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学派代表人物有王船山(湖湘气派与船山思想的精魂)(1)

长沙犟牛/摄

文/聂茂

王夫之,也就是船山先生,这个生前寂寂、身后煌煌的衡阳人汉子,不只是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更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

船山先生青少年期间饱学诗书,多次会考,最终与兄长一起同时中得举人。张献忠攻陷衡州后,他藏匿到南岳衡山山中,张部抓住他的父亲作为人质,王船山自己拿刀遍刺身体,被人抬着去换他的父亲,张献忠手下见他受了重伤,就放过了他。船山先生与父亲悄悄回到家中,然后开始了逃亡生活。南明王驻兵桂林,大学士瞿式耜推荐他,被授予行人职务,一个准八品的小吏。当时国势迫近危险,诸臣仍然每天如水火般相斗。船山先生劝说严起恒搭救金堡等,又三次越职弹劾权重一时的王化澄,这样以卵击石的“蠢事”也只有船山先生做得出来。王化澄想怒火中烧,欲借刀杀人,灭了他。亡命途中,船山先生听说母亲病了,他便从小道艰难到家,很快遭劫。明朝灭亡后,船山先生心灰之余,埋头学问,守护文脉并发扬光大,终以流芳百世。

瞧,一个人的一生,哪怕这个人就是王船山,写下来,也就是三百多字能够概括。然而,对于船山先生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精神,却是一千万字也写不完的。船山先生终其一生,与当时朝政采取的是反抗与不合作的态度。作为一个充满政治理想和抱负的文人,船山先生一生的主干属于文化。他经受了事业的巨大挫折,又感悟到人生的痛苦。壮士拂剑,浩然弥哀,他身同槁木而心未死,仍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以自己的不屈坚贞,留住人间一点春色。

这点“春色”,就是湖湘气派,就是船山先生引以为自豪的民族文化传统,他要通过自己的顽强努力,播下民族文化的优良种子,以期在将来盛开出满园的春光。而这,恰恰也是船山思想的精髓所在。

于是,一间草堂,着书立说,长歌当哭,尽情挥洒情感和思想,用文字来填补心灵中伤痛的空间,吟咏华章,激扬文字。

一个人的选择,也许由于时代的局限,你未必同意,但只要这种选择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哪怕像堂吉诃德冲向风车或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那样,你也要对这样的选择给予足够的尊重。

改革开放以来,船山先生的思想光芒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从《船山学刊》转载了一篇湖南文化学者王兴国先生的一篇宏文《船山学研究40年之回顾》,该文详细介绍了海内外学者研究王船山的情况。

从2003年到今天,又过去了16年,王船山本人的著作(包括评点和解读等)出版得越来越多,尤以岳麓书社历时14年于1996年推出的《船山全集》(全十六册)最为完备。而有关王船山研究的论文、专著更是层出不穷,以王船山为博士、硕士和学士毕业论文的不胜枚举,王船山也越来越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船山先生从默默无闻的隐士到慢慢成为一门显学,既反映了船生先生学问的价值,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船山先生生命的意义。

我们注意到,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先生写了一篇《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读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和萧平汉先生2009年7月2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船山先生的史论研究法》都是颇有创见的文章。2017年3月23日,《湖南日报》发表记者奉清清对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船山学刊》执行主编王泽应的专访《船山思想有超越时空的神韵和魅力》,也是一篇重要文章。

2003年以后,有关王船山的研究成果有许多。但绝大多数论文或专著,都是从学术上探讨了王船山思想、文化和哲学等方方面面,受众主要限于学界,普通大众的读者很少。

2010年,由导演李作楠拍了一个历史古装戏、26集电视连续剧《南岳奇人王船山》,片子拍出后,由于戏说和假想成分较多,观众很不买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传记方面也出版一批,王立新的《天地大儒王船山》应该是较为厚重的一本了,但这种传记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评传色彩,文学性不是太强,史料过多,离大众还是有些距离。

换言之,船山先生的“真面目”更多地停留在学界和知识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还是那样模糊,那样抽象,那样漂渺,那样想接近却无法接近,想阅读去无法深入阅读的尴尬状况。

船山先生的一生,是历经磨难的一生,是坚忍不拔的一生,更是催人奋进的一生。“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船山先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批判创新的治学精神、广博的知识学养和心忧天下的侠骨柔情,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是船山思想的精魂,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之湖湘气派的光芒所在。这种遗产、精魂和光芒,不仅仅属于湖南,也属于中国和世界。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媒介视野下王船山生命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批准号:19YBA346]之阶段性成果。)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有王船山(湖湘气派与船山思想的精魂)(2)

聂茂,东莞理工学院“杰出人才岗位”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鲁迅文学奖评委,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首批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入选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长篇文学评论《走向世界的中国新时期文学》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余部,作品入选《小说月报》《读者》《诗选刊》、大学生与中学生教辅读物80多篇(次),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人民文学》散文大奖、全国报纸副刊金奖、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等。1999年出国留学,2004年被中南大学引进,由助教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学科带头人。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130余篇,2018年推出7大卷、300余万字“中国经验与文学湘军发展研究”书系。学术专著《中国经验的文学表达》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英文版在德国PETER LANG出版。2019年推出万行长诗《共和国英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21年推出5卷本、170余万字“21世纪都市文化跨学科研究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