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企业主营业务发展壮大,企业欲要获取更多增长,就需要不断扩展边界,这就是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

内部创新创业是一件很头疼的事,花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失败率却很高,成功的项目寥寥无几。

为什么?

本文将以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小米、格力等企业为例,探究大公司内部创新创业成与败的深层原因。

科技型创业公司之现状 5家巨头7个项目看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的成与败(1)

01、内部创新创业,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

2003年,阿里的B2B业务在蓬勃发展之际,马云正在密谋一件大事。

4月10日这天,入职还没1年的阿里567号员工阿珂,被其主管蒋芳问道,现在有一个项目,干不干,随后就将她带到了一个办公室,进去后发现,里面坐着马云、蔡崇信等一众领导。

马云拿出一份英文合同,告诉叶枫,这个合同我也不看懂,你先签,签了我再给你说干什么,当然,这属于秘密任务,还不能告诉其他人。

就跟特务活动一样,马云从内部组了一个团队,他是最高领导,孙彤宇是直接领导,在阿里的“创业圣地”湖畔花园里,开始了闭关。

一个月后,这项秘密任务初步完成,阿珂命名为“淘宝”,阿里的C2C业务正式问世。

当时,阿里其他员工还不知道淘宝,有人听到了风声,在内网发帖说,出现了一家竞争对手,让领导们注意一下,让很多阿里员工很担心。

没想到7月份举办产品发布会,大家才发现,这是自家的产品。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内部创新创业,“物理隔离”很重要,跟现有业务有冲突的项目,必须“物理隔离”,即便是和现有业务没有冲突,也不要在同一个办公区域办公,避免不必要的影响。

到了2007年,阿里想做一个新项目,叫阿里软件,梦想很美好:让几十万中小企业,每天花一块钱,就能用上世界级的企业软件。

据曾任阿里执行副总裁的卫哲讲述,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老总觉得这个事非常棒,想法很好,自家的技术人员也很厉害,只要做就能做出来,他找到一个人,说你非常棒,你来做个新项目吧。

这个人当时心里也没谱,但是老板交代了,只能硬着头皮上。

最后花了两年时间,阿里投资了2个亿,这个项目却无疾而终。

2007年阿里已经走上了正轨,花了这么多钱为什么没能成功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内部创新创业最忌讳老板自上而下的任命,老板觉得这个人可以,就让这个人去干,但是这个人并没有激情。马云当初创业,既没有钱,也没有人给他任命,他是凭着一腔热血在做的。所以,内部创新创业,一定要让有激情的人主动去做。

第二,跟硬件创业相比,软件创业的成本相对是比较低的,两年给了两个亿,怎么花出去都是个难题,钱多了人就变傻了。而且,拿着老板的钱“创业”,天天想着投资回报率、投入产出比等问题,没有把重点放到怎么把这个业务做大上。

这件事以后,马云变得聪明了,后来做阿里妈妈,先是准备收购一家公司,因为价格原因,最后放弃收购自己做。

当时大家一起讨论,说给这个项目投入多少资金,马云伸出了两根手指。众人一看,两亿美金,比收购别人便宜多了,但也不少了。结果马云摇摇头,NO,太多了。2亿RMB?2000万RMB?不,是200万RMB。

对于这个只投资200万的内部创新项目,阿里让一些人来报名,条件是:

公司只投资200万,你也可以参与投资,占20~30%,也就是40万到60万。

如果你是集团内部来申请的话,你在集团原有的级别、工资、股权全部拿掉。

项目做好了,公司用风险投资的方法追加投资,最后和淘宝换股合并回去。

最后这个项目是怎么成功的?

