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舒婷《致橡树》经典爱情诗
原⽂: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枝炫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像险峰,
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
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
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
像⼑、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
不仅爱你伟岸的⾝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地。
作品赏析:
《致橡树》⼀诗,采取“⽊棉树”的独⽩⼝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种⽊质紧实⽽⾼⼤的⽤材树,⽽⽊棉树⼜叫英雄树,形象亦⾼⼤挺拔,是花树中最⾼⼤的⼀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棉则⼜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性的⾃强⾃⽴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法,⽤⽊棉树的内⼼独⽩,热情⽽坦城地歌唱⾃⼰的⼈格理想以及要求⽐肩⽽⽴、各⾃独⽴⼜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诗⼀诞⽣,橡树和⽊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不仅否定了⽼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尚的互爱,建⽴在各⾃独⽴的位置与⼈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显得⽆⽐的厚重。
作为⼥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觉得这种作⽤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量。为了对⽅,⾃⼰应奉献出“⽇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理。但她并不满⾜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诗⼈鲜明地表⽰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的陪衬和点缀,⽽必须和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我必须是⼈,是具有相同精神⽓质的⼈;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于天地间。总之,两⼈形象必须⼀致。
作者
但这⼀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听懂我们的⾔语。” 理想爱情中的男⼥,应该如并肩⽽⽴的橡树和⽊棉,⽤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棉⽤⼀种为橡树⾃豪、为⾃⼰骄傲的⼝吻说道:“你有铜枝铁⼲,/像⼑、像剑,/也像戟;/我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像英勇的⽕炬。”显然,⽊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的特长。在这⾥,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性的柔韧⽓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性美的标志?可是,⽊棉的朵朵红花为何⼜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诗⼈那种独特的声⾳和情绪:这声⾳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晕。这声⾳和情绪⾥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的阵痛、艰⾟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斑。
2022年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