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下“京东,从1998年的一家中关村数码城的售货摊,发展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B2C网络零售商”的故事,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京东零售赋能之路有多厉害?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京东零售赋能之路有多厉害(京东往事从一个售货摊)

京东零售赋能之路有多厉害

今天分享下“京东,从1998年的一家中关村数码城的售货摊,发展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B2C网络零售商”的故事。

创立(1998年)

刘强东开始创立京东之前,在一家日企工作,而之所以在日企工作,是为了还之前上大学时开饭店欠下的债。但自从把欠债还完之后,他就从日企辞职了,还是决定要做自己的事业。

那一年是1998年,大环境上:改革开放带来的正向效应已经十分明显,市场经济焕发出了惊人的活力。人民口袋里的钱慢慢多了起来,当时的市场偏供给侧市场,只要有好的东西,不缺卖家。

刘强东辞职后,在中关村电子城调研了一阵儿,然后在6月创办了他自己的公司,创办之初,京东叫做“京东多媒体”,“京东”两字取于“刘强东”、“龚小京”(刘强东人大时的女朋友)的名字。

为什么创办在中关村电子城呢?

这个原因得回溯到刘强东上大学的时候,他在人大的专业是社会学专业,大家口中所谓的毕业即失业。在上学的时候他发现计算机编程、电脑装机等可以接私活儿赚钱,而且价格不菲。所以上学的时候自学了计算机[奸笑]

在那个年代搞计算机相关的产业是可以赚钱的,毕竟懂这个的人太少了。

中关村当时号称是中国硅谷、科技的摇篮,把“京东多媒体”开到这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创办之后又做什么呢?

据传,京东多媒体刚开始做的是“婚纱影视楼编辑”软件,电脑转录到DVD之类的,应该也兼卖周边硬件(这个没查到具体的)。

2001年左右时的京东

京东多媒体的快速发展(1998年~2002年)

既然是做零售,就离不开客流,刚开始的时候刘强东也是在电子城下发过传单的,所以啊,他是真的白手起家。

刘强东的经营理念是正品发票、管培训怎么用、薄利润,这三个看起来朴实无华的点,彼时中关村数码城内的其他同类经营者是做不到的。因为当时是供给侧市场,很多经营者利用信息差,高价售卖获取高额利润,这就给了“京东多媒体”发展的空间。

靠着薄利正品服务好,“京东多媒体”在“婚纱摄影”这个圈子的口碑快速传播,很多客户只找“京东多媒体”购买相关软硬件,生意蒸蒸日上。

接着就是盈利模式复制的扩张:从一个柜台扩张到多个柜台。

渠道上游化

在“京东多媒体”壮大的这个过程中,刘强东一直坚信一个策略:渠道上优化,能争取从更高的代理拿到货的,就从更高的代理拿货,争取做到以更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获得更大的规模。

经营的主体也从“婚纱摄影”软硬件,逐渐转向整个光磁产品品类。

月流水也不断攀升,到2002年时,月流水已经到了六七百万,年流水近六千万。

非典:线下零售几近停滞(2003年3月开始)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直到2003年3月,非典病例在北京出现,接下来是全城戒严,线下客流几近停滞。

做传统零售,都有很高的仓储的,商品卖不出去,仓库积压,现金流压力很大。谁也不知道非典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是非典先结束还是公司先死掉。

刘强东就召集还在公司的员工开紧急会议,商讨有什么应对办法。

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售卖,刘强东一听这个想法可行。

线上零售初探索(2003年)

于是乎,京东多媒体就开了ADSL拨号上网。还在公司的员工就开始了网上销售。

他们出现在新闻下的评论里,能找到的论坛帖子里留言:购买光磁产品,可以打款给XXX,然后QQ联系XXX发送收货地址

很搞笑是不是?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没有担保,也不熟悉,几乎肯定不会买的嘛,前几天确实也没什么人鸟他们。

转折点在CDbest这个论坛上,有个版主在“京东多媒体”买过几年的CD,这个版主把他们的售卖帖子置顶,并且发帖支持了他们,他说“京东多媒体这家公司我知道,这几年来,从他们那儿我没有买到过盗版的CD”。

看,坚持那些对的原则不一定当时会收到回报,但回报的一天总归会到来。

有了版主的点赞支持,买家有了一二十个。

这就是星星之火,虽然还没有燎原,但是逐渐也多了起来。

线下&线上并行时期(2003年7月~2004年初)

在京东线上零售摸索还不怎么熟络,也没有多大规模的时候,非典于2003年7月结束了。

线下零售恢复后,京东多媒体重新走上了正轨,破产的阴霾扫去。

但刘强东没有停掉线上销售,他一直在琢磨觉得这玩意儿很新鲜很有前途,并且在2004年一月一号,上线了“京东多媒体”网。

整个2003年,京东多媒体线下9000万流水,线上不到200万流水。

孤注一掷,转型线上(2004年)

在拿到2003年数据的时候,刘强东发现线上的利润率很高,线下规模虽然大但利润率只有5%左右;而线上销售,利润率接近毛利率,并且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毛利率越高,而线下的成本虽然规模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利润率恒定。

在2004年初,刘强东召集全员开了个会,讨论公司转型为纯线上的事儿。线下9000万流水、线上一点点流水,就这个数据看来,一些人觉得刘强东在胡搞,线下开连锁店是个十分正确的逻辑,且目之所及增长强力,线上虽然看起来增速还可以,但是网民在他们看来是数量有限的且很快会到顶。

但刘强东是个独断专行的人,虽是讨论,但其实他已经想好了。在这个阶段,有部分兄弟离开了京东多媒体。

而京东多媒体,自此从一家线下的电子零售公司,转型为了B2C网络公司。

讨论完之后,只留下一家柜台用来进货,京东转型线上之路就此开启。

2004年,京东转型纯线上的第一年,零售额达到1000万,不及去年的1/10。

金额虽小,但是方向正确,京东在中国互联网的元年就创办了,不止是先驱,也是最终成功的斗士。

PK新蛋网(2005年、2006年)

2005年,还有一件小插曲,小熊电器的老板想用1800万购买“京东多媒体网”,刘强东十动然拒,思考再三后还是没有卖掉,这里有他一起奋斗过的兄弟。

自从决定不出售,京东就开始和新蛋网进行PK。

新蛋网中国分部,也专做IT,成立于2004年,总部在美国,属于是含着金钥匙诞生。

彼时网民戏称“白领买新蛋,学生买京东”:新蛋的页面好看、看起来正规,京东的页面丑但商品实惠。

新蛋2004年诞生第一年,做到了3000w零售额,是京东的3倍,那么,京东是怎么打新蛋的呢?

京东采取的是小打大的经典打法-同品补贴,即同一个商品,如果我1万个用户,每个补贴1块,那么我的亏损是1w块;在这样的模式PK下,规模越大则亏损越多。

京东的价格盯着新蛋的爆款商品,就是要比新蛋的价格低。

而新蛋网中国分部,受制于美国总部管辖,总部不喜欢打价格战,也不希望亏损,美国人彼时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讲求的是自然增长,不喜欢亏损补贴砸市场。同样的,也买了同样教训的另一家美国投资的公司,是卓越亚马逊。

渐渐地用户就从新蛋网转移到了京东。

2005年京东交易额3000万,新蛋交易额6000万。

2006年京东交易额8000万,新蛋交易额也在8000万左右。

从增速来看,京东已经不是新蛋可比的了。

融资后走上快车道(2007年~2012年)

再往后的历史:

启发

--记于2022.09.08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