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步知公考北楚面试公众号,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公考难吗,我想说是真的难,难在裸考,难在坚持,难在没有方法。但一场招录考试下来,总有人会上岸,为什么还不是你?

你以为我要开始上思想教育课了吧,不!咱们今天不聊差距,就聊聊几十年前,他们都是怎样成为公务员的。

一、毕业分配国家安排

新中国成立后,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或中专毕业生就业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

简而言之:工作由政府分配。这一政策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了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弊端愈发显现。

二、子女顶替就业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顶职”一词,又称子女顶替,接班顶替,是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这种方式是中国历史上,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招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当时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社会现象。

当时,有一部分人为了提前退休或退职让子女顶替,有更改户口的、虚报年龄的、篡改证明的,更甚者还有非法交易买卖名额的,滋长了诸多不正之风,80年代末期,随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平、竞争、择优就业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一就业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职公考有什么建议(30年前没有公考时)(1)

三、军人转业

军人转业是指达到一定条件的军队军官、文职干部、志愿兵退出现役转到地方,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比如进入到各级国家机关或企业、事业单位,参加工作或生产。普通义务兵和低级别士官没有转业,只有中级以上士官以及军官才有转业选项。

最新退役军人安排转业原则:

四、招干考试

时间倒推到30多年前,还没有“公务员考试”的概念,那个时期叫招干考试。招干通知、考试通知、还有最终的录取名单,都是贴在电线杆和公共空间的大黑板上。

1982年,在中国公务员招录历史上绝对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改革之初,一切百废待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实行公开招收。

考试的内容没有太多花样,都是立足于一些基本的计算和常识概念。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公务员考试这档事,再加上国家急需用人,录取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那一年有一大批人进入了公务员队伍。

在职公考有什么建议(30年前没有公考时)(2)

五、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是近30年才开始实行的。

1、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名称的确立

1989年,原人事部在监察部、审计署等6部门进行公务员考试录用试点,当时叫做“国家工作人员录用考试”。考试主要分为两科,相当于现在的《公共基础知识》,另一科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国家工作人员录用考试”改名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务员考试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规范的轨道,考试科目和题型趋于稳定。

2、笔试考试公共科目的确定

2000年公务员考试开始考查《申论》这一科目,笔试部分由《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组成。

而2002年开始,国家公务员考试只考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部分省市为了增强考试的针对性继续保留《公共基础知识》这一科目,也针对报考职位的不同分为A、B两类。

3、面试考核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2005年以前,考修养时期

第二阶段:2005-2009年套路化时期

这一时期,考生了解了大量的面试题目,总结过面试规律和答题结构,表达较为流畅,但这种套路化答题形成了“千人一面”,不能抓住面试提问关键,因为刻板僵化的答题结构,考生们缺少了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2010-2011年非模式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本质是弄清提问意图,准确分析问题,正确地提出解答题目的观点,摒弃之前虚无化的套路,凸显个人特色。

第四阶段:2011年开始专业专项时期

2011年10月10日,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人指出在考录工作中“组织专家对海关、国税、铁路公安等部分中央直属机构职位进行分析,单独命制了体现本系统特点的面试试题。”

标志着官方明确提出国考面试“专业化”特点,各大专业系统在以往面试测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专业专项能力。

第五阶段:2018年开始进入高水平竞争时期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纵观公考制度演变,一直是向着更加科学、公平的方向在不断改革优化的,从考生个人的角度只看到近几年真题,较难发现考试发展的趋势,我们还要从更大的视角去感受考试形式、内容的发展方向,提升考试中我们的应变能力!

北楚说:

如果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以上,你最想以哪种方式成为一名公务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