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周总理在北京会见了一位特殊的英国人,这位英国人中文名叫马坤,曾做过孙中山的贴身保镖。
此次受邀来到中国,是有重要使命的,当时为了将和平统一的愿望传递给台湾,中央动用了大量的社会关系。
马坤即将赴台访问时,周总理还拜托他一件事情,请他代为向孙中山的独子孙科问好,并表示:“我们不能让孙中山先生的儿子长期流亡国外,中国政府仍然欢迎孙科先生返国。”
一句话勾起了民国“太子爷”的前尘往事。
孙科
孙科的特殊身份孙科是孙中山先生与原配卢慕贞夫人所生的唯一一个男丁。
他出生于1891年10月20日,从小耳濡目染,从父亲孙中山那里接触了许多革命思想,后来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开展革命运动,孙科随祖母一起来到檀香山生活。
孙科在孙中山的殷切关怀下,学习成绩很优秀,檀香山中学毕业后,又取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发达的美国可以给他提供良好的就业前景,但孙科却选择了跟随父亲的脚步,后来的经历证明,他的选择是失败的。
孙科
1907年,孙科加入同盟会,担任《自由新报》、《大声周刊》的编辑。
1917年,孙中山回国发起护法运动,孙科也回到广州,担任非常国会参议员秘书和广州时报编辑,期间出版了《都市规划论》等书籍。
孙中山作为伟人,没有想过对儿子特殊照顾,还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提议,说孙科研究国都市规划,可以做广州市市长。
起初未获允许,在另一元老胡汉民的举荐下,孙中山才让孙科出任首位广州市市长,后来又兼任广州治河督办。
孙中山
孙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修建了近26公里的现代马路,还在广州市内改善市容环境,推行现代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等,他作为技术官员还是很称职的。
但他很快表现出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在一次运输任务中,他没能圆满完成任务,胡汉民坚持公私分明,向孙中山报告这件事情。
孙中山得知后非常生气,训斥了孙科一顿,然而孙科从孙中山办公室出来后,立马找到胡汉民,两人动手打了起来,从此反目成仇。
孙中山
胡汉民曾这样评价孙科,说他因为是同盟会元老,所以有革命脾气;因为他在外国长大,所以有洋人脾气;因为他是孙中山的独子,所以有少爷脾气。他有时只发一种脾气,有时两种一起发,有时三种一起发,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了。
1925年,孙中山因肝癌不治,在北平逝世。孙科不由自主地陷入政治的漩涡。
有些人认为,孙中山逝世了,孙科就应该接过孙中山的大旗,继续领导革命;但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孙科能力不足,德不配位,胡汉民的反对尤其激烈。
孙科
在随后的国民政府选举中,孙科与汪精卫竞选最高领导人的位置,结果不出意外,根本不懂官场人情世故的孙科败给了汪精卫。
他非常气愤,却也无可奈何,在汪精卫的安排下成为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部长。
事实再次证明,孙科只适合做技术官员,他在交通部任上干得风生水起,后任铁道部长、考试院副院长、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他推行交通行政与交通教育相辅而成的理念,认为人才培养是发展铁路建设的重点,实行“部、路、校联成一贯”的发展战略,算是中国现代交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汪精卫
政治立场反复无常不过一旦孙科身居高位,接手全局性的工作,就立刻变成了庸才。
1931年,他出任行政院长,不久就因为财政危机被迫辞职。而在更重大的政治立场问题上,他表现得像一个又菜又爱玩的小孩子。
1931年5月,因蒋介石扣押胡汉民,引发国民党内部分裂,汪精卫、孙科等人,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分庭抗礼。
“九一八”事变后,针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广州政府提出了积极抗日的口号,给蒋在社会舆论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社会各界纷纷奔走调解南京和广州之间的矛盾,广州国民政府坚持以释放胡汉民和蒋介石下野作为和平谈判的条件。
胡汉民
在各方斡旋下,蒋介石下野,却坚持由孙科出面组阁。孙科上台后,由于政府财政无比困难,不到1个月便辞职了。这正是蒋介石以退为进的阴谋。
孙科失去利用价值以后,蒋介石在汪精卫的支持下于1932年1月重新上台。
孙科出任立法院长,极力鼓吹立宪,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提出了结束训政、加快实施宪政的政治主张,自然遭到了蒋介石的冷嘲热讽。
于是孙科与蒋介石渐行渐远,对我党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
蒋介石
1937年2月抗战前夕,孙科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与宋庆龄联名提案,呼吁恢复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要知道在1927年前后,他曾公开支持蒋介石“清共”。但到此时,他预感到再跟蒋介石走下去是死路一条,迅速转变态度,公开呼吁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反对继续内战。
