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发生在诸葛亮与周瑜斗法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鲁肃、刘琦和周瑜。原文如下:
孔明曰:“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常言道:物必归主。荆襄九郡,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之基业。吾主固景升之弟也。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肃曰:“若果系公子刘琦占据,尚有可解;今公子在江夏,须不在这里!”孔明曰:“子敬欲见公子乎?”便命左右:“请公子出来。”只见两从者从屏风后扶出刘琦。琦谓肃曰:“病躯不能施礼,子敬勿罪。”
鲁肃吃了一惊,默然无语,良久,言曰:“公子若不在,便如何?”孔明曰:“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肃曰:“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孔明曰:“子敬之言是也。”遂设宴相待。宴罢,肃辞出城,连夜归寨,具言前事。瑜曰:“刘琦正青春年少,如何便得他死?这荆州何日得还?”肃曰:“都督放心。只在鲁肃身上,务要讨荆襄还东吴。”瑜曰:“子敬有何高见?”肃曰:“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那时往取荆州,刘备须无得推故。”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鲁肃奉周瑜之命去见刘备索要荆州,诸葛亮则认为荆州本属刘表,应该由其子刘琦继承。随后,诸葛亮又让刘琦与鲁肃见面。鲁肃哑口无言,只得回到江东复命。周瑜大为不满,认为鲁肃上了诸葛亮的当。不过,鲁肃却告诉周瑜,自己发现刘琦命不久矣,不出半年就会离世,到时候再与刘备讨论荆州的归属便少了一个障碍。对于这个观点,周瑜虽然心中不满,但也只得暂时作罢。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鲁肃口中的“病入膏肓”,意为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成公十年》中的“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鲁肃面见刘备索要荆州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按照《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周瑜传》及《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刘备借荆州先后有过两次,一次是在周瑜担任南郡太守期间,当时借给刘备的是南郡的油江口地区。第二次是在周瑜病故之后,孙权采纳鲁肃的建议,将整个南郡借给了刘备。从这三个记载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孙刘两家在周瑜在世期间并未因荆州问题发生过争执,也就更没有因此爆发数次冲突。因此,小说中的这个情节也就成了虚构的故事。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刘表长子刘琦病重之事,倒是真实的历史。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从这一记载的时间顺序来判断,刘琦病逝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结束的第二年。不过,史料中并未提及刘琦病逝的具体原因。小说作者之所以通过鲁肃之口指出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一来是因为情节发展的需要,二来是对应了曹操说过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这句经典言论。按照史料判断,此时的刘琦不会超过五十岁,正当壮年,突然离世的确非常可疑。有人怀疑刘琦之死与刘备有关,这个疑问虽然没有任何的证据,但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也欢迎广大读者提供宝贵意见。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