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葶子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欢迎点击上方关注

巴蒂斯特太太讲的是什么(用偏见造就的悲剧)(1)


《巴蒂斯特太太》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884年。

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莫泊桑,一生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这些中短篇小说中,莫泊桑用其精练准确的语言风格生动描摹了19世纪法国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活,字里行间中既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对社会风气的毒化,又表达着对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

《巴蒂斯特太太》这篇作品在莫泊桑众多优秀短篇中虽不出众,却是一篇对人性阴暗面揭露最为全面的作品,也因此带有浓重的悲凉色彩。

它讲述的是一位少女因年幼时被仆人玷污而导致的人生悲剧。

丰塔内尔小姐在11岁那年被家中男仆巴蒂斯特玷污,成为小镇上的谈资。

这里的人们不仅没有因为她的不幸遭遇而表现出善意和同情,反而将她视为肮脏不堪的怪物,甚至称她为巴蒂斯特太太;这一切直到丰塔内尔遇到疼爱她的丈夫才有所改变,生活也慢慢地恢复平静。

但一次颁奖仪式的意外事件,让丰塔内尔再次受到众人围观和嘲笑,众人的这份举动,最终把丰塔内尔逼上了绝境,她用跳河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痛苦的一生。

在这篇看似简单平静的故事中,却藏着浑浊不堪的社会风气和不忍直视的丑恶人性,两者的相互交织,像是翻云覆雨的手掌,将人物命运玩弄其中。读这篇故事,就像是一根细针缓缓戳进内心深处,随着不断加深的刺痛感,让人顿然醒悟并开始反思当今。

接下来,我便结合故事内容,分三部分来探讨众人是如何造就主人公人生悲剧的;并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故事带来的感悟和启发。

【被偏见改变的人生轨迹:作为饱受身心创伤的受害者,还要忍受众人的蔑视和嘲讽】

丰塔内尔小姐出生于当地的富商家庭,本该一生无忧无虑的她,却因为11岁时被男仆玷污而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这份改变不仅仅是指被男仆侵犯后留下的心理阴影,更是因为周围人们的偏见和歧视彻底把她推入了痛苦的黑暗深渊。

人们因偏见而排斥她,每当丰塔内尔想和同龄孩子玩耍时,孩子们的母亲便赶紧将自己孩子领回家,仿佛丰塔内尔身上有可怕的传染病;

同时,人们又因偏见而奚落她,每当丰塔内尔从街上经过,所有人都会偷偷转过头打量她,并开始小声议论起来,甚至有人直接将她称为巴蒂斯特太太,而巴蒂斯特正是给丰塔内尔带来人生灾难的男仆。

这种痛苦的成长环境不仅仅是街坊邻居带来的,就连丰塔内尔的父母也表现出万分嫌弃:

小姑娘带着耻辱的烙印长大了,孤僻,没有伙伴,几乎没有被大人亲吻过,他们或许是害怕触碰她的额头会弄脏嘴唇吧。

如果说众人的排斥和厌恶是因为自身愚昧而产生的非善意行为,那么亲生父母的种种表现则无法让人轻易地归咎在愚昧中;因为这种愚昧俨然超越了道德和亲缘的力量,它不再是单纯的认知悲剧,而是更深层次的因素所导致的认知灾难。

凡是文学作品中的困惑都需要联系创作背景来寻找谜底,也唯有结合创作背景才能进一步明晰创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也是莫泊桑对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深度演绎。

巴蒂斯特太太讲的是什么(用偏见造就的悲剧)(2)

19世纪的法国社会,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来规范法国的社会秩序,法典中着重强调了男性作为一家之长的原则,由于女性没有建设国家的行为能力,便只能处于被保护和服从男权的附属地位。

这种法律条文的诞生,让整个19世纪的法国女性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这种生存困境中,男权主义者又提出了更多苛刻要求,比如:女性贞洁至上,女性天生有罪等荒唐理念。

社会制度是不公平的,但是身为女性的人们却无法拥有强大的力量与之对抗,便只能选择麻木的妥协,并且强迫说服自己身处在美好公正的世界中;为了维护这种虚幻的美好表象,也只好把恶性事件的责任归罪到受害者身上。

所以,丰塔内尔即便遭遇不幸,但是受社会风气的毒化,她依旧被认为是有罪的人,因此成为女性群体眼中肮脏不堪的怪物,连亲生父母也无法坦然心扉去接纳她的存在。

毫无疑问,这种女性群体带来的蔑视和嘲讽,比丰塔内尔身体受到的痛苦更加剧烈和持久。

在这种浑浊不堪的社会风气中,人性的真善美全被丑陋的行径遮盖住,导致整个社会低迷腐败;能够感知到人生轨迹被荒唐的偏见改变却无力阻止,这才是莫泊桑对悲剧的彻底贯彻和演绎。

