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上的口中,纯元皇后就像是一个金字招牌。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曾写过: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在这部作品里,纯元就是明月光,也是朱砂痣。
纯元死之前,希望皇上能好好照顾自己的妹妹,宜修。
按道理,皇后握着这张王牌,怎么着都不至于死得太惨。
最后,她却败给了甄嬛。
其中许多细节,都值得我们考究。
宜修和甄嬛在本质上,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
我们可以看一下乌拉那拉家对女子的要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女人只要安于男人的后院,服侍男人,再控制男人即可。
而甄家对女子的要求,只不顾把艺术当做是爱好,重要的还是要多读书。
所以甄嬛也只不过会一个惊鸿舞,她与皇上之间的互动,多的是以诗词去解读,互相吸引,而并非是男女之间的赤裸裸的勾引。
这一点,从玉娆的身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甄家曾流放宁古塔,玉娆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但面对皇上时,仍然能够旁征博引,让对方哑口无言。
教育不同,两个人的格局自然不同
要说宜修的实力比甄嬛差,那还真的不至于。
算算宜修的成功事迹,那还真的是不少。
指使安陵容放出香粉,刺激“松子”,引得富察贵人小产;
设计害死了齐妃,夺走三阿哥的抚养之权;
陷害甄嬛的孩子,还嫁祸给华妃。
作为宫斗达人,宜修每一步棋都走得非常巧妙,算得上高级的宫斗玩家了。
但她最终输给了甄嬛,还是因为教育不同,导致的格局与想法有着直接的差异。
宜修固然聪明,但她对后宫中的斗争,还局限于家宅斗争。
想想宜修的出生,她身为庶女,一定见惯了各种各样的阴谋。
因此,她的计谋确实无人能挡,但她忘了,后宫不是后院,她一个人无法成功,真正需要的是一支部队。
这一点,甄嬛就很有先见之明。
甄嬛要的结果并非是“赢”,而是“共赢”。
宜修对待自己的队友,齐妃,安陵容,祺贵人等等,没有一个是能打的。
再看看甄嬛的队友,就知道高低之分了。
沈眉庄,太后身边的红人。
叶澜依,皇帝身边的新欢。
端妃敬妃,王府的老人。
不管是哪个,单独拿出来的输出都未必太差。
宜修难道是眼光差吗?
并不是的,一开始她也利用过甄嬛来扳倒华妃,说明她其实并非是识人不清。
但宜修为什么没有收服甄嬛,是因为她无法容忍一个与自己同样“优秀”的人存在。
甄嬛没来之前,宜修火力集中在华妃身上。
华妃死了之后,宜修的火力就集中在了甄嬛身上。
可以说,宜修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
因此,宜修选的都是“猪队友”,一个一个不仅拖后腿,死了都不忘倒打一把。
反观甄嬛队,她就懂得如何去收买人心,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之道。
在甄嬛队伍里,我们很少能看到单方面碾压这样的景象。
就说说敬妃,还不是为了胧月害过甄嬛,结果呢,甄嬛反而用了胧月完完全全拿下了敬妃。
这一点上,甄嬛的心态和格局就略高一筹。
要说宜修的目光短浅,还是要追溯到她的成长经历。
宜修是一个庶女,在那个年代,庶女非常不受宠。
对比浣碧,宜修的身份虽然看起来比浣碧高,但在家里的地位未必比浣碧高。
浣碧的生母是罪臣,虽然她作为甄嬛的“贴身丫鬟”长大,但她在甄府未必受到了折磨。
首先,甄嬛和玉娆并非是小气之人。
第二,甄父非常重视浣碧。
哪怕甄嬛嫁人了,甄父都要叮嘱甄嬛好好照顾“妹妹”。
这种家庭背景简单,自然而然就没有太多的阴谋阳谋。
但宜修并非如此,她作为庶女,不仅自己不受待见,连她妈都遭受着全家的鄙夷。
在原著中,宜修曾对着皇上说:庶出的女子有多痛苦啊,嫡庶尊卑分明,臣妾与臣妾的额娘很少受到重视,你何曾明白啊。
浣碧的生母早就死了,但浣碧始终为了生母无法进祖宗祠堂而争斗。
