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帮助女儿洗清罪名印度电影 女生规则:摧毁父权制(1)

《女生规则》探讨了印度社会面临的最紧迫但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之一——性别不平等、厌女症以及由此产生的暴力。故事发生在德里——德里屡因性别暴力事件而成为新闻头条,因此已经成为印度电影人讲述直男癌和性别暴力故事的首选地点。当然,印度全国各地都会不定期出现类似性质的事件,大家想必早就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位年轻、独立的职业女性——米纳尔·阿罗拉(塔菩希·潘努饰)、法拉克·阿里(基尔蒂·库尔哈丽饰)和安德莉亚·塔利昂(安德莉亚·塔利昂饰)的故事。故事开始于一个乐极生悲的夜晚,她们在一场摇滚音乐会上遇到了官二代拉吉威尔·辛格(安加德·贝迪饰)和他的朋友们。在音乐会结束后的社交娱乐活动中,拉吉威尔试图强奸米纳尔,米纳尔出于自卫,重伤了拉吉威尔。事后她被以“故意伤害罪”起诉,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法庭戏。

导演阿尼鲁达·罗伊·乔杜里、创意制片人舒吉特·瑟加和编剧瑞提什·沙阿偏离了此类电影由议题驱动剧情的预期叙事结构,从一开始就给这个故事包上了一层惊悚片的外衣。电影开场,在夜深人静的街头,我们看到三个女主角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出租车里,明显都很痛苦,她们的表情看起来就像是逃离犯罪现场的罪犯。在另一边,我们看到一个男人拿着一块沾满鲜血的布,压在眼部,另外两个人搀着他,匆忙把他送到医院。

爸爸帮助女儿洗清罪名印度电影 女生规则:摧毁父权制(2)

我们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马上就被吸引住了。这样开场很高明,在法庭戏开始之前迅速吸引观众进入故事,同时也铺陈了剧情的主要关注点。

主创在探讨厌女症时,采用了印度主流电影的传统套路,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宝莱坞电影恰恰是印度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的象征。他们选择通过典型的男性救世主“英雄”来表达和解决电影中的冲突,而并非由女性来主导。不过,这也并没有削弱影片的意图,依然有效地传达了“信息”。因为主创所使用的媒介是业内最有力、最熟悉的声音,是宝莱坞最令人敬畏的“愤怒”代言人。

阿米特巴·巴强曾传达了70、80年代受压迫、被剥夺的印度民众的焦虑,被视为公平和正义的象征。主创为了达到最大的影响效果,理所当然任命他为代言人,借他之口告诉观众,印度一半的人口一直在遭受压迫。这位宝莱坞超级巨星当然没有让人失望。他饰演退休的资深律师迪帕克·塞加尔,在袭击案中为米纳尔辩护。他的形象激昂而犀利,在完美扮演一位经验丰富、逆转胜诉的法律专业人士的同时,也为我们详述了封建父权思想如何将这个国家的女性降低为二等公民。

多年来,法庭戏一直是在银幕上上演道德剧的理想舞台。从默片杰作《圣女贞德蒙难记》,西德尼·吕美特的《十二怒汉》,到艾伦·索金的《好人寥寥》,再到最近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法庭戏使得角色可以通过铿锵有力、取悦大众的独白来宣讲对与错、善与恶的道德批判。最近的印度主流电影中也有些类似的佳作:如《达米尼》为受委屈的妇女呐喊助威,《爱无国界》呼吁邻国友好,《穆尔克》(Mulk)中肯地呼吁种族和谐共处。

在巴强演艺生涯全盛时期的80年代,法庭戏一直是他反复展示演技的舞台。他用标志性的男中音和清脆悦耳的嗓音,在一系列电影中一次又一次地呼吁公平正义。《女生规则》不过是此类作品中的又一部,虽然现在巴强已经70多岁,但他愤怒的力量丝毫不减。

爸爸帮助女儿洗清罪名印度电影 女生规则:摧毁父权制(3)

为巴强建立了理想的人设后,剧本在努力为他的角色增加层次感的过程中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他不光是电影主题信息的代言人,他自身还患有精神疾病,同时对他生病卧床不起的妻子也溺爱有加。这样安排也许是为了表现迪帕克·塞加尔确实在践行他所宣扬的性别平等。他一心一意地照顾着生病的妻子,就像女人照惯例照顾丈夫一样。除此之外,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精神状况或他妻子的疾病,我们完全不得而知。

