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和法国合伙瓜分德国的殖民地,两个欧洲老牌帝国的殖民地数量达到巅峰。

可战争一打没有不伤筋动骨的,英国率先体会到了什么叫「穷家难当」,众多海外殖民地不仅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维持统治,还要面对各殖民地的反抗斗争。

于是在1926年英国被迫组建「英联邦」,作为殖民帝国的转型尝试。

反观法国,直到二战被打残后才体会到英国的不容易。

于是不甘心失去帝国霸权的法国决定向隔壁英国学习,在1946年成立「法兰西联邦」。

可到如今「英联邦」还有54个成员国,「法兰西联邦」却没了。

法兰西帝国兴衰史(同是殖民帝国转型)(1)

二战结束后,法国的殖民帝国濒临瓦解。

为了给殖民帝国续命、重建殖民统治,法国决定和海外省、海外领地、归并地、归并国组成「法兰西联邦」,取代「法兰西帝国」。

奈何二战中法国被小胡子打得实在是太惨了,国力拉胯到不足以维持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统治,各殖民地纷纷插旗闹独立。

大家伙都不想和法国搞什么「法兰西联邦」,跟谁俩呢,不熟赶紧走开。

就这样成立12年的「法联邦」面临解散。

可法国还是不死心,不蒸馒头争口气也要把这些搞事的小地方按住。

于是1958年法国把「法兰西联邦」改成了「法兰西共同体」,法国总统任共同体总统,各成员国的内政、经济都有自主权,但外交和防务必须得让法国拿捏。

大家伙一看,这和之前的「法联邦」相比就是换汤不换药,好听点叫「共同体」,难听点还是「殖民地」。

忽悠谁呢?走好不送。

法国气不打一处来,可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已经不允许法国向殖民地国家动粗了,再说想动手也有心无力。

法国那个愁啊,只能说时代变了,小弟们不好骗了。

「法共体」成立三年后,西非的达荷美等六国宣布脱离共同体。

1961年「法国共同体」参议院解散,法国的殖民帝国梦想再次破碎。

到此的法共体已经名存实亡,苟延残喘到1996年彻底消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英联邦」存活至今,「法共体」逃不了解散的命?

法兰西帝国兴衰史(同是殖民帝国转型)(2)

简单来说,让一个殖民帝国摇身一变转型成联邦性质的国际组织不是想干就能干成的。

英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

「文化纽带和英王共主的表面基本牌 英帝国在各殖民地军政建设中长期扶植 英国主动放弃主导权确立的平等地位。」

英国能够组建成「英联邦」本身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比如说苏联到独联体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理论上各国都是苏联的组成部分,一起取得过伟大成就,但分家后却没有一丝留恋,更别提什么向心力了。

苏联可是当时世界上唯二的超级大国,它都没有办法在联盟转型中维持近在咫尺的陆上接壤国之间的关系,那么让英法荷西葡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去整合不同大洲上的国家自然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所以失败才是常态,「英联邦」是个意外。

法兰西帝国兴衰史(同是殖民帝国转型)(3)

在表面的文化纽带问题中,法国就没有「法王共主」,它没有像伊丽莎白女王那样的存在去维系民心和文化。

而在实际情况上,法国的殖民地中没有像英国殖民地中的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一样的,早就做好了独立准备、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国家作为基本面。

最重要的是法国的去殖民化的行为比英国晚了三十多年,还抠抠索索不想放弃殖民霸主的身份地位。

那时法国在西非仍然保有特权,其本质想建立一个继续吸殖民地血的吸血帝国而不是平等联邦。

不平等的联邦对于殖民地国家而言有什么价值?

法国的抠抠搜搜、自持身份的行为让「法联邦」失去了价值。

要知道平等联邦需要平等伙伴。

到今天为止曾经做过法国殖民地的国家没有一个赶上加拿大或者澳大利亚一样发达。

他们从没有在法国那里得到平起平坐的资格,更没有获得法国的尊重。

法国只想吸干他们的血。

法兰西帝国兴衰史(同是殖民帝国转型)(4)

这一点英国就聪明多了,明知大势所趋、事不可为,那就提前放手,甚至在澳、加、新等国独立时还施以援手,并在「英联邦」内部大规模投资,最稳定人心的一点就是英国给出了安全承诺。

分手也得体面,英国精确拿捏。

当然也有不想体面的,去殖民化或者说「帝国联邦化」过程中,英国也不乏血腥行为,不想体面就帮他体面。

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相比于英国,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着实拉胯,太不争气了,大哥的风范、大佬的脸面都丢尽了。

二战后法国的国家形象、国家实力、文化和政治影响力,以及战斗力这几个方面,同第一梯队的美国、英国相比都不是一个档次。

军舰能到的地方就有「英联邦」的成员国,法国行吗?

法国不行。

这就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差距。

能力不够,小弟们不服啊。

法兰西帝国兴衰史(同是殖民帝国转型)(5)

结合上述所有原因来说,法国既不愿意放弃殖民地的权益,又想让殖民帝国转型,在软硬条件上也不能和英国相提并论。

因此法国帝国联邦化的转型尝试只能以失败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