到苏州太仓刘家港出海。
“赋予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定位,这个定位非常重要,内涵丰富。”娄勤俭分析,第一,交汇点是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的交汇,凡是涉及开放的重大政策、平台、项目都要从“双向开放”的新高度来谋划;第二,交汇点不局限于一地一域,而是省域全境,要集全省之力来推动交汇点的建设;第三,交汇点不仅是地理方位上的交汇,更应是人流、物流、信息流和经贸往来的全面交汇,要推动经贸、社会、人文、民心的全方位开放。
目前,江苏出台了高质量推进交汇点建设的《意见》,并组织实施了国际综合交通体系拓展计划、国际产能合作深化计划、重点合作园区提升计划、“丝路贸易”促进计划、人文交流品牌塑造计划等“五大计划”,建立重点项目库和项目推进机制,确保交汇点建设走深走实。目前,列入省重点项目库的共80个项目,总投资超1400亿元。
娄勤俭说,“五大计划”的深入实施,推动江苏交汇点建设打开了新局面。一是省内形成多点支撑的新局面。连云港、徐州、南京、苏州、南通等城市的支点作用越来越强。二是境外园区呈现多点开花的新局面。我省红豆集团开发的柬埔寨西港特区已落户160多家企业,解决了2.9万当地人的就业,工业产值对整个西哈努克省的贡献率超过了50%。三是人文交流呈现多点发力的新局面。江苏与62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330对友城,数量居全国首位。现在,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家门口出现了江苏企业、江苏医院、江苏学校。
“1234”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到2035年江苏将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请问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什么考虑,目前进展怎样?
吴政隆说,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先导。经过多年努力,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成效明显,总体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交通强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总体思路是“1234”。对此,吴政隆作了深入阐释——
实现一个目标,即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做强两大特色。一个是水运,江苏集江河湖海于一体,水域占国土面积的17%,将充分发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优势,整合省内港口及航运资源,做好水运文章,放大水运优势。一个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主要是将公铁水、江海河运输有机结合,推动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形成公铁水空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补齐三大短板。着力打造“轨道上的江苏”,加快形成“三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十四五”末建成高速快速铁路4600公里,实现所有设区市1.5小时到南京,各设区市之间2小时互相通达。提升民航运输能力,新扩建南京、无锡、南通、连云港等机场,加快开辟新航线尤其是国际航线,推动民航“飞”出“加速度”。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全省境内规划了44座过江通道,力争“十四五”末建成25座。
构建四大走廊。认真落实国家战略,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物流大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运输大走廊、大运河文化带绿色交通走廊。
“不久的将来,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江苏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展现在大家面前。”吴政隆说。
把江苏建成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江苏作为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有哪些举措?
吴政隆说,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江苏段纵贯南北790公里,拥有世界遗产点22处、占全线的40%;遗产河段6处,占全线的1/3,串联起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最有优势和条件建设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的一段。
吴政隆介绍,江苏将从三个方面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一是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文章。保护大运河故道、水工设施、历史街区、文物遗迹等宝贵遗产,修复大运河生态系统,从根本上留住运河文化的“根”和“魂”;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组织编纂我国第一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创作一批运河主题文艺精品,讲好运河故事;实施一批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推进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让南来复北往、千里赖通波的“黄金水道”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大通道。二是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思路,把重要节点打造成一颗颗“珍珠”,充分展示江苏段独特魅力。比如,扬州打造世界运河文化之都,苏州打造运河文化和吴文化交相辉映的“水韵江南”灿烂明珠,淮安打造“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最佳目的地。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突出规划引领、加强立法保护、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推动形成省级和地方政府联动、各类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资模式,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
江苏仍需打响解放思想“当头炮”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提问:江苏始终领风气之先,展开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生动实践,这得益于思想大解放,请问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江苏发展新动能?
娄勤俭说,回顾江苏改革开放的历程,每一次发展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入新时代,仍然需要打响解放思想的“当头炮”。
“江苏发展走在前列,或多或少存在经济好就一好百好的片面认识,有的习惯于过去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娄勤俭坦陈,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对标对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此作为贯穿江苏工作的一根主线,着力解决“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停在过去时”的问题,全省上下对落实新发展理念、对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带来的机遇、对着眼全局加强自主规划、对建设自主可控产业体系有了新的认识和行动。
“思想解放越深入,我们越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藏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娄勤俭介绍,在江苏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思路谋划和工作推进上共性的偏差和误区,点出了“九个有没有”,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解放思想,根本的一条就是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既要“知其然”,加深对新思想基本观点和重大论断的学习理解,做到应知应会;还要“知其所以然”,学懂弄通新思想中蕴含的科学内涵,增强思想认同;更要“知其所以必然”,在把握规律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好担当重任。“新时代新征程,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不断汇聚起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强大力量。解放思想,永远在路上。”
记者 郁芬 黄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