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对男人的要求,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社会教育的三大目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社会教育的三大目标(素质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对男人的要求)

古代社会教育的三大目标

素质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对男人的要求

齐飞

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1985年5月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了素质教育的实践,并为之形成了固定的教育模式。虽然,当时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而干得却是素质教育的事情。

在当时,要求一个男人要学会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技能,显然是对一个男人必须有的能力要求,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出类拔萃。这或者就是“综合素质”的最早提法,和今天所提倡的德智体美的素质要求基本相同。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对六艺进一步阐述融合,并把他作为古代君子的六门必修课,这就是“君子六艺”的由来。

换言之,君子六艺是孔子对一个君子在素质上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明显是在周朝对男人要求的基础上、拔高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显然具有局限性,和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自相矛盾。

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要懂礼貌、会音乐、能射箭、善驾车、精通读书写字、甚至还要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及治理国家的方法和谋略的能力。这没有错。但是:教育不应该有阶层之分,毎个人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更何况君子的概念有时是模糊不清的。显然,孔子的这一思想留有明显的时代印痕。

我们现在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因时代因素的原因,内容表述上虽有不同,但价值观是一样的。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有教无类”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素质教育也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为受教育者服务。

邓小平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现代意义“素质教育”的发端。是邓小平在1985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的话。读来,有春风拂面的感觉,说明教育的春天已经来到。

按照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高素质的人才。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一个谦谦君子,使他们成为能文能武,自立自强,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谈吐高雅,知识渊博,有爱心,尊老爱幼,无不良嗜好,人际关系良好,举止优雅的人。这和周朝对一个男人的素质要求如出一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