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成书过程)(1)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臣相吕不韦主持下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成一家之言,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就是这样一部巨著,成书过程却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可以说带有一定的政治博弈色彩,而且成书后还有了一个成语“一字千金”的出现。

吕不韦作为秦国一代名相,在战国末期却是一位商人,因为当时各国混战,作为一位精明的商人,他总是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就在这时一个机会出现在他面前。

话说秦赵渑池之会后,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等到长平之战后,秦赵两国成了敌国,秦国围困邯郸,赵王就想杀掉异人。在平原君的劝说下,赵王忍着怒火暂时将异人交由公孙乾看管,基本上将异人软禁了起来。

吕不韦听到这个事后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就回去问他父亲道:“种地可以获利多少?”父亲答道:“十位吧。”

他又问:“贩卖珍珠宝石呢?”父亲说:“百倍利润吧。”

接着他又问父亲:“那要是扶助一个人当国君,可以获利多少?”

其父言道:“哪里会有这样的机会?要是有,获利无法计量。”吕不韦听了父亲的话,更加坚定了要帮助异人的决心。

于是他用重金收买了公孙乾,与异人接上了头,然后再通过一系列有智慧的操作,最终不但帮助异从逃出了赵国,还帮助他当上了国君,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是散尽了家财。

不过他那点家财还真算不上什么,异人当上国君后就让吕不韦当了臣相,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要什么就有什么。

吕氏春秋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成书过程)(2)

不过,他虽然当上了臣相,但朝中好多大臣却并不服他,其他人要么是战功赫赫,要么是一步步实打实干出来的,只有他因为帮助了国君就一步登天,坐上了臣相的头把交椅,这让好多人心里很不服气。

吕不韦自然也知道,在那么高的位子上,要是大家都不服,工作也不好开展,总不能处处以权压人吧?

于是他召集手下三千门客开会讨论,会议的主题就一个:怎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声望?这确实是个大命题,一个人的声望都是在一点一点的积累过程中获得的,要快速提高声望,确实有很大难度。

有门客建议,要不也带上军队出去转一圈灭掉几个小国家,也算有了战功,而且他的才能也能得到体现,其他官员看了也会对他另眼相看。

吕不韦正为这个主意感到高兴时,有个门客却在一旁泼了凉水。说道:“这主意看着行,可实际上操作性不大,意义也不大。”

吕不韦急忙问:“何以见得?不妨细细道来听听。”大家也都想听听他的怎么说。

那个门客言道:“首先,打仗这事不靠谱,大军一动,那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君王也不会随意把军队交给一个没打过仗的人带出去。再说,谁又敢保证一定能胜呢?”

他接着说:“既然不敢保证一定能胜,再加上即便胜了也不会再升官,因为已经到了臣相的位子,再没有更高的位子可坐,所以用打仗快速提升声望的路绝对走不通。”

大家一听,觉得确实有些道理,于是会议陷入了沉默状态。

吕氏春秋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成书过程)(3)

就在吕不韦感觉有点失望的时候,这时候忽然又有门客站出来说道:“我倒是有个办法能快速提升臣相的声望,不知道可不可以一试。”

吕不韦赶紧说:“但说无妨,说出来大家可以讨论讨论。”

这个门客接着说:“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大,那是因为他著有《春秋》,我们知道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那是因为他著有《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也不学学他们,也来写部书,既能扬名立世,又能垂范后代。”

吕不韦一听,还真是有道理,他立即表态,就这样办了,于是他下令让门客立即组织擅长写作的人开始编撰。

吕不韦有三千门客,其中不乏写作高手,很快一部26卷160篇文章的《吕氏春秋》就完稿了。为了制造舆论氛围,也为了提高此书的吸睛度,他们又想出了一招。

书成之后,吕不韦命令让人把全书都抄出来贴到咸阳城门上,并张贴布告:“谁能有理有据地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是改动一个,即赏黄金千两。”

虽然他这“一字千金”的布告是贴出去了,但老百姓识字的不多,那些识字的人都知道吕不韦权势熏天,哪里愿意没事找事自讨没趣,所以,布告贴出去很久也没有人真赚到千金。当然,这也与该书的文字功底过硬有一定关系。

事实上《吕氏春秋》能流传几千年,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虽然此书成书原因有政治博弈的身影,但却并不影响书的质量,也正因为他主持编撰了此书,他也得到了更多的朝臣的认可,也让他在臣相的位子上做得顺风顺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同时,这部书成书后的推广手段,也让“一字千金”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