首先,办公地址没在公司,而是去了阿里的“创业圣地”湖畔花园,因为在公司办公需要付房租,这样既节省了开支,也做到了“物理隔离”。

科技型创业公司之现状 5家巨头7个项目看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的成与败(2)

马云与阿里妈妈项目成员于湖畔花园合影 图源网络

其次,管理层不拿工资,将人工成本降下来。

最后,软件创业里唯一的硬件,也是最重要的硬件——服务器,阿里的流量很大,算下来需要5000台服务器,当时一台服务器售价2万,光这个开支就达到了1个亿,怎么办?他们就去阿里收“废品”,找到财务将已经折旧折光了服务器要过来,最后凑了2700台,然后自己动手改装,硬是整出了5000台服务器的量。

最后,阿里妈妈成功了,成为了阿里重要的营销平台,现在淘宝70%的收入都来自于此。

2个亿的项目没成功,200万的项目却成功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们来看:

首先,这次不是老板找人,而是员工报名自荐,成功了升职加薪拿股份,既有激情也有动力。

其次,200万的投入跟创业是一样的,没钱的时候恨不得把一块钱当十块钱花。这时候才有“空手套白狼”的魄力,光服务器就节省了1个亿的费用。

最后,就算是内部创业,也要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

内部创新创业,不要有拿钱做个项目的想法,而是要有重新创业的思想,自己创业和给公司做项目是完全两种心境。

02、只有自己革自己命,才不会被对手颠覆

张小龙是中国互联网界的前辈人物,在马化腾还没创业的时候,他已经开发出了邮箱Foxmail,拥有上百万用户,但他拒绝商业变现,不在产品中加一丁点广告,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一个程序员怀才不遇的惆怅。

2005年,腾讯收购Foxmail,张小龙成为腾讯副总裁,负责QQ邮箱。5年后一个深秋的夜晚,张小龙给马化腾发了一封邮件,说想要做一款新的通讯软件,但可能会对QQ造成威胁,马化腾回复说,马上去做。

首先,张小龙“物理隔绝”了团队。腾讯总部在深圳,微信团队则在广州。张小龙甚至隔绝了自己与总部的“联系”,每周一要从广州到深圳开例会,张小龙表示起不来,马化腾让自己秘书叫他起床,张小龙又说路上太堵,马化腾就派车去接他。

其次,张小龙没有用腾讯以往成功的经验。比如QQ的会员体系,等级成长体系,空间的装扮等,微信功能特别简约,最初也没有设计商业变现,就连微信支付也是交给财付通团队来做。最后没办法必须要商业变现,张小龙就把商业化的控制权拿到了自己手里。

科技型创业公司之现状 5家巨头7个项目看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的成与败(3)

所以,微信的商业化跟QQ也是不一样的,QQ既有跟企业用户的交易,也有跟个人用户的交易,且交易规模巨大,而微信只跟企业用户交易,没有跟个人用户交易。

2020年第三季度腾讯财报显示,微信WeChat的月活用户是12.13亿,而QQ的月活用户只有6.17亿,微信的月活用户几乎为QQ的两倍。

我们再来看一个相反的案例。

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手机,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同年谷歌推出安卓智能手机系统,加速智能手机的发展。

而就在这一年,中国通信巨头中国移动推出了即时通信软件飞信,巅峰时注册用户达到了5亿,而当时的移动QQ还未成势,所以,当时的飞信可以算是即时通信领域的一哥。

当时的飞信解决了一个特别大的用户痛点,那就是用飞信给移动用户发消息免费,就算对方没有登录飞信,也能以短信的方式收到消息,笔者在上大学时,学校就是用这种方式发通知。

但飞信为什么不行了呢?

据媒体评论人申晨讲述,他曾在中国移动工作,参与过飞信的项目,当时他们推出一个新的版本,不仅可以免费发文字,还可以免费发图片、语音,免费打语音电话,还做了一个139说客,类似于微信的朋友圈,几乎等同于微信2.0版本,但这个想法比微信问世还早了14个月。

但是,这个版本被集团否决了,因为当时中国移动最赚钱的业务就是短信和通话,他们认为你们拿了一个我们收费的项目去免费化,这样是不可以的。

为什么微信可以自己颠覆自己,而飞信却不行呢?制度有很大原因。

中国移动是国企,领导需要为自己的业绩负责,在当时互联网即时通讯还不太明朗的时候,总不能将最赚钱的业务给免费化。

而腾讯是私企,马化腾拥有完全决策权,他要为企业的未来考虑,当时QQ虽然是社交通讯的霸主,但还有米聊等软件虎视眈眈,与其等着被对手颠覆,还不如自己颠覆自己。

对比微信与飞信两款产品,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在一家企业达到鼎盛之时,或者还未到鼎盛之时,就要做好自己颠覆自己的准备,甚至要开始行动。如果等到对手有超越势头之时,或者业务有衰落之时,这时才采取行动,往往为时已晚。

