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春晚已经不能带给我欢乐了。只依稀记得小时候,春节是一年当中最期盼的日子,可以穿新衣、吃好吃的、放鞭炮,还有就是可以品尝丰盛的文化大餐——春节联欢晚会。

特别是84年春晚,陈佩斯的《吃面条》将小品与喜剧开创性地结合在一起,从此这门喜剧艺术迅速崛起,并逐步超越了传统喜剧表演形式——相声。小品也成为了春晚最受观众喜爱的表演形式,几乎每届春晚都会贡献几个流行梗,供全国人民消遣。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1)

当时的小品,包括相声异常繁荣,基本上个个都很经典,除了陈佩斯、赵本山先后担起春晚压轴戏的担子,其他的小品作品也都可圈可点,诸如赵丽蓉、巩汉林、冯巩、郭达、黄宏、宋丹丹、蔡明、潘长江等等,都贡献了相当精彩的作品。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2)

继陈佩斯、赵本山之后,沈腾的小品让人眼前一亮,大家也都寄希望于沈腾能扛起春晚第三代喜剧之王的大旗。确实,沈腾起初的几个春晚作品,如《扶不扶》《今天的幸福》《投其所好》,虽然无法超越陈佩斯、赵本山的高度,但在小品明显走下坡路的节骨眼上,沈腾的出现可以说是点燃了希望之光。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3)

之所以如今再难出经典之作,主要原因还是受经济利益诱惑,很少有人再能沉下心来搞创作。之前的小品演员,每年就打磨那么几个作品,而现在的演员每年要拍电影,录综艺,根本没有时间琢磨创作。当老一辈艺术家逐步退出舞台,已经没有中坚力量再续辉煌,既然拿不出好作品,干脆让流量明星接过小品重担,作品没法看,看人还是可以的嘛。

就拿今年的春晚来说吧,沈腾、马丽作为如今存量不多的半专业小品演员(其实平时他们的主业早已不是小品表演了),表演的反腐小品《坑》,依然算是矮子里拔大个,还得到了中纪委的好评。当然,中纪委的好评更多是从小品反映的主题出发的,整治躺平式干部的主题正好契合了下一步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之一。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4)

而从小品本身来说,这个节目的质量其实太一般了。就与他们自己在2015年春晚的节目《投其所好》相比,那也是差了一大截。

第一,从演员的表演来讲,其实就是简单的台词对白。

小品是一门语言表演艺术,它不光光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戏剧表演。我们最早看到的陈佩斯,主要就是通过夸张滑稽而又让人觉得真实感十足的表演,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吃面条》《警察与小偷》《主角与配角》等作品,陈佩斯对小人物的观察与对细节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十分。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5)

而反观沈腾的小品《坑》,反腐本是一个最能出彩的题材,官场现形记有着太多太有意思的素材可以挖掘,这种带有讽刺意味的反面人物,比刻画一个高大英勇的正面人物,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然而,通篇看下来,几个演员基本就是简单的台词背了一遍,其中对躺平式干部的特点与精髓,是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6)

就和沈腾自己2015年春晚的同题材小品《投其所好》相比,质量也是降了不少。在《投其所好》中,马丽描述开会时领会领导意图的场面,还有沈腾幻想着自己将靠打乒乓球的特长荣登科长之位,包括情急之下将乒乓球网当作围巾,这些细节的构思与表演,可以说还是非常精彩的。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7)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8)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9)

而小品《坑》表现的躺平式干部形象,其实和正常的普通干部差别不是太大,个人认为,并没有将人物形象表现得很饱满。

第二,从剧本的创作来讲,本身也没有达到精品的标准。

一个好的作品,是好本子与好演员的结合与互相成全。再好的演员,本子不行那也是没戏。

沈腾平时的主要精力也不在小品上,再加上他不像当年的赵本山,有何庆魁这样的创作能手,在短时间内很难拿出特别上乘的本子。

尽管说喜剧小品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故事编的越合理,无形中就会让观众觉得可信,比如《投其所好》,马晶晶扮演的马屁精科长,就非常地让人可信。而《坑》这个作品,选取了填坑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例,那么在围绕这件事上具体做文章,相对难度就增加了。比如说,真的马路上出现了大坑,到底该哪个部门解决,是哪个局吗?需要协调很多部门吗?虽然说这些问题可能不太重要,老百姓也不太懂,但事件一具体,对创作的要求就会更高。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10)

其实,个人认为,这种比较敏感题材的作品,更加高级的手法是“转移”。喜剧小品真正的意义不是教育人(当然好的作品肯定可以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而是通过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将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调侃和讽刺。

以反腐败题材作品来讲,如果以实际素材切入,尺度太大了,上面不好过审,对政府形象也不利,如果不痛不痒的,观众看起来肯定没意思。其实,之前春晚有许多经典作品,就是巧妙地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融入到不太敏感的话题中,这样既不用太多考虑尺度深度问题,表达出来还更加具有讽刺和幽默意味。

举个例子,冯巩牛群的相声《小偷公司》,我认为是非常牛逼的一个作品。他们将官场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摆到了小偷行业。小偷们实行公司化管理,这种创意本身就让观众感觉非常好笑,这种形式从审查上来说,更多的是娱乐性,但实不知,内容句句映射的都是官场不良作风,让大家在娱乐的同时,又揭示了不良风气。

沈腾讽刺力度最大的小品(沈腾的坑投其所好横向一对比)(11)

让小品真正回归搞笑的本初,这才是让小品重新复苏的正选。当然,这需要一大批能够静下心来沉下身子,真正把小品创作当作主业的文艺工作者,去认真做这件事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