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汪允普老师提供宝贵资料
▼
《范仲淹》
丨郭宝平 著丨
凤凰出版社,2022年7月
ISBN:9787550636835
壹
内容简介
长篇历史小说《范仲淹》生动地再现了被朱熹誉为“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的范仲淹传奇的一生,这是一部大宋“孤勇者”的英雄史诗,也是一部揭示真正的中国式处世之道的书。全书内容建立在客观史实之上,人物故事、典章制度经过严密考证,细节想象合情合理,描绘了北宋初年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读者翻开这部小说,就仿佛穿过历史隧道,重回到那个成就了范仲淹的时代,一览彼时中国人的风采。在与真实的范仲淹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领略他的喜怒哀乐,同慨他的百感交集,追慕他的自强不息,汲取先忧后乐的精神力量。从寒门少年成长为国家栋梁,出将入相,成为宋代士大夫一致的精神楷模,范仲淹的人生经历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贰
作者简介
郭宝平,历史小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修中国政治制度史。曾在新闻媒体、中央国家机关任职,现专职写作。已出版传记文学《明朝大书生》《最有权势的读书人》等,长篇历史小说《谋位》《大明首相》《大宋女君刘娥》等。其写作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抽丝剥茧的合理想象,尽可能还原史料中缺失的历史,重塑历史时代的真实面貌。
叁
专家点评
作者懂得以历史为依托来写小说,也擅长以小说笔法来写历史。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白烨
长篇历史小说《范仲淹》告诉我们的真谛是“以人性审视历史人物”才是一切文学作品灵魂所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丁帆
这是一部认真的、努力以史实为依据来创作的历史文学作品。它虽然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作者了解史学著作与戏说作品之间的差别,力图描写“真实的历史”,其立场值得嘉许。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包伟民
他是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名儒,激浊扬清一身正气的名臣,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的名将。本书告诉你一身三任的范文正公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 莫砺锋
阅读范仲淹,就是阅读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是阅读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刘跃进
这是文学家写的精彩传记,史学家写的真实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政坛风云、战争场景、社会网络中展现出范仲淹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超凡入圣的精神境界。
——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 王兆鹏
一个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一段并不为人熟知的人生历程。这是一次文学与历史互相激荡的书写,是用文学想象和虚构对史实的抚慰与尊重,是用细致入微的文学细节对历史人物的生动致敬。这是一部令远去的人物熠熠生辉的历史小说。
——小说作家 刘建东
郭宝平先生的历史小说《范仲淹》,一洗过去历史小说的两类匠气——正面人物高大上的“馆阁气”和戏说人物油腔滑调的“饭局气”,尊重历史事实,细描生活风貌。不知是通过范仲淹认识了他的时代,还是透过时代了解了范仲淹,抑或兼之?
——文史作家 张向荣
肆
目录
第一章 药出山来为小草 001
第二章 涧松何必怨山苗 011
第三章 瓢思颜子心还乐 021
第四章 岭上英英向日开 039
第五章 迥与众流异 051
第六章 芝田音断欲伤春 064
第七章 一醉一吟疏懒甚 077
第八章 海角亦逢春 089
第九章 梅福官卑数上书 106
第十章 此心良可歌 122
第十一章 金门齿谏臣 149
第十二章 十口向天涯 171
第十三章 春风似旧花犹笑 185
第十四章 红桥柳际明 207
第十五章 八变奇姿已过人 220
第十六章 大议摇岩石 234
第十七章 安得长喙号丹墀 252
第十八章 三出专城鬓似丝 263
第十九章 蛟龙出没猩鼯号 276
第二十章 有情芍药含春泪 287
第二十一章 只托春风管勾来 296
第二十二章 五原金鼓又轰天 310
第二十三章 按兵谁解扫氛埃 325
第二十四章 塞下秋来风景异 341
第二十五章 惟以人占天 364
第二十六章 智名勇功不入眼 374
第二十七章 抚之若青衿 384
第二十八章 须怜铁甲冷彻骨 399
第二十九章 潭潭大度如卧虎 411
第三十章 满川龙虎辇 422
第三十一章 何以得此刖 434
第三十二章 四面边声连角起 444
第三十三章 浊酒一杯家万里 453
第三十四章 裴度亦书生 466
第三十五章 羌山始见花 477
第三十六章 片心高与月徘徊 486
第三十七章 塞翁泪涔涔 506
第三十八章 论道经邦正要渠 522
第三十九章 隐然一柱在明堂 538
第四十章 亲逢英主开前席 551
第四十一章 纯诚惟欲助清光 576
第四十二章 风波岂不恶 591
第四十三章 秋宵苦霜露 609
第四十四章 忍把浮名牵系 625
第四十五章 千杖敲铿羯鼓催 636
第四十六章 数年风土塞门行 647
第四十七章 自信云龙道不孤 662
第四十八章 雪压霜欺未放妍 681
第四十九章 道在乐天真 701
第五十章 千载家风应未坠 720
第五十一章 宁是式微人 735
第五十二章 百不一试薶九京 748
伍
书摘
第三十九章 隐然一柱在明堂
枢密副使范仲淹的直房前,聚集着黑压压一群人,望着直房门上的铁锁,个个面露惊讶之色。
“皇宋开国以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等事!”
