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白日鬼与夜间鬼,哪一个更可怕?

鬼是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可是一说到鬼,大家就会结合看过的书中描写,自然而然地在大脑中恶补鬼的形象。鬼是死人变的,脸如白纸一样没有一点血色,嘴却一定是血红的,见人就张一血盆大口,好像一口就要把人吞下去似的,行动僵硬,直楞楞地向你扑过来,反正想像有多可怕的就有多可怕。

如果在漆黑的晚上,一个人独处,想到鬼那形象,就会头发汗毛只竖立,就更不用说亲眼看到了。

夜煞和光煞的故事(白日鬼与夜间鬼)(1)

接着有人会说,鬼生活在阴暗之中,怕阳光,白天怎么能见到鬼,哪里有白日鬼?在阳光下,人还会怕鬼不成?

人们自然会说,当然是夜间鬼可怕。真的是这样吗?

0 2 夜间鬼并不可怕

老舍先生在《鬼与狐》一文中,通过将夜间鬼与白日鬼不同的对比,得出白日鬼比夜间鬼可怕。

夜间鬼有以下特征:

有特异标志,披头散发,白脸红舌头,穿着奇装异服,走起道儿来悄无声息,出现时阴风阵阵,也像在告诉人他要出来了,人们也就知道鬼来了,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进而也就知道怎么防备。

夜煞和光煞的故事(白日鬼与夜间鬼)(2)

鬼是把人当人看待的,觉得人怕鬼,就出来吓唬人,顶多拉个人当替死鬼。

鬼不讲什么道德,因为他知道自己是鬼,更不用讲道理。人也知道鬼没有道理可讲,不按常理出牌,也就多加小心,有一些防范措施。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人可以不出去,从而能躲避夜间鬼;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睡觉,睡着了,即使夜间鬼来了,自己也看不见。

结论:夜间鬼想起来让人害怕,因为人们心里有数,反而并不觉得他可怕。

0 3 白日鬼防不胜防才可怕

老舍先生所说的白日鬼具有以下的特点:

夜煞和光煞的故事(白日鬼与夜间鬼)(3)

这类人没有特别的特征,脸上也没有写字,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丢进人堆里根本分辨不出来,让人没有防备。这类人虽具有人形,做人做事却没有心肝,缺乏人应有的基本道德。

这类人嬉皮笑脸地讨人喜欢,让人觉得人畜无害,觉得这样的人不会是坏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你脚底下使绊子,让你不防备,狠狠栽个大跟斗。等你中计之后,才能觉出他的阴险可怕。

这类人爱占别人的便宜,顶小的利益能看出天大的甜头,千方百计要争夺。根本不拿别人当人看,任何人都是他的棋子,有利用价值时就巴结奉迎,没有用处就是丢弃。

这类人满嘴仁义道德,肚子里却是男盗女娼,人产一套,人后一套。看起来对人温和,说话温柔,没有没有半点脾气,实际心理阴暗,凉得像冰块,温和是他们迷惑人的面具,都是装给别人看的,用来麻痹人的。

夜煞和光煞的故事(白日鬼与夜间鬼)(4)

这类人心眼很多,很复杂,精于算计,心思转得飞快,很多人不是他的对手。他们善于利用大家的势力,摆下迷魂大阵,让你永远逃不出他设的圈儿。整天装神弄鬼,把人的世界弄成了鬼的世界,有地狱的黑暗,却没有地狱铁面无私的严肃。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他们的存在好像专为害人,即使不能把你害死,也会让你气得半死。

结论:白天的鬼因为善于伪装,就没法儿防备,比夜间的要厉害简直不知多少倍。

其实我不说,大家也会明白,老舍先生所说的夜间鬼实际上是大家脑子里想象的“真鬼”,而白日鬼并不是真正的鬼,而是指某一类人,这类人的做人做事方式与鬼差不多。说白了,白日鬼是指奸侫小人,这类人还是大恶之人,不公开使坏,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使很多认不清他们的真面目。

夜煞和光煞的故事(白日鬼与夜间鬼)(5)

孔子对这类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进行了概括:“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些人,一看到你就先露出笑脸,和颜悦色,让你倍感亲切,专拣好听的话儿说,却不知道其背后包藏祸心,随时使绊子,把你卖了你还帮他数钱。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人“鲜矣仁”,是不讲道德的,也毫无道德可言的。

0 4 如何防范这类人?

一是不要只听好听话,不能二尺五高帽一戴,就看不清东西南北,只觉得心里舒服,而忘记了一点的警惕心里。就像乾隆皇帝明明知道和珅说话虚假的多,却还是很喜欢听,就是因为他能察言观色,说话风趣,让他开心。乾隆皇帝就认为,如果没有和珅,他的生活是了无生趣的。一代英明的君主倘且如此,普通的人就更容易被这类人所蒙蔽。

二是善于观察,察其言,观其行,其所作所为是否言行一致,透过表相看本质,还要他如此做的动机何在,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当一些人与你关系不是很好的时候,却突然对你好,你一定要防备。

夜煞和光煞的故事(白日鬼与夜间鬼)(6)

三是平时注意细节,细微之处见精神,是狐狸总会露出尾巴的,只要平时注意这类人的细微表现,就会发现这类人做人做事是伪善。

四是不与这类交朋友,更不能交心,不能有害人之心,但必须有防人之心。

五是能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君子对人宽厚仁慈,不会计较你的行为不当,但是得罪这类小人,必定是睚眦必报。

结束语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白日鬼,很容易被“鲜矣仁”者的巧言令色所蒙蔽,不加辨别,照单全收,陶醉在马屁精的谄谀声中,根本听不进逆耳之忠言,完全意识不到这类人还有着“鲜矣仁”的另一面,一定要警惕,千万不要被这类人的假象所迷惑,以免上当受骗。

朋友们,你认为如何?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学而篇》: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带你一起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