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淇’沉在水底一动不动,

像是睡着了。”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简称“水生所”)

研究员张先锋至今

仍记得20年前的那一幕

淇淇白鳍豚标本(淇淇后继有豚)(1)

2002年6月20日,记者在白鱀豚馆拍摄“淇淇”体检的照片,没想到这竟是“淇淇”的最后一次体检。记者高宝燕 摄

世界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在汉生活20多年

2002年7月14日早上8时许,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因为衰老在武汉孤独地离去。这是人类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后一头活的白鱀豚。

淇淇白鳍豚标本(淇淇后继有豚)(2)

2002年4月2日,“淇淇”生前最后一张“标准照”。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张先锋 摄

生活在长江的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有“长江女神”之称。20世纪80年代,长江里的白鱀豚尚有400多头,如今已“功能性灭绝”。

1980年1月,水生所将一头受伤的白鱀豚运到武汉,已故的中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伍献文当时“激动得像抱了个孙子”。这即后来的“淇淇”。

淇淇白鳍豚标本(淇淇后继有豚)(3)

纪念“淇淇”的纪念石“淇石”。记者李子云 摄

从幼年、中年再到老年,“淇淇”一直生活在水生所白鱀豚馆。“淇淇”离世后,水生所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唁电唁函超过50件。

作为“淇淇”离世后首个到场的一线科研工作者,张先锋很长一段时间提及“淇淇”都不愿意用“去世”“离世”等字眼,最多是用“走了”。

“淇淇”在水生所期间,陆续迎来了几位小伙伴:“容容”“联联”“珍珍”……遗憾的是这些白鱀豚都相继死亡。

"淇淇"被制成3D标本

淇淇白鳍豚标本(淇淇后继有豚)(4)

水生所博物馆展出的“淇淇”3D标本。记者李子云 摄

7月13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水生所博物馆看到了“淇淇”的3D标本。留心观察发现1:1还原“淇淇”生前模样的3D标本,它的颈部有被渔船钩子划伤而留下的两个疤痕。

水生所研究员王克雄1984年大学毕业就开始饲养“淇淇”。“淇淇”离世后,他最担心的是江豚会不会“重走”白鱀豚的老路?

“微笑天使”江豚频现江面

1996年,水生所白鱀豚馆开始饲养白鱀豚的近邻——长江江豚。“长江江豚和白鱀豚共同的家园都在长江中下游,吃的食物也相似,只是在大小上有些区别。”王克雄介绍说。

淇淇白鳍豚标本(淇淇后继有豚)(5)

2021年5月10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江豚被视为长江母亲河生态健康的晴雨表。长江沿线已建立9个江豚自然保护区。刚刚过去的6月,是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发起的“全民爱豚月”。

据不完全统计,已成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江豚,仅2020年以来在长江武汉江段已出现20余回、近180头次。

淇淇白鳍豚标本(淇淇后继有豚)(6)

2021年5月1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边,长江江豚在水中嬉戏(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新生江豚与家族群嬉戏江中”“江豚群再现长江水域”“江面上成群江豚逐浪嬉戏”……不只是武汉江段,宜昌、芜湖、南京、南通等江段,江豚也频现江面。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7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微笑天使”江豚成群地出现。

生活在同一家园的江豚要比白鱀豚“幸运”得多。“在长江大保护的态势下,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普通市民看到江豚的机会,会越来越多。”王克雄对此充满信心。

淇淇白鳍豚标本(淇淇后继有豚)(7)

武昌南望山下一条专门命名为白鱀豚的道路。记者李子云 摄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李玉莹 陈洁 通讯员孙慧

来源: 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