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的宋朝,经济社会高度繁荣,市井文化空前发展。磁州窑作为此时创烧并达到鼎盛的民窑,拥有与时代相符的独有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
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是磁州窑文化最大的魅力,从考古资料看,已发现的装饰技法有58个品种之多,如此繁富的工艺,是其它窑系的产品所无法比拟的。
磁州窑匠经过强力地探索,根据磁州窑的特点,对引进工艺进行创新,使其逐渐成为磁州窑独特风格的一部分。其中,划花工艺尤其引人入胜。
磁州窑划花工艺
磁州窑划花往往用力不匀,线条深浅有别,瓷器整体活泼和谐。划花工艺中的珍珠地,磁州窑也进行了大大的创新,使其从主纹样的补充,变为画面装饰的主流。
磁州窑划花工艺
磁州窑里有一个著名的品种叫珍珠地,珍珠地刻花。在化妆土上面用一个小圆的镂空器物,戳印成圆圈点,还有用线刻,这是在化妆土上面把白色的化妆土刻掉留下来了,给你看到是没有化妆土的胎成为线条的图案,那么这里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红色的一种是偏黑色的。
磁州窑珍珠地(偏红色)
磁州窑珍珠地(偏红色)
磁州窑珍珠地(偏黑色)
所谓珍珠地纹饰,概是图案的纹饰点缀视为匀称的等直径的圆圈纹,其感官效果貌似填满空间的珍珠而故名。瓷器中的珍珠地纹饰,最早始见于唐代金银器,也常见在其器皿的图案构图中,运用此技法来表现物体表面的视觉效果。
磁州窑珍珠地瓷枕
磁州窑珍珠地瓷枕(局部)
磁州窑中的珍珠地纹饰,在宋金时期为北方各窑场普遍采用,其中以河南密县西关窑为最早,而河南郏县黄道窑、登封窑和鲁山段店窑的产品最具代表性。并且,划花填彩是珍珠地在磁州窑的丰富发展,填彩使划纹更清晰、底色更统一,表现出了成熟的装饰意识。
(南)宋金时期,是磁州窑的繁荣时期,也是其装饰种类最为丰富的阶段,磁州窑最为典型的白底黑花装饰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磁州窑白底黑花装饰
白地黑花工艺又称“白釉釉下黑彩”,是在土黄色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绘以黑色或赭石色花纹,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烧制。这一工艺当属磁州窑工艺中影响最大,时间最久的。其黑白两色形成单纯而强烈的对比,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其中剔花工艺最具代表性。
磁州窑白地黑花马戏图枕
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指刻好纹饰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坯体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的空间,最后罩透明釉烧成。花纹凸起,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
磁州窑剔花工艺
磁州窑的剔花品种,这种剔花呢,它和耀州窑的剔花,又不太相同。耀州窑剔花是在胎上面深刻刻出来一个亮青釉,他就是青色。磁州窑的剔花是什么?它的制作工艺是什么呢?它的制作工艺是瓷胚胎全部做好以后在上面施上化妆土,化妆土大家都知道是纯白颜色。在这个化妆从上面施上黑釉,在黑釉未干的时候。用刀再把上面的黑釉剔去留下的是你所需要的花纹的图案。
磁州窑剔花工艺
白釉地剔花装饰是磁州窑创作的重要装饰技法,特点鲜明。这种工艺的关键是不伤底层的白化妆土,要求工匠有很高的技术。只有当瓷坯和化妆土的湿度恰到好处、半干半潮时才易操作,最后罩透明釉入窑烧制。烧成后具有一些凹凸的变化,底色和白釉对比又不十分强烈,很符合宋时期的审美需要。
后来,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以毛笔来替换各类划、刻、剔工具。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外壁通体白地黑花装饰,肩部绘缠枝菊纹,肩以下至足部描绘龙、凤纹,纹饰都是毛笔蘸“斑花石”彩料在化妆土上描绘出来的。这种创新使得制作陶瓷时更方便、快捷。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
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罐(底部)
总而言之,富有创造性的磁州窑工匠们,在宋、金、元时代创造了以划花和剔花为代表的多种陶瓷装饰技法,影响着众多窑场,而这些窑又根据其自身情况加以改造,形成新的装饰,也就形成所谓的“广义磁州窑”,各大窑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但又各具特色,我们应当如何区分呢?点击下方李国刚《高古瓷鉴定系列教程》,一探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