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神,赤色,身长千里,种山之神也,名曰触龙。”

《山海经》

上古历史隐藏着华夏文化的源头,一直是后人孜孜不倦的研究对象,先秦古籍在历代王朝倾覆时大量遗失,令后来者无不叹息,幸亏,《山海经》被保存下来,有人说那是古人耍流氓,不负责的漫天想象,浪费了研究者的大量时间,有人则抽丝剥茧,希望从民俗传说中抽离出最符合现代逻辑的真相,有意思的是,那些怪力乱神也许也并没有那么神,只是上古先人朴素的观念投射罢了。

论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对后世的影响(山海经是否具有合理性)(1)

例如,本文开头的触龙就很可能可某种天文现象暗合,今人并没有见过龙,龙的形象也并不符合空气动力学,想飞天恐怕就难了,那么身长千里的赤色大龙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考证,很可能和极光有关,太阳粒子在轰击地球臭氧层时,会在两极形成极光现象,绚丽多彩,观者无不惊叹,由于不明其所以然,描绘成赤龙也就并不奇怪了。

同样,在《山海经》中还曾经有夸父逐日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论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对后世的影响(山海经是否具有合理性)(2)

什么叫夸父?据说他们生活在极北的荒漠中,那里有一座高山,住着神的子民,巨人们自称夸父族,这些人身材巨高无比,天生神力,还曾经介入过中原的战争,和蚩尤族联合进攻黄帝部落,最后惨遭失败只好又逃回了遥远的北方。

当然,《山海经》中主要着重于描写夸父逐日的故事,据说族人和南方蚩尤是血亲,在中原战败后他们纷纷返回荒漠,却发现一场旱灾导致颗粒无收,没有水就会咳死,族众只好顶着烈日四处找水源,可走了很远很远却发现,周边的江河全部干裂了,夸父族迁怒于太阳,认为它是罪魁祸首,太阳在上古时代又被称为金乌,夸父族首领固执的认为,是黄帝在背后唆使金乌惩罚自己,于是首领决定把金乌摘下来缓解干旱。

论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对后世的影响(山海经是否具有合理性)(3)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听起来不仅毫无逻辑,还十分可笑,太阳又不是电灯泡,哪能触手可及呢?哪怕妄人也不敢有这么傻的想法,别急,人类不会假设自己没有经历过素材,科学证明,任何想象力都一定会找到现实的依据,近代考古学在5000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蛛丝马迹,这又暗合了黄帝的生活年代。

早在5000年前,确实发生过绵延东北亚的气候变化,极地冻土层下的冰芯也证明,某些年份含水量很低,假设夸父族真的存在,为了寻求生存空间,必然要重新迁居,按照当时可能存在的水源方向推算,巨人族也许到过黄河,但由于旱灾太过剧烈,导致河水断流,他们又继续南迁,最终到达了渭水,不断迁徙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族人不断死去,当来到雁门山北时几乎全军覆没。

论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对后世的影响(山海经是否具有合理性)(4)

很可惜,剩下的巨人族始终没有找到合适定居点,最终,巨人罕见的基因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其实,在非主流考古界,巨人族的说法早就流传甚广,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分支,例如,印度尼西亚群岛曾发现身高不超过1.2米的现实版霍比特人。

而到了1966年,在印度的一场考古发现当中,专家发掘出长达一米的人类肋骨,以及不少头骨碎片,地点距离新德里不足百余公里,经过推测,这是人类近亲的骨骼化石,按照比例,推测身长达到了4米,碳14定年为100万年前,《山海经》都是瞎说吗?抛开历史背景谈合理性才是耍流氓,在那个年代,古人也许真的见过今人无法想象的东西。

参考文献:《山海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