“是啊,未免怪异!”
人们议论着,疑惑之余,却又充满好奇,久久不愿散去。
今日紫宸殿朝会,宣赞舍人宣读制书,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范仲淹改任参知政事。这是他在枢密院当值的第十天。台谏官、馆阁官依例前来致贺,却吃了闭门羹,便聚集在直房前,议论开了。
枢密使杜衍只得出面解释。他走到众人面前,拱手道:“诸位才俊,范希文言:‘参政乃执政大臣,执政可由谏官举荐而得乎?’故他拒受命,也就不接受致贺。以老夫看,诸位还是散去的好。”
“原来如此!”
“那也不必躲避嘛!”
众人议论着散去了。
范仲淹没有躲避,而是在紫宸殿后幄奏对。那天在垂拱殿就高邮守该不该治罪和富弼发生争论,下殿后他请富弼到自己的直房,交换对契丹会不会与夏戎勾连夹击国朝的看法。富弼倾向于契丹不会背盟,更不会和夏戎勾连,但范仲淹的顾虑并未打消,加之元昊居然提出十一项无礼要求,和议濒临破裂,范仲淹忧心如焚,巡边的想法越发坚定。皇上纳欧阳修等谏官之议,把参知政事王举正外放,让范仲淹改任之。范仲淹却拒绝接受。参知政事被尊为执政,当出自宸断,不应由谏官举荐而得;何况,他已打定主意巡边,枢密副使身份更为适宜。若上表辞任,会被认为是出于礼节,三番五次,要耽搁不少时间,所以他在紫宸殿拦住了殿班内侍,请求当面向皇上陈情。皇上爽快地答应了,当即将他召至后幄。
回京以来,范仲淹已多次面君,但单独奏对还是第一次。入座后便动情道:“臣本寒儒,获陛下不次之擢,在物之情,向荣必喜;自天之命,过宠则惊。况夏戎议和,变诈难信,今又与契丹互为倚援,虽富弼判断契丹不会背盟,然戎狄之性,何堪信赖?臣久居边塞,稍知边情,且留枢府,即与韩琦出陕西、河东巡边,以防戎狄入侵。此事体大,它事当为之让路,待边事稍宁,臣再任中书,辅弼庶政,以报君恩于万一。”
皇上正为契丹和西夏有勾结之迹、元昊蛮横无礼忧心不已,又见范仲淹言辞恳切,绝非虚词故套,颔首道:“卿乃真忠臣也!但卿与韩琦还是留下一人为好,宣抚事可另外再择一人。”
巡边的提议得到皇上允准,范仲淹比听到宣读参知政事的制书还要兴奋。散班回到家里,借晚饭之机,向家人作了通报。纯祐一惊,筷子“哗啦”一声掉到了饭桌上。回京途中,父亲说过今年要为他和纯仁举办婚礼,二人暗自高兴,不意父亲刚回京城又要走,此去不知要到何时,便忍不住问:“大人,儿和二弟的婚事?”
范仲淹放下碗筷,郑重道:“国家有难,当誓死以报,岂可为家事拖累?婚事看情形再议。”说完,起身进了书房,看到书案上放着三哥范仲温的来书,想到他晋升枢密副使,在族人看来,该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便提笔写回书,告知三哥他晋身枢府之事;三哥还问及纯礼有没有荫官,他告知三哥,今年四月十四皇上圣诞节,四品以上官员照例可荫一子,纯礼得补试监簿,告知了这两件事,又写道:
相次专差人去存问也。互相戒约,勿烦州县。如辄兴词讼,必奏乞深行。请三哥指挥儿侄知委。保重保重!
家书修毕,便叮嘱小鬟整备行装。
次日午后,诏敕颁下,范仲淹回任枢密副使,充陕西宣抚使,即出巡边。接到敕书,他将枢密承旨朱寀唤到直房,询问枢臣巡边有何规矩。朱寀禀报,中枢大臣巡边,出发前,照例要举办御宴,皇上还要颁锡赉;宣抚所到之处,对将士例有赏赐,由朝廷拨特支费。范仲淹心里有了底数,提笔写奏疏。想到此番宣抚陕西责任重大,若增加一位副使,便于遇事商量。副使人选他也想好了,就荐田况出任。但宣抚向无副使之设,三司那里恐无此项开支。捻须思忖片刻,想出一个主意:奏请皇上免去御宴和锡赉,把经费转拨差遣副使之用。
奏表刚呈上,就接到鄜延帅庞籍快马急递,奏报元昊差使介张延寿到延安,愿修改和谈条件,只要岁赐二十万,允其年入境售卖十万斤青盐,即愿取消帝号,也不再称“吾祖”,只用兀卒之称。庞籍并奏报说,探得元昊助契丹平乱后,未获回报,遂诱使契丹境内夹山以南党项部落叛投西夏,契丹恼恨不已,双方有交恶之势。
皇上召集二府三司大臣御前商议。范仲淹率先道:“戎狄之性向来狡诈,不可为其所惑。况年十万斤青盐,不可答应。自唐以来,晋盐之利,可以半天下之赋,若答应夏戎,我盐税损失难计其数,而夏戎不旋踵即富足矣!故当做好和议破裂之备,臣当即出,宣抚陕西!”
