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入住也是要证明的。

早在周代中国的旅馆业已很发达,而且似乎是“连锁式”发展。

如周王规定,有“国营招待所”性质的“驿亭”,要求每10里有“庐”,即简易房舍,每30里要设“路室”,以供休息,每50里的市镇要设“候馆”,候馆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城市旅馆、家庭旅馆,在先秦时已出现,主要有“馆”、“寓”、“舍”等。

古代人的一堂课(在古代要怎么开房)(1)

这些旅馆档次和功能区别明显,以供不同身份的旅客入住。

“馆”比较高级,用来接待贵宾,这类旅馆都是官办的。“寓”、“舍”这类旅馆则主要为普通商旅服务,以民办居多。

符节”或“符卷、“驿卷”、“信牌”都属于旅行凭证,如没有旅行凭证,是无法入住旅馆的,特别是官办旅馆根本不可能接待。

(看来现代人的这些快捷酒店、酒店公寓概念古已有之,没啥好得瑟的。)

夜晚要查房。客人入住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有专门的“旅客登记簿”。

这种登记簿古称“店簿”,或“店历”,要妥善保存,留底备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验。具体登记和查验程序,中世纪摩洛哥旅行家拔图塔(又译“白图泰”),在其中国游记中说得更详细:“路中各站,皆有逆旅可以息宿,有官吏专管之……天黑时管理官吏及其书记来舍,将留舍客人,逐一点名记簿,盖印后关门,使客安睡。至次晨天明时,吏及书记复来,依名单唤客起,作一证书。”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对入店旅客的登记管理相当严格,也要查房的。(为什么要说也呢?)有特价房。

古代旅馆也会给客人打折,甚至免费。

有的朝代强行规定,官办旅馆在特定的时日要免收房费。

如宋代,当时的官办旅馆便有免费入住日。《宋朝会要》记载,在赵恒(宋真宗)当皇帝的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遇到严冬,当年正月,朝廷便以“雪寒”为由,要求“应店宅务赁屋者,免僦钱三日。又曰‘贫民住官舍者,遇冬至寒食,僦值三日’。”所谓“僦钱”,也就是房费。

这记载说得很清楚,官办旅馆(官舍)在雨雪天和“冬至”、“寒食”等日子,应免收房费。此外,在疫病流行时,也有免房费的现象。(免房费还真没遇到过,钟点房倒是经常见,我是不是说漏了什么?)

有特殊服务喔。 “宾至如归”这一标准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便有“宾至如归,无宁灾患?”的说法,意思是宾客住进晋国的宾馆应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还会有什么灾患呢?此后“宾至如归”成了古代中国旅馆业通行的行规和服务的最高境界。

在“宾至如归”这一经营理念下,古代旅馆业只要能提供的服务,都竭力提供,让旅客满意。为客人代购代销代付也是古代旅馆常规的服务项目,有的甚至还为男性成年客人提供“特殊服务,让旅客真正找到“家”的感觉。明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便记有他在山东泰山进香时所见,“再近则密户曲房,皆妓女妖冶其中”。明代的孙典籍在《广州歌》中也曾记载:“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