【被愚昧填满的救赎困境:乌合之众支撑起的荒唐闹剧,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彻底撕碎】

在备受议论和歧视的生活环境中,丰塔内尔成为从不言笑的孤僻女子;这种灰暗痛苦的人生,直到因为丈夫保罗·阿莫的出现才有了罕见的明亮色彩。

保罗·阿莫是新上任省长的私人秘书,年轻的他对漂亮的丰塔内尔小姐一见钟情,并力排众议坚定的娶她为妻。

这份婚姻的到来,也让丰塔内尔体验到了幸福的人生。

为了让周围人摒弃偏见,坦然接纳妻子的过去,丈夫阿莫勇敢的带着妻子前往邻居们的家中进行拜访,有人在诧异中接待了他们,也有人谢绝了他们的到来。

但即便有被拒绝的时候,丰塔内尔也渐渐在人群中有了一席之地,人们开始收起异样的眼光,敞开心扉接纳她的存在;这种改变无疑是丰塔内尔的重生。

读到这段情节的时候,我也在考虑,究竟是人们真心实意的接纳了主人公的过去,还是因为主人公丈夫的身份,让人们心生谄媚而曲意逢迎?

因为在19世纪的法国,受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人们向来对权贵势力就有莫名的崇拜和奉承,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中,即便阿莫作为省长的私人秘书,也具有威望性和特殊性。

与其说人们认同接纳了丰塔内尔的过去,倒不如说人们屈服遵从于阿莫的社会身份。

如果这样的话,人们的妥协动机也注定了即便态度有所好转,其本质上的认知无法改变;所以婚姻给予丰塔内尔的幸福也只是表面的救赎,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巴蒂斯特太太讲的是什么(用偏见造就的悲剧)(3)

这些猜测果然也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得到了证实。

丰塔内尔陪伴丈夫出席合唱比赛,作为省长秘书的丈夫要给获奖嘉宾颁奖。丰塔内尔的人生悲剧也在颁奖仪式中被推上了最高潮。

如果客观看到莫泊桑设定的颁奖仪式,会发现很有趣的寓意。

奖项作为对个体的肯定和鼓励,既能催发自身奋发向上的动力,但又能引发竞争者的妒忌和贪念等欲望,当欲念在利益的驱使中得不到有效管控,便会突然演变成张牙舞爪的罪恶元凶。

所以,在丈夫阿莫给第二名选手颁奖的时候,选手因为妒忌和贪念而对比赛结果心生不满,并将奖牌狠狠扔掉,而后对丈夫阿莫叫嚣:

把这臭奖牌颁给巴蒂斯特吧,你还欠他一个一等奖奖牌,就像你欠我的一样。

这句充满诋毁的话像是人性恶念的引线,随着愤怒和妒忌的情绪被点燃,随即将众人用虚伪搭建的美好表象彻底轰炸成废墟。

当美好表现被撕破,众人也开始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最原始的丑陋和愚昧,所有人不约而同的将目光对准了可怜的丰塔内尔:

人们摇晃着脑袋,一遍又一遍高喊着这个称呼(巴蒂斯特太太),踮起脚尖争看那可怜女人的反应,有的丈夫甚至用胳膊把妻子托举起来,好让他们瞧个痛快;还有人到处打听:哪一个哪一个?穿蓝衣服的那个吗?小孩子们学公鸡打鸣,哄笑声此起彼伏。

仅此两三句,却足以让人看到人性的丑态和愚昧。

这时的人们,已经由个体融为人群的一分子,其所作所为也就不会再承担责任;在不受约束的胡作非为中,人们心中的真相和理性全被抛弃在一边,自甘堕落在残忍和偏执的快感中。

所以,坐在椅子上接受人们嘲讽的丰塔内尔越痛苦,越是手足无措,人们的笑声就越张扬,热闹的氛围也就愈加持续不断。

乌合之众支撑起的闹剧,其本质尽显愚昧和荒唐,但也是这份丑恶的人性使丰塔内尔的婚姻变成了救赎困境;若是求生不得,那么绝路也自然成为丰塔内尔痛苦人生的唯一出路。

对于这份即将上演的沉重悲剧,众人却沉浸在丑态的热闹中浑然不知,这种麻木到极致的人性,令人油然愤懑,更令人不忍直视。

【被丑恶诅咒的命运终章:在无处不在的愚昧和恶念中,选择活下去倒成了最大的悲哀】

颁奖典礼上的可怕混乱彻底击破了丰塔内尔的平静生活。

因为从小备受歧视和偏见,导致丰塔内尔的内心已经极度敏感和脆弱,所以众人的愚弄和嘲笑也彻底摧毁了她人生的的最后希望。

从颁奖典礼走出来的丰塔内尔,趁着丈夫阿莫不注意,选择了跳河自杀。

可丰塔内尔的死亡,却依旧没有唤醒人们内心的觉醒,甚至很多人觉得:

