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所描述的那样,在汽车行业中,不同车型的“品牌溢价”同样在引导着消费行为。举例来说,中国车市在经历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后,消费者心中逐步形成了“豪华车档次高于合资车,合资车档次高于国产车”的印象,由此导致即便产品实力差不多,消费者还是会选择为售价更高的豪华或合资品牌而买单。
然而,这种消费心理在近两年逐步得到改善,最明显的迹象便是15万元以上的国产车越来越多,消费者为买国产车心甘情愿地“加价”、排队。就拿坦克300、比亚迪宋PLUS DM-i和红旗H9这三款车型来说,便可以称得上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宠儿”,畅销局面甚至令同级合资车看都都“挠头”,但了解原因后,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了。
坦克300
如果提到去年最火的国产车型,笔者脑海里最先涌现出两个名字,一个是吉利星瑞,另一个便是坦克300。作为一款轴距达到两米八,搭载2.0T的“紧凑轿车”,星瑞用合资紧凑轿车的价格、带来媲美合资中型轿车的品质,上市后一炮而红并不意外;而坦克300带来同级合资紧凑SUV车型相同的定位、相近的售价区间,与其展开了正面竞争。
虽说坦克300的入门售价高达19.58万元,但复古的外观造型,豪华的内饰风格,全系标配2.0T 8AT的充足动力,以及入门便标配四驱系统、360°全景影像、双12.3英寸联屏、前排座椅加热/按摩(仅驾驶位)的表现,带来了十足的驾驶乐趣。
正因如此,自上市之初,坦克300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市场需求度最高时,消费者甚至需要等待3个月才能提车,即便是二手车也需要在指导价的基础上加价销售。为了照顾用户的购车体验,今年3月份,官方甚至为了“停线提产改造”而暂停接单,所以称其为国产车的“保值神器”一点也不夸张。
比亚迪宋PLUS DM-i
从最近几个月的销量数据中不难发现,乘着新能源时代的“东风”,比亚迪汽车在销量层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安全、稳定的“刀片电池”,亏电百公里油耗不足5L的“DM-i超级混动”系列车型,成为其强大的法宝。在SUV阵营中,宋PLUS DM-i便是杰出代表之一。
毫无疑问,插混车型最大的优势在于“有电用电,无电用油”,能够极大地消除用户的续航焦虑;但是,对于部分没有充电条件的车主而言,因为额外搭载混动系统,整车亏电状态下的日常油耗甚至会比燃油车还高。相较而言,宋PLUS DM-i亏电状态下的油耗仅为4.4L,比日系紧凑轿车还要省;而电驱系统起步快的优势,也能令其在起步速度上领先于大部分紧凑SUV车型。
结合网络上的车友分享来看,宋PLUS DM-i同样面临着订单太多,需要排队提车的情况,等待时间往往在两三个月左右。不过,除了特定的“赤帝红”颜色需要加价一两千元外,终端并未反映大面积加价的情况,相信随着比亚迪新建工厂逐步落成、产能不断爬坡,宋PLUS DM-i排队提车的时间也将大大缩短。
红旗H9
纵览自主燃油领域,不乏售价超过30万元的车型,更不乏卖得好的车型,但售价超过30万元、还能卖得好,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红旗H9。受疫情影响,去年红旗H9上市时间一拖再拖,即便如此,上市之后其依旧呈现出火爆的局面。
严格来说,如果单看定位和尺寸的话,红旗H9的直接对手应该是“56E”,不过,30.98万元的价格,却与“34C”同台竞技,从而形成了“田忌赛马”的降维打击优势。与此同时,红旗H9的产品实力也不弱,大气优雅的外观、经典雅致的内饰,勾起了不少人的“情怀”,月销最高破4千台的表现,比不少二线豪华品牌的旗舰车型卖得还好。
或许正是因为市场热度较高,红旗H9在上市之初也是供不应求,部分地区甚至需要加价一两万元才能优先提车;随着后期产能逐渐爬升,如今红旗H9的“加价”情况有所缓解,但参考终端行情来看,其优惠的幅度并不算大。
结语: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并非赞同“加价”行为,但因为市场供需关系不平等所造成的价格波动,无疑在所难免。而与此前不同的是,消费者愿意“加价”买国产车,或许是一个值得欣喜的现象,因为这不仅证明自主品牌在技术方面的崛起,还印证了消费者心中的“合资光环”在不断削弱,或许也算是一个好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