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了“佬”本是“僚”“獠”,还有客家人的“佬”主要属贬义。

很显然,“地佬”,应是以前的蔑称,即“地獠”之意。只是因为“佬”字用滥了,蔑视的意味减弱了。

这回继续讲“獠人”的历史。

“獠人”曾遍及岭南和西南地区

再回来说“獠”。

“獠”是魏晋后史籍对滇、贵、湘、粤少数民族先民的泛称,故《玉篇》“獠,夷名。”《集韵》:“獠,戎夷别名。”

僚人称谓最开始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桂云贵地区,后来有学者认为僚人与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包括壮族、傣族等岭南、西南少数民族和东南亚人种有关系,所以也将之称为僚人。

实际上,现在的壮人还称自己为僚人。老挝Laos,又名寮国,也是来源于“佬(僚、獠)”。

从上古时期的骆(也称越)到中古时期的僚再到现在,僚人名目繁多,有20余个支系。

又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介绍,由于自身发展的需求,或者由于民族冲突,僚人多次移民。迁至今重庆綦江等地的南平僚流行有文身、凿齿(男女十四五岁左右各击去两齿,然后婚配)、从妻居等习俗。

山里人家可以带胡萝卜吗(揭秘地佬②)(1)

綦江至今保留的石男根

在距离重庆綦江县城40公里的中峰镇,一直有对生殖器崇拜的古朴民俗。如今泰国各地也保留着相似的生殖崇拜习俗。

据史料记载,唐代僚人的活动范围包括了今川、贵、滇、两广、湘地区,但其活动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别。两广地区的唐代僚人活动分布范围最广,而唐朝对两广的管辖力度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最弱。

山里人家可以带胡萝卜吗(揭秘地佬②)(2)

唐朝的岭南区域内,以容、邕、广三地为主,僚人据州而反。其活动范围几乎遍布岭南。

专家认为,信宜当时以高州冯氏为代表的俚僚与泷州陈氏为代表的俚僚,在唐朝开始分化成黎僚和瑶僚。

“卜佬”真的只是“乡下人”这么简单吗?

土白话中还有“卜佬”的说法。据土白人说,“卜佬”是指乡下人、不懂打扮的土包子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没有文化的人,属贬义。

但真正要深究历史,你会发现“卜佬”另有洞天。

“卜佬”一词,据聂巨平考证,“卜”同“濮”的古音相同,都读“bak”。“卜佬”是古代长江以南的濮粤各族自称。

山里人家可以带胡萝卜吗(揭秘地佬②)(3)

也就是说,“卜佬”的正词是“濮獠”。

晋《华阳国志》记:“谈稿县(今贵州省盘县一带)有濮獠”。清孔晁注解《逸周书》:“卜人,西南之蛮。”

著名的成语“夜郎自大”出处——夜郎国也是濮獠所建的。

岭南沿海的疍家,曾是受社会歧视的一族,过去也被称为“濮獠(卜佬)”。

“地佬”应为“地獠”之意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佬”即獠。那么,“地”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张经纬的文章《“大佬”有多老?》,《明史·徐均传》讲述的山西廉吏徐均的故事,便带出了“大老”的名词。

徐均到广东肇庆做官。当地有一位土豪,就叫“莫大老”,所谓“莫大老者,洞主也”——此“洞”非彼“洞”,其实可以写成“峒”字,代表一块山中盆地或者一条河谷川地。这位莫大老势力很大,新来的官吏都要去拜谒,他也给予“厚赂”,从而把持地方。徐均到后,大老如法炮制,“以两瓜及安石榴数枚为馈,皆黄金美珠也”,徐君不受,将其缉拿,贿物缴府库。据说莫大老给徐君的上司赠礼后,才得放归。而徐均调任阳江县后,阳江大治。

山里人家可以带胡萝卜吗(揭秘地佬②)(4)

博白出土的铜鼓

《隋书·地理志下》:“本之旧事, 尉陀 於汉 ,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故 俚 人犹呼其所尊为‘倒老’也。言讹,故又称‘都老’云。”

又称,岭南少数民族,俗好相杀,欲相攻则鸣铜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俚人呼其所尊为“倒老”。其实,都老、倒老意思相同。

“倒老”又因和“大老”音近,遂多用“大老”,“老”亦通“佬”。

所以,“地佬”最开始应是“地獠”,是汉人对当地俚僚土著的称呼(带有蔑视的意味),因为俚僚人总说“僚”(“佬”),就好像粤西、广西的土白人称客家人为“涯人”,称客家话为“涯话”一样。

另有一种解读是,俚僚语(壮语)称河为“大”,在壮语中,“大”又表示“地方”之意。比如,番禺的大石,表示石多之地;顺德的大罗,指罗姓居住之处;南海的大富,意谓富贵之所。

“良”则表示黄壮人,因为南越壮人分为五类:黑、白、红、花、黄。其中黑壮人被称为乌蛮、乌浒蛮,因而,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有不少是以“乌”字开头,如广州的乌龙岗、中山的乌石、顺德的乌洲等等。不过,在古代,黄壮人的活动范围最广且最活跃。黄壮人又称为“黄族”或“大良族”。

山里人家可以带胡萝卜吗(揭秘地佬②)(5)

顺德大良,伏波桥(跃进桥)因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在此搭浮桥渡兵,平定吕嘉叛乱而得名

因此,我们用壮语解释“大良”二字,其实就是“黄壮人居住的地方”。明代学者邝露亦云:大良与壮同类。大良正是越人首领、南越国丞相吕嘉的故地。

现在珠三角地区除了“大良”,还有不少以“良”命名的地方,如顺德良村、南海良登、新会良都,都是黄壮人的村落之意。

由此可分析,“地佬”也可解作是“大良”或“大獠”的同音同义异形词语。

这隐隐约约地向我们指着“地佬”的溯源线索。

小结一下

百越先民自称为“佬”。

历史书写作“僚”和“獠”。“獠”是古中原人对百越族中的骆越的蔑称。后“獠”改为“僚”,本被视为野蛮人的“獠”终于化反犬旁为单人旁,于是,“僚人”便成了族称。

“僚”“獠”其实是“佬”的通假字。而“僚”“獠”在百越族中均读“老”音。

随着历史的演化,“獠”由俚僚土著族群语言中复数第一人称演变为平民百姓的泛称(多指成年男子)。由于这个字部首为“犬”,是蔑称,故改用“僚”字,又因“僚”和“佬”同音,民间多改用“佬”字。

那么,广西的“地佬”到底和“狸獠”有多深的历史渊源呢?且听下回分解。

山里人家可以带胡萝卜吗(揭秘地佬②)(6)

俚僚人的文化标志——铜鼓。《隋书·地理志》说:“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