因此他被视为亲苏派,1938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和《中苏商务条约》,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到了抗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苏联和美国成为战后两级的趋势十分明显,孙科摇身一变又成了亲美派。
宋庆龄
1944年底,孙科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大谈自己一直要在中国实现英美民主制度的理想。
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国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长,在制订宪法草案时,想把蒋介石搞成一个虚位的国家元首,他当行政长官掌握实权。
但在老奸巨猾的蒋介石面前,他的这些行动根本就是小把戏。
1946年下半年,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孙科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再宣传宪政,反而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因此也被我党列入战犯名单。
蒋介石自然投桃报李,想利用孙科的特殊身份增加自己的合法性。
孙科
1948年,蒋介石召开伪国大,被选举为国民政府第一任总统,并支持孙科竞选副总统。
而桂系首脑李宗仁也对副总统有意,当时包括蒋介石在内,都认为孙科稳操胜券,结果却大跌眼镜。
一方面李宗仁掌握着一支精锐的武装力量,又下血本,用1000根金条上下活动;另一方面孙科却因为袒护自己的二夫人蓝妮,徇私枉法,被《救国日报》大肆宣扬。
可想而知,经过四轮选举,李宗仁最终击败了孙科,当选为国民政府副总统。
竞选副总统失败后,孙科再度出任已经没有实权的行政院长,而且因为这件事与蓝妮分手,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李宗仁
旅居美国桑榆晚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孙科为挽救国民党的统治,与曾经的对手李宗仁联起手来,逼蒋介石下野,主张与我党和谈。
但是蒋介石“退而不休”,继续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阻挠和谈,而孙科等人的目的也是缓兵之计,显然是谈不拢的。
1949年3月我军渡江前夕,孙科辞去行政院长后来到香港,在这里居住了两年。他心如死灰,对政治完全提不起兴趣来,但无奈名声在外,每天仍有大量的国民党官员前来拜访,甚至向他借钱。
可是孙科也没钱,只好每次拿出10元港币打发他们,后来实在掏不起了,不得已改成5元。
孙科
由于孙科是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所以前来打秋风的人越来越多,他实在不堪其扰,于1950年前往法国投奔老朋友傅秉常。法国人生地不熟,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孙科夫妇在1952年前往熟悉的美国,投奔长女孙穗英。
孙科不善理财,连出国的路费都是变卖房产凑来的,在美期间穷困潦倒,只能靠儿女的接济来度日。一家人平日里只能省吃俭用,一度以番薯、青菜下饭,他在闲暇时读书看报,聊以打发时光。
根据近几年的解密档案,孙科曾多次向蒋介石请求帮助,但蒋介石害怕他威胁蒋经国接班,只是虚言应付。
1956年,周总理为了争取两岸和谈,会见了孙中山当年的保镖马坤,马坤与孙科有过一面之缘。
在欢迎宴会上,周总理向他传递了欢迎孙科回国的意愿,可惜的是,孙科没有任何答复,没能像李宗仁一样叶落归根。
周恩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965年,孙科已经75岁了,长年的漂泊生活让他动了回国的心思。孙科的老相识了解他的这一意愿后,开始积极活动,而台湾当局内外交困,也需要向外界释放一些善意,便向他发出了邀请。
1965年10月29日,孙科抵达台湾,在台北松山机场受到蒋经国率领的代表团的热烈欢迎。
此时蒋经国坐稳了位子,孙科已经毫无威胁,于是过往的一切不快都烟消云散了。
孙科也明确表示不再从政,蒋介石便安排他做总统办公室高级咨议、考试院院长等荣誉职位。
孙科在台湾安享晚年,于1973年9月13日下午,在台北荣民总医院病逝。
蒋介石发布治丧令,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亲致悼辞:“革命元勋,器量恢宏,才识远大,力行三民主义,学术造诣渊深……”
孙科
对于孙科这样的近代史人物来说,盖棺也未必定论。
孙科的一生,其实也是近代中国寻求国家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他空有“国父”独子的光环,在政治上推崇英美的制度,却对中国的国情一无所知,无法满足国家的现实需要。
因此,每每在重大的历史关头,他总是摇摆不定,处处充满了矛盾与纠结。
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借鉴意义,缺乏社会实践的知识分子还是要做好本职专业,切不可人云亦云,做一个空头的政治家。
参考资料
高华.《多变的孙科》.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2
徐平.《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何明.《国民党四十三位战犯的最后结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