就她的处境来看,或许这是最好的做法,有些东西是抹不掉的……

可是丰塔内尔的童年经历真的是无法抹掉的吗?纵观丰塔内尔的一生,她绝大部分的生命时光都被痛苦萦绕着,但也出现过难能可贵的救赎。

第一次是将男仆送进了监狱,作为未经世事的小女孩,丰塔内尔完全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忘掉这份痛苦,但周围的闲言碎语却时刻地提醒着自己的不幸遭遇;

第二次是和丈夫阿莫结婚后,开始了新生活的丰塔内尔也被人们假意接受,即便这份平静是不经试探的脆弱表象,但依旧可以维持,但众人们却集体上演乌合之众的丑态,将这条无辜的生命逼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些本该可以愈合的机会,却被人们的愚昧和恶念任意斩断了后路,也斩断一条生命的希望。

所以啊,这抹不掉的东西,不再是丰塔内尔的不幸,而是世人眼中黑白颠倒的丑与恶。当内心的认知和评判发生了错乱,人们所信奉的真善美和神灵救赎也成了最大的笑话。丰塔内尔的葬礼便是莫泊桑对愚昧众生的最大讽刺。

巴蒂斯特太太讲的是什么(用偏见造就的悲剧)(4)

作为信奉耶稣的基督教徒,人们的葬礼都是由教区神甫主持的;在葬礼活动中,神甫代表耶稣来审判死者的灵魂,如果死者生前恪守教规,神甫则祝福他的灵魂升入天堂;如果死者犯了淫乱或者自杀之罪,灵魂则无法得到救赎,从而堕入地狱。

而丰塔内尔的灵柩便因为不光彩的人生经历和自杀行为,被神甫拒绝举行宗教葬礼。

一生善良无辜的女子饱受世人的愚昧嘲弄,死后却无法得到信仰神灵的救赎,而丑态尽显的众人即便泯灭良知却也被神灵庇佑和保护;在这种错乱荒谬的因果中,活着倒成了最大的悲哀。

莫泊桑所创作的这种重叠交加的悲剧,不禁让人心生钝痛之感。

通常来讲,个人的命运是与时代相连的。所以,在丰塔内尔生命的凋落过程中,也能让人清晰窥见整个时代的不幸。

从丑态尽显看笑话的大人们到学公鸡打鸣起哄的儿童,他们代表的是不同年龄,但囊括的却是社会的百态众生;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将道德良知抛于脑后,将真理仁义践踏与脚下,用别人的痛苦组建自己的欢愉,用别人的不幸充实自己的笑料包袱。

他们笑丰塔内尔的不幸,却也以不幸而不自知的方式盲目的生,苟且的活;面对人间炼狱,丰塔内尔用死亡的方式选择了解脱,而众人却只能浑浊不堪却盲目苟且的活着。

这种活法,是比死亡还要悲凉的命运终章。

【放在最后的话】

《巴蒂斯特太太》这篇作品,虽没有《羊脂球》《项链》等作品表达的寓意深刻,但故事内容所揭露的人性阴暗面和浑浊不堪的社会风气,依旧让人内心产生强烈的震颤。

作品的创作时间虽然距今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在丰塔内尔的人生遭遇中,也让人看到了太多当今社会的缩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荒谬的受害者有罪论。就比如年轻貌美的女性遭到侵犯后,总有一部分声音指责女性,认为对方穿着暴露才让犯罪分子产生了不良动机;这种愚昧的言论,也让受害者承受自身痛苦时,也被迫承受着社会带来的二次伤害。

这残忍而毒辣的人心,最终将受害者推向了被咒骂、被伤害的命运深渊。

生活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虽然我们无法彻底消除种种荒诞和愚昧,但可以选择保持自己的善良来向冷漠的社会传递丝丝温暖。能够对身外之事保持清醒的认知,以怜悯之心摘除自身偏见,才不会让自己在浊世中失去应有的颜色。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温暖善良的人,从而向世界传递温暖善良的爱。


葶子:以横竖为尺,撇捺为度,丈量出自己的惬意江湖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