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上垟)

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船舶往来如织。”发轫于两晋时期的龙泉青瓷,早在南宋便以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盛极一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中国符号。

位于浙、闽、赣三省交通要道处的上垟镇,自古制瓷盛行、商贸繁荣,是龙泉青瓷最集中的产区,至今仍传承着传统窑烧工艺,保留着大量古窑址。当地随处可见的水碓、瓷片小道、凤尾瓶灯等青瓷元素,无一不在述说历史。

穿越千年的传统青瓷产业体系,有着强大而稳定的工艺惯性,足以抵御漫长时空中的审美流变。但现代人在选用瓷器时,则往往倾向于传统美学之外的功能价值。这微妙的悖离,在这座“中国青瓷小镇”激发出一场在传承与创新中迎来中兴的产业变局。

直观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上垟青瓷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规上企业3家,全镇1000多人直接从事青瓷行业,还有600多人从事青瓷店铺经营、瓷器包装等配套工作。这座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的特色小镇,正在现代化的大道上,奔向可期的未来。

不灭窑火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上垟镇中心,被誉为“龙泉一条龙”的“曾芹记古窑坊”是当之无愧的地标。130多年来,这座古龙窑从不曾熄灭,是龙泉唯一一处真正意义上的“不灭窑火”。

走进古窑坊,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黄泥砌成的墙,墙面镶嵌着从北宋到现代的各种瓷片。“我叫它‘文化墙’。”古窑坊第七代传人曾世平告诉记者,10年前,青瓷爱好者不像现在这么广泛,他砌起这面墙,为的是吸引更多人对龙泉青瓷产生兴趣。

家学渊源,令曾世平投身青瓷产业显得理所当然。继承了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的他,从选矿、练泥、配釉到拉坯、修坯、素烧、施釉,每个环节亲力亲为,他坦承“龙窑生产能力不高、成品率低且烧制技艺复杂”,完美的成品很难普及到千家万户,“更多的是艺术价值”。

正是这种工业化无法取代的“艺术价值”,令文化遗产的拥趸趋之若鹜。尽管曾家龙窑每年只烧制两次,每次只产出千余件瓷器,但总是“还没开窑就已被预订一空”。曾世平清楚地记得,开窑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总会在道路两边排起长队,最远的客人是从辽宁丹东驱车赶来的,“就为看一眼千年不灭的窑火”。

在上垟,还有很多像曾世平这样的“青瓷世家子弟”,“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也正是在这生生不息的传承中,2012年,上垟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青瓷小镇”荣誉称号。2014年,中国青瓷小镇·披云青瓷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振兴历史经典文化产业的示范样本。

走进这座特殊的文化园,扑面而来的是“工业怀旧风”。园区保留了原国营龙泉瓷厂的厂房外观,内部则建起了青瓷传统技艺展示厅、青瓷名家馆、青瓷手工坊等各种青瓷主题的休闲体验区,清晰勾勒出龙泉青瓷的发展脉络。

“从曲高和寡到雅俗共赏,文化园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曾世平告诉记者,在园区将传统青瓷文化以现代审美直观呈现之后,许多并非青瓷世家出身的年轻人,也敢于从零开始学习制瓷技术,并在小有所成之后陆续开办工厂,“龙泉青瓷不再只以‘高大上’的面貌示人,短短几年间,上垟街道两旁已随处可见青瓷作坊,价格亲民、质量可靠的日用瓷开始广泛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有形之手” 壮大产业发展根基

在青瓷文化园拔地而起的同时,龙泉立足上垟在青瓷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良好的产业文化基础和老工业基地的旅游资源,持续推进中国青瓷小镇项目建设。

2015年,龙泉青瓷小镇被列入首批浙江省37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传统产业迎来了新机遇。2015年年底,“中国青瓷小镇开发项目” 正式签约,龙泉对接工商资本30亿元,对青瓷小镇进行全方位打造,并在上海原“四行仓库”旁设立4000平方米的“龙泉青瓷——人类非遗”展示中心,小镇成功走出山门、牵手世界。

