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文化有差异吗(文化问答百科如何认识自我)(1)

“恐婚”、“妈宝男”、“过度付出”、“社交恐惧”,可能你并不知道这些新冒出来的“热词儿”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但在铺天盖地的全民热议中,你也绝对不会陌生。也许我们并不会给自己或者他人打上各种标签,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每个心中都会有关于自我、家庭、社会的诸多思考: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是对自己的心理的一次拷问。那么,这些词语是怎么出现的?又是为什么会成为戳中大家内心痛点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特权的语境中。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一些维度中享有着更多的特权,而在一些维度中更加处于劣势:男性或女性,大城市或小县城,壮年或老年,富裕或贫穷……你在这些维度上受到的特权或者是 压迫,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现在的处境以及心理状态。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作者:KnowYourself主创

编辑推荐:

“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第一公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

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人格的唯一因素?

父亲在家庭中的投入,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在感情中的表现?

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分手后,应不应该迅速开始新恋情?

……

探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心理困境;

关于完美主义、自卑情结、性格内向、反弹式关系、恐婚……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生命中的疑问与困惑。

看清它们,接纳自己,再大步向前。

【名人推荐】

蒋方舟:认识自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会被情绪和误解困住,会被骄傲和自大蒙住眼睛。认识自己,并非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分解为原生家庭的阴影和顾影自怜的无奈,获得无用也不正确的自我开解。探索自己未经觉察的幽暗领地,是在科学的心理学工具的帮助下进行的一次冒险,而KY试图做的就是成为这趟旅程中明智坚定而温柔的向导。翻开这本书:我们就此出发。

李海鹏:聪明比笨好,有理据比野狐禅好,向善比怂恿人庸俗好,我是KY的读者,很高兴读到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