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的最新著作《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这部著作是侯杨方历时八年,通过二十几次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献研究,足迹遍布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中亚、南亚,对丝绸之路做了世界首次的“精准复原”,用文字、地图与图像呈现给了读者一幅帕米尔丝路的生动画卷。

&nbsp>

西游记中的唐僧与玄奘有什么不同(西游记中的唐僧)(1)

■《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侯杨方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为何要精准复原丝绸之路?为何选择具有较高难度的帕米尔地段进行考察?怎样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实现路线复原?侯杨方教授在该书新书首发式上一一为读者解惑。

非常有趣的是,在《重返帕米尔》中他不仅写到了对丝绸之路的考察,也提到了玄奘以及他所不为人知的真实一面。

西游记中的唐僧与玄奘有什么不同(西游记中的唐僧)(2)

■侯杨方教授

他谈到,真实的玄奘会颠覆人们一直以来的固有印象。“他是《西游记》中那个孱弱、昏庸、人妖不分的唐僧吗?显然不是。现实中的他是知识渊博、聪明睿智、情商极高的学者,是体魄强健、意志坚强的探险家、地理学家,更是爱憎分明、言辞犀利的率性美男子。除此之外,他还擅长交际,爱听、爱传八卦,对传奇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侯杨方说,不得不说,通俗小说和电视剧的传播与教化能力确实强大,很多人对玄奘的印象来自吴承恩的小说以及1986年播出的同名电视剧《西游记》。这些通俗的作品带给人们一个温文尔雅、固执懦弱、是非不分的文人加僧人的形象,然而,这与真实的玄奘相去甚远。

“我个人理解的玄奘,可能和很多人理解的不太一样。”他表示,比如说玄奘有很多的粉丝,不仅有大众的粉丝,而且像斯坦因、斯文•赫定、寇松也是他的粉丝,他们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斯坦因、寇松、斯文•赫定都是和玄奘差不多的人,他们都是意志特别顽强的人,并且对自己的智力体力都特别自信。

在他看来,虽然他们不在同一时代,也不是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人,但是他们都在玄奘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们行走在帕米尔高原的时候,有充分的代入感。像斯坦因每次走过“不忍岭”,虽然他误认为是玄奘经过的地方,但是他都要缅怀自己的“中国保护神”玄奘,这是一种千年的对话。否则一个人走了几个月,没有一个精神支柱的话,是非常孤单无聊的。

而侯杨方对玄奘也有这样的感觉。“我在帕米尔做精准复原,也就是说过了1000多年,我终于知道他究竟是精准地经过哪个地方。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已经很逼近真相,但是他们两个人分别犯了一个大错误。但他俩特别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绝对没错。我在纠正他们错误的过程中,就是和玄奘、赫定、斯坦因在对话。”

&nbsp>

西游记中的唐僧与玄奘有什么不同(西游记中的唐僧)(3)

■侯杨方教授

在《重返帕米尔》中,侯杨方以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主要线索,用真实的影像与实地考察的体验,重新诠释、还原了《大唐西域记》中帕米尔部分的真实情景以及玄奘的切身体验,此书也是侯杨方教授对八年来考察丝绸之路的一个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他把《大唐西域记》以及一切纸面资料只是当作线索,而不是证据,更不等同于事实本身,这是此书与传统历史地理和历史学有很大不同的地方。

传统的历史学或历史地理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纸面到纸面,在纸面上达成一个文字逻辑的自洽。

而侯杨方教授仅把玄奘本人的记录当成线索,把实地的地形山川当作证据,以此来验证,把玄奘的路线、重要的地标全部落实到地球的表面,进行“精准复原”,呈现了包括商队经常通行的玄奘东归路、卡拉其古路和19世纪“大博弈”时英国探险队经过的纳兹塔什路,以及东下葱岭到喀什方向的喀什-英吉沙路和到叶尔羌方向的蒲犁驿路。

据悉,除了《重返帕米尔》,侯杨方还著有《中国人口史》(第六卷)《盛世启示录》《盛世·西汉》《《盛世·康乾》《清朝地图集》(多卷本)等著作。

来源: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