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天下一统,山河重整,郡县新设。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鄣郡地处东南,毗邻会稽,郡治位于现浙江安吉县安城镇附近。西汉改为故鄣县。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唯故鄣县安宁稳定。公元185年,汉灵帝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
以《诗经》中的“安且吉兮”立其名,以竹乡竹海美其名,以“两山”理念扬其名——这就是安吉,一座浙北小县城,一个时代大窗口。
天赐大竹乡
清明看笋出,谷雨见笋高。每年清明节过后,在竹乡安吉的天目山区,新笋顶破泥土,顶翻石块,从堆有枯枝积叶的地面探出头来,用新的生命为竹乡增添灵动与生机。
大自然总是充满神奇而又善于馈赠。横跨临安、安吉两地的天目山在主峰所在地临安境内多有古树,而在余脉所在地安吉境内却翠竹满山。
安吉县的“中国大竹海”景区坐落在天荒坪镇五鹤村。景区以自然风景为主,依山傍水,像一幅层层叠叠的竹画长卷。久居都市的人们若突然置身安吉,更有一番周身洗净、心神旷达的愉悦与欣喜。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曾在此取景。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壮观幽深,让人很难知晓这一片嫩青色、墨绿色相间的竹海究竟有多大。
在安吉,竹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宋代诗人苏轼在天目山游赏时,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些诗句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通过肉与竹的偏好选择,体现出一种高洁的人生态度。
在《闲情偶寄》中,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也将肉与竹进行比较,认为单就味道而言,竹更胜一筹。他在书中写道:“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天赐安吉竹景之盛、竹味之美,还赐予安吉四季生笋。在安吉,冬有冬笋,春有春笋、毛笋,夏秋有鞭笋、笋干,四时之笋不绝于山林。在安吉这片土地上,无笋难成宴,无笋食无欢。
美丽金名片
如果以东海为起点,经上海向内陆西行,越过平原,到达的第一个山区县便是安吉。安吉县位于长三角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这片土地美丽的特质。
西苕溪是安吉境内的主要水系。当地人称芦花为苕,生活在西苕溪两岸的安吉人春夏时见芦苇夹岸,秋冬时望芦花飘飞。西苕溪穿城而过,诠释了小城的柔美。
安吉与杭州分界的山岭处,有碧门、霞泉二村。
在碧门村,开门见碧岭,推窗掩翠竹,竹入衣食住行,碧贯春夏秋冬。过碧门村,再往南走,只见山岭拥簇、清泉流霞,是为霞泉村。
地形上,安吉县西南高、东北低,两条天目山支脉从西南主脉方向分散开,将整个安吉县环抱成“畚箕”形。
历史上,越过天目山南侧支脉的杭宣古道上有连续三处险要关隘,分别是独松关、幽岭关、百丈关,合称“独松三关”。“独松三关”曾经是杭州北门户,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阻止金兵南下,迁都于临安府(今杭州)的南宋朝廷在独松关处垒石为关,并派兵驻守。独松关从此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隘口。
作为护卫临安府的天险门户,独松关见证了南宋的败亡,争鸣的鼓角早已消散在岁月的长河里。后来,杭宣古道与“独松三关”成为商人往来经商的通道。
幽岭隧道建成以前,很多杭州人对安吉的印象是“汽车跳、安吉到”。当时,从杭州到安吉必经幽岭关,汽车只能走盘山公路,路窄,弯道多,路上还有很多碎石。20世纪90年代,幽岭隧道从山岭中直穿而过,连接了杭州与安吉两地。从此,以幽岭隧道为南侧门户,安吉敞开山门,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绿水青山,风景多姿。如今,“美”已成为安吉的一张金名片。
能源新天目
来到安吉,不得不提的是群山中耀眼的“江南天池”。这其实是天荒坪上水库。它位于高山之巅,蓄水超过900万立方米,由天荒坪和搁天岭两座山峰之间的洼地开挖填筑而成。电站下水库位于半山腰,由大坝拦截西苕溪而成,颇有两岸青山出平湖之态。
从山脚出发,经过近20公里的盘山公路,才能到达海拔908米的“江南天池”。一路上,十里弯路十里景,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云雾缭绕,夏季清凉入怀,秋季山花烂漫,冬季银装素裹。
经过亿万年的地壳运动,地处杭州市临安区西北部的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宛若仰望苍穹之双眸,天目山由此得名。
彼时,天目山脉的两座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将摇波互望,仿佛凝望苍穹的天目新开。
注:图片与文字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