由此可想宜修的处境,她生来就跟着母亲遭受了无数的苦难,从未拥有过幸福。
宜修是在歧视中长大,她从未感受到真正的平等,也未曾感受到真正的爱。
当年,乌拉那拉将宜修嫁给了雍正,也不过是因为看不上这个所谓的四阿哥罢了。
宜修就好比是被家里扫地出门,随便塞了个没有前途的皇子。
这样的皇子,运气好一点能留有一条命,运气差一点,新皇上位就直接被弄死。
宜修并非是体体面面嫁给雍正,而是被当成垃圾一样随便赐给了一个被乌拉那拉氏舍弃的皇子,还是个侧福晋。
嫁给雍正后,宜修得到了一份额外的承诺:生下皇子,就可以成为嫡福晋。
且不说当时雍正是如何愿意给她承诺,但从侧福晋变成嫡福晋这件事就好比是宜修人生的转折点。
她终于能够摆脱过去的枷锁了,她能成为堂堂正正的嫡福晋,生下的孩子都是王府王明正大的嫡子。
但宜修万万没想到,自己在养胎的时候,家族重新派出了纯元拉拢雍正的心。
纯元盛装打扮,来王府探望亲妹妹,果不其然地和雍正一见钟情,成为了嫡福晋。
宜修傻了,她从来都不知道原来梦想会破灭地那么快。
长期以往的情绪彻底爆发,宜修彻底黑化,她害死了自己的亲姐姐以及那个肚子里的孩子。
从这里开始,宜修就开始一步错,步步错。
宜修之所以能够走上这条路,还是因为被社会毒害太深。
倘若她对嫡庶的执念没有那么深,也许就不会害了纯元母子。
这是社会的错,并非是宜修的错,可以说,宜修从头到尾都不过是这种制度的炮灰罢了。
当社会的制度有问题,人自然而然就生病了。
炮灰下成长感情
宜修与雍正之间的感情,可以说是作品中最值得探讨的部分。
要说宜修不爱皇帝吧,也不是。
为了皇帝好,她宁可充当一个黑脸。
原著中,雍正例行来她的寝宫过夜,小厨房做了一碗鸡汤。
味道极好,皇帝尝了好几口。
宜修本是开心的,但最后还是劝说皇帝“食不过三”。
这几个字,几乎打发了皇上所有的情趣。
宜修是克制的,也是规矩的,她时时刻刻都惦记着自己该做一个好皇后。
她对皇帝的感情算不上浓烈,但绝对有一定的偏袒。
不过问题恰恰又在这里,倘若宜修真的爱过皇帝,为什么要成立打胎小分队呢?
哪怕后宫争宠,她也是铁铮铮的皇后了。
不管是谁的孩子,归根到底都是皇帝的孩子。
对比华妃,就知道宜修的爱并没有那么纯粹。
这就要考究到宜修的性格了,一个从小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女孩,长大之后怎么能够母仪天下呢。
在原著中,宜修的出场总是落落大方,确实有几分大家闺秀的气质。
要知道安陵容也是受尽了歧视,但是她性格中的就有极大的“悲观”成分。
所以我们不难猜测,宜修一开始胆小的,甚至懦弱的,她不敢反抗家里的要求,嫁给了不受宠爱的雍正。
既然如此,想必她也认同了“侧福晋”这样的名头。
也就说明了,宜修是准备好了“庶”一辈子的,她无法反抗,也无法为自己的孩子反抗。
但阴差阳错之下,宜修和雍正约定,她便有了个成为“嫡福晋”的机会,自己的孩子也能摆脱庶子这样的称号。
宜修好像站了起来,有勇气去看这个世界了。
但纯元出现了,不管她有没有孩子,自己都不可能是嫡福晋了。
宜修当然恨纯元,但是她更恨皇上。
她恨皇上给了她承诺,却轻易放弃。
她恨自己轻信了命运,却从未反抗。
由此,宜修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宜修,她一边希望能与皇上变回最早那个“没有纯元”的铁血四皇子,一边却利用“纯元”,来博取皇帝的怜悯与宠爱。
这才是宜修身上所能呈现出来的最大的悲剧感,她从始至终都没能够为自己博得真正的自由。
人生漫漫,最后我们所能看到的,从来都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宜修一生最渴望的就是平等和权利,但她都没有得到。
宜修杀死了纯元,一辈子就活在了纯元的阴影之下,颇有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
宜修好不容易成为了皇后,死之前却还是皇后,她没有资格与雍正同葬,连个‘福晋’的名额都彻底被抹去。
宜修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要忘记内心的底线,要敢于追寻真正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