得益于“有形之手”的全面发力,上垟青瓷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外出创业者选择回到家乡,上垟也因此成为龙泉外出打工人员最少的乡镇之一。

2012年,有着20多年文玩收藏经验的刘小龙,转行投身青瓷产业,将工厂建在了老家木岱口村。他坦言,“一开始是觉得有利可图才入行的”,但时间久了,不知不觉被传统制瓷技术和工艺感染,成了“追梦人”,如今他致力于打造工艺复杂的艺术瓷,因为“更有成就感”。

在推进产业振兴、企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刘小龙们”找到了自身价值,而上垟青瓷也随之迎来了“高光时刻”,身为三大规上青瓷企业之一的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迁建项目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天丰陶瓷旧址位于中国青瓷小镇内,由于核心景区建设不断加快,企业用地需求日益紧张。得知这一情况后,上垟镇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天丰陶瓷新厂重新选址木岱口村,于去年1月6日正式搬迁并顺利投产。

在龙泉青瓷的发展过程中,科技总是高举着“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相得益彰。“搬进新厂区后,我们把提升产能的突破口聚焦到了数字化改革上。”天丰陶瓷负责人周方武告诉记者,目前,天丰新厂内共有5座窑炉设备,设备升级后全部采用数字化控制,其中36米的隧道窑还实现了自动进样。

除窑炉实现数字化升级之外,天丰新厂的浆泥磨粉、泥条泥饼制作、注坯等生产工序都引进了自动、半自动化生产设备。通过打好这一套技术升级“组合拳”,企业生产成本较搬迁前降低了近8%,效率提高了近10%,产能提升了近30%,“在日用瓷市场,这样的技术优势是难以比拟的”。

守正创新 传统产业迎来新机遇

千百年来,龙泉青瓷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形而上的艺术珍宝,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即使是不懂器形的人,也能领悟温润如玉的自然美感。如今,随着传承与创新,每一位青瓷匠人手中的作品都成为鲜活的文化符号,续写千年传奇。

“90后”青年叶露的母亲曾在国营瓷器厂工作,龙窑、水碓、大烟囱等一切与青瓷相关的事物,占据了叶露的童年记忆,也为他日后“脉承先辈事火土,闲坐云水转轮盘”的职业生涯埋下了种子。

从龙泉市中职校陶瓷艺术专业毕业后,叶露入茶山窑为学员,师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高峰。经过5年潜心学习,他于2013年在上垟镇创办了“玉华青瓷作坊”。

“我不是青瓷世家出身,没有创作‘包袱’。”作为新生代艺人,叶露直言自己乐于突破传统,就连工作室周围的草木、山石都被作为原料,用于练习泥配釉,烧制不拘泥于传统器型的青瓷作品,“龙泉青瓷以青色为取向,是从晋至宋的审美主流。但这种主流的另一面,是会诱使人皈依传统技艺,最终导致审美趋同。”叶露的作品不刻意追求精致,而是面向大众、贴近生活,呈现轻松自在的风格,“我追求的方向未必是对的,但会让人们对龙泉青瓷增添新的观感——原来传统艺术也可以是很有趣、很接地气的。”

从相对小众的艺术藏品,到如今“一切皆可烧”的日用瓷,龙泉青瓷的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无论是匠人还是新人,都能从中找准自身定位,并将个体审美放大、置于聚光灯下,实现新一轮优胜劣汰。

2020年,天丰陶瓷在阿里巴巴采购批发网注册店铺,开启网络订单模式,形成了“线上 线下”多点开花的新局面。“开了网店,受众市场扩大了千百倍,来自网销渠道的月销售量已经超过2000件,而且仍在不断提高。”周方武告诉记者,随着市场的持续扩大,消费多样化的需求也日渐突出,产品创新成了企业的必修课,天丰陶瓷在近年来累计投入的创新经费已超过600万元,研发出260余款新产品,获得20多项专利,“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突破、做大做强。”

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在这座传承与创新齐头并进的文化小镇中,千年不灭的窑火炽烈如昨,照亮前路。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