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子曰:“君子(1)喻于义,小人(1)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论语求知子曰君子喻于义)(1)

【注释】

(1)杨伯峻: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日 ,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汉书 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说工:“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这一语的汉代经师的注解,不必过信。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论语求知子曰君子喻于义)(2)

【译文】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钱穆先生:先生说:“君子所了解的在义,小人所了解的在利。”

陈晓芬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是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论语求知子曰君子喻于义)(3)

【求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流传甚广。按照我们日常的思维,这句话无非是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之为君子是因为他唯义是求,哪怕是舍身取义。小人之为小人是因为他唯利是图,丝毫不念及道义。这里君子自然是指道德高尚之人,小人是指道德低下之人。

但学者们却不这么看,原因就在于句中的“喻”字。“喻”字一般都解为明白、知道、懂得、了解。那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就是君子知道义,小人知道利。但是,这个翻译过来的句子读起来总是感觉有不妥的地方。

钱穆先生解释说,君子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辨明是非,小人对于任何事情总是先计算利害。君子小人用心不同,所以他们所明白、知晓的必然不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论语求知子曰君子喻于义)(4)

西汉董仲舒,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君子与小人不是从道德上说的,而是以位言的。即君子是指贵族或统治者,而小人是指平民或被统治者。“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意思是说,在上位者应当致力于知晓仁义,在下位者当了解致力于了解财利。

宋代陆象山讲解这段文字时说:“人之所喻,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意思好像是说人们所了解知晓的,源自他日常所学习和积累的内容,他所学习积累的内容又根源于他的兴趣和志向。钱穆先生称陆氏说,“于此章喻字外特 拈出习字志字,可谓探本之见。可是,为什么我总感觉越解越迷糊呢?不将“喻”字理解为明白、知道不行么?看来越简单的文字越难解析明白。

如果我们将“喻”字置换为“志”字,句子转换为“君子志于义,小人志于利”。这样虽然从意思上通顺了,但却有任意篡改的嫌疑了。希望高明指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论语求知子曰君子喻于义)(5)

【参考文献】

杨伯峻 《论语译注》

钱 穆 《论语新解》

陈晓芬 《论语译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