第二,曾经的成功经验往往会成为如今创新创业的阻碍。中国移动营收靠的是电话与短信,在做飞信时,否决了免费发信息与打语音电话功能,这就导致飞信跟其他即时通信软件相比,没有什么亮点。但是微信抛弃了QQ以往的成功经验,另辟蹊路,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做好产品为基础。

03、搭建孵化矩阵,让内部创新创业可持续化

5月31日,格力召开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在会上董明珠说道:“格力过去的30年被空调‘绑架’了,希望以后投资者不要老讲格力‘空调’,要多讲格力‘电器’,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是一家全系列的家用电器企业。”

董明珠弱化“空调”的标签,大力介绍格力的新能源、小家电等业务,“过去我提出的口号是好空调格力造,现在我们提的是好电器格力造。”

董明珠认为格力被空调“绑架”,深层次的原因是格力的内部创新创业能力太差。

以备受关注的手机业务来说,截至目前格力共推出6款手机,其中一款对内销售,其他对外,销量极其惨淡,在京东搜索格力手机,只能搜到格力大松G5,评价数只有个位数,在淘宝搜索格力手机,按销量排名,排在前两位的销量分别是11台和10台,其他均为个位数。

格力电器的销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跟格力空调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在格力生活电器京东旗舰店里,销量排名前列的均为电风扇等制冷类电器,除了前几位的评价数还能达到10万 条、20万 条外,其他的评价数大多在2万条以下,其中加湿器销量第一的产品的评价数是2000 条,电饭煲销量第一的产品的评价数是10条,香薰盒销量第一的产品的评价数是87条。淘宝上的格力官方旗舰店和格力生活电器旗舰店里,销量与京东店铺相差不大,生活类电器的销量大多在几百台。

格力空调很成功,但其内部创新的格力电器,还谈不上成功,除了电风扇还能算是爆品外,其他网售商品均达不到爆品的程度。

粗略来看,原因有三点:

第一,重视度不够。内部创新创业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好,不要觉得不重要就做得差不多就行。董明珠曾说,格力手机并不是格力电器的主要业务,仅仅是作为格力智能生态中重要的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一个重要的地位。

第二,工业设计落后。格力生活电器的颜值老气,还是五年前的水准,在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完全不经打,而且在工业设计上并不统一,没有强辨识度。

第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内部创新创业做孵化,一定是先孵化几款爆品出来,然后总结其方法,并且公司给予其他支持,然后批量孵化其他产品。从格力电器目前的产品来看,似乎均是在各自为战。

跟格力有一个相反的案例,小米是靠手机起家,但并没有被手机“绑架”,孵化出了更多的产品,比如小米手环累计销量超1.4亿只,小米充电宝累计销量在2019年就已经破亿,小米空气净化器5年卖出1千万台等。小米每一款爆品之后,都有一家生态链企业,这些生态链企业内部又创新创业,孵化了更多爆品。

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小米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孵化矩阵,为每个生态链企业及产品赋能。

科技型创业公司之现状 5家巨头7个项目看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的成与败(4)

比如工业设计,外观纯白色、简约;功能操作方便,减少用户用不到的选项等。比如产品经理,小米会将每一个生态链的CEO培养成优秀的产品经理,因为产品经理是产品成败的第一负责人。

做企业有时候不是长板效应,对于一个独立的公司、一个独立的团队来说,短板是不能有的,任何一块短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都是致命的。

就像一个智能硬件公司,如果供应链不行,那可能立刻就会挂掉。比如你做消费升级产品,设计不行,颜值不够,这个短板可能就是致命的,用户看都不看你一眼。所以你才需要这样的孵化赋能矩阵,来帮它把资源和能力补齐,它才会有成功率。

结语:

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是简简单单将之前的成功经验复制,也不是靠现有的名气随便做一款产品就能火,必须放下心态,重新出发。

内部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的事情,既看赛道的长远,也看团队的决心,既看产品的功能,也看产品的颜值,用户调研、寻找痛点、找到优质的供应链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