“宣抚已无必要,更不可存和谈破裂之念!”三司使吴育针锋相对道,“当年元昊遣使来告称帝,都说要杀来使,灭夏戎。臣独持异议,认为太平日久,将帅乏人,当援用国初吴越国钱俶之例,稍易名称加封而安抚之,朝廷不纳。结果呢?三战三败,有何底气中断和议?”
富弼转脸盯着吴育,质问道:“若答应夏戎十万斤青盐,国库永无充盈之日,身为计相,奈何?”他又转向御座道:“臣以为宣抚边鄙非急务。叛贼王伦虽被剿灭,但京西、陕西又冒出好几股盗贼,有饥民造反,有兵士哗变,不可小视。兴利除弊迫在眉睫,若再不振作,国事不忍言矣!”
皇上静静地听着,待富弼说完,盯着范仲淹道:“外患未平,内忧又起,朕意范卿不必出逃,当改回参知政事,辅弼大政。此出自朕独断,非谏官所荐,卿不可辞让!”
范仲淹躬身谢恩:“臣不敢辞,但望陛下还是允臣即出巡边。”
枢密使杜衍道:“契丹不会背盟,元昊又主动降低和谈门槛,故宣抚河东、陕西,可缓。”
韩琦奏道:“臣以为宣抚河东可暂缓,但陕西之行不可取消,恐元昊乘忿盗边也。仲淹既参大政,当留朝廷,臣正值壮年,可备奔走,愿代仲淹宣抚陕西。”
“不可!”范仲淹断然道。他知郑戬其人凭气近侠,知开封府时,为一个冯士元案折腾了一年,此番帅陕西,刚到任不足一个月,就将张亢排挤出去,以郑戬的脾气,未必把韩琦放在眼里,说不定还会起冲突,他放心不下,但又不能说担心韩琦压服不住郑戬,只得道:“臣虽年高体弱,但巡边尚能支应,还是差臣去为宜。”
皇上道:“范卿参大政,要做的事甚多,巡边,就让韩卿去吧。”
宰相晏殊咳了两声,奏道:“元昊主动降低条件,说明面临压力很大,可命庞籍差人与张延寿和谈,尽快达成和议。”
“就依晏卿议。”皇上颔首道。说着,目光扫视众人,最后落到范仲淹身上,以急切的语调道:“国事维艰,宜思振作。当世急务有可建明者,望卿等为朕言之!”
二府三司大臣喏喏告退。
三天后的紫宸殿朝会上,宣赞舍人宣读制书: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范仲淹改参知政事;再宣读诏敕:王尧臣为三司使,吴育知开封府。宣读毕,进入奏事程序,右司谏蔡襄出列奏道:“陛下已诏命仲淹巡边,又除参政,未有巡边之日。夏戎狡诈不可信,其所提条件断不可接受,势必用兵。边将虽多,莫如朝廷遣柄臣以临之;柄臣之中,未有如仲淹者。”
皇上道:“已差韩琦宣抚陕西,诏命即下。”
“臣以为不妥!”欧阳修出列道,“韩琦与仲淹,皆国家委任之臣,才识俱堪信用。然仲淹于陕西军民有恩信,犹为众所推服。若仲淹外捍寇兵,韩琦居中应副,必能共济大事。陛下新用仲淹,责其展效,但边事是当下之急,不可迟缓。不妨令仲淹速去,三两月还朝,再修阙政。”
皇上道:“此事已与二府三司商定,不必再议。朕以仲淹有中外人望,命参大政,众卿当同心协力,一新治理!”
纶音一出,群情振奋,朝会卷班,百官致贺。知谏院欧阳修率谏官贺毕,单独留下,抱拳道:“范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晚上修与孙明复、石守道等弟子请范公欢聚相贺!”
范仲淹摆手道:“永叔,免了吧。本朝宰执大臣,除了寇公、晏公,都是谢绝私宴的,还是不破规矩吧!”
欧阳修虽有些失望,却依然难掩兴奋,激动道:“都说皇上把治国重任托付范公了,兴利除弊,更待何时!”
范仲淹一脸肃穆,没有回应。
一宋史研究资讯一
邮箱:txq1627@126.com
编辑:潘梦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