即使他们夫妻俩的情况与性别暴力和他自愿慷慨地为被冤枉的米纳尔·阿罗拉辩护之间存在任何联系,我们也无法从影片中推断出来。因此,主创企图通过暗示一个背景故事,来使巴强的角色更加人性化,进而丰满其人物形象的尝试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他只是个替影片传达信息的发言人,尽管很有魅力,但也只是个发言人而已。

爸爸帮助女儿洗清罪名印度电影 女生规则:摧毁父权制(4)

作为厌女症的受害者,塔菩希·潘努和基尔蒂·库尔哈丽在影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潘努的角色是此案的主要被告,是三个女主角中最无拘无束、最反传统的。作为一名舞蹈演员,她强烈而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独立性,尽管她的父母就住在附近,但她选择独自生活,当她感觉受到侵犯时,她被迫使用暴力自卫。

在上文提到的电影开头,米纳尔·阿罗拉在急速行驶的出租车里的那场戏中,尽管刚遭遇了令人后怕的性骚扰,她还是冷静地问差点与迎面而来的卡车相撞的出租车司机是不是在打瞌睡,是否需要她到前座引导他驾驶,这一幕充分显示了她的镇定自若。

然后,通过她所经历的创伤,她继续向我们展示了,父权社会如何兽性狰狞地追逐自由女性,毫无悔意地将她置于“她的位置”。米纳尔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角色,但潘努令人动容地把其刻画得无畏而又脆弱,现在我们经常将她与类似的坚强女性角色联系在一起。

库尔哈丽饰演的法拉克·阿里是三人中最温顺的。在可怕的性骚扰事件发生后,她尽一切努力控制局势,让她们的生活恢复正常。在一场关键戏中,法拉克试图通过手机和拉吉威尔讲道理,劝他既往不咎,但拉吉威尔不顾她的低声下气,对潘努出言不逊,声称一定要潘努亲自来给他道歉,逼得法拉克最终发飙,一反常态厉言反击。库尔哈丽的表演自信而成熟。可惜在《女生规则》之后,她的作品并不多见。

爸爸帮助女儿洗清罪名印度电影 女生规则:摧毁父权制(5)

塔利昂扮演一个来自印度东北地区的女人,但她的角色在剧本中没有被给予充足的空间来表现更多的东西。以至于当她在法庭上被审问时,她几乎直接说出了她在叙事中的作用——她说:“我觉得在街上我比普通女孩受到更多的骚扰,只因为我来自东北”。

皮尤什·米什拉饰演控方律师普拉桑特,作为巴强饰演的塞加尔的辩诉对手格外抢戏,他先声夺人地对三个女主角提出了所有意料之中的指控,其咄咄逼人的凶狠姿态让人不禁联想这大概就是男权复辟者们会表现出来的嚣张气焰吧。米什拉表演得恰到好处,丝毫不会让人觉得过火。

而维贾伊·维尔马饰演的帮凶安基特自然流露的强横直男癌言行,以及随之而来的侵犯女性的倾向更令人不寒而栗,进一步增添了影片所强调的捍卫女性权益的紧迫性。

这些角色和故事情节让观众不禁感概,为什么在印度独立75年后,印度女性仍然处于这样的可悲境况。随着针对她们的歧视和暴力事件每天在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解决这一问题的需求日益强烈。

多年前,萨蒂亚吉特·雷伊曾说过:“电影改变不了社会,从来没有改变过。”尽管电影可以吸引到数百万的观众,但可能无力改变他们。不过电影可以引发对于社会和女性状况的讨论。几十年来,印度电影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雷伊自己的作品《大都会》和科泰·麦赫塔的作品《辣椒咖喱》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他们没有诉诸于演讲和谩骂,而是扣人心弦地探索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和不公平。但印度还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作品,不断强调印度女性还远未达到印度社会所承诺的平等地位。

《女生规则》正是此类作品中的最新生力军。在首映6年后终于在国内上映,现在再看这部电影确实给人一种舞台感,某些细节可能也显得有点过时。但影片所传达的关于女性、女性意愿和女性独立的核心信息不会过时,正如巴强在片中给所强调的,“不就是不,当有人说不的时候,你就应该停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