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担当历史责任历史情怀(弘扬历史主动精神)(1)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湾区经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雨燕:坚定人民立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雨燕认为,进入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依然要坚定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认清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的逻辑前提。人民立场具有利益广泛性、历史公正性、普遍实践性等认识世界的优势,是最能准确把握客观规律的立场,是最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立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唯有站在人民立场上,才能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立场是担当历史责任、彰显历史主动的最大底气。自觉担当历史责任,主动作为,勇于开拓创新是历史主动精神彰显的实践状态。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更需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坚定不移抓历史机遇、自觉担当历史责任,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人民立场是凸显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赢得历史主动的坚实根基。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激发蕴含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磅礴伟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陈金龙: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广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陈金龙表示,我们需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顺应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成和拓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围绕共同的、明确的发展目标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顺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新特征,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鲜明时代内涵。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促进共同富裕,也深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仅坚持独立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还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摘编自《人民日报》

【毛艳华: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提升一体化水平】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看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消除阻碍商品和要素流通的障碍,推动各城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发挥湾区经济强大的集聚外溢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要围绕进出口物流通道协调发展,借鉴东京湾港口群推动良性竞争与分工合作实现整体效应的做法,同时加快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模式,促进进出口物流畅通。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探索跨境多主体协调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大湾区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人才链”分工网络,聚集战略性产业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创新成果跨境转移转化,形成创新能力更强、附加价值更高、稳定性更持久的产业链供应链。要构建高标准市场制度规则体系,一方面,推动香港和澳门CEPA升级,加快构建内地、香港、澳门单一自贸区,在商业存在、跨境支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等服务贸易方面扩大对港澳开放,为构建一体化市场提供制度基础。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内地城市营商环境,在市场经济体制、产业技术标准、行业服务管理等领域继续加强与港澳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建立市场信用联动机制和竞争执法领域合作,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

摘编自《经济日报》

【王宗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出现代化“新路”】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宗礼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建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正是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还是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将人民作为现代化事业最可靠的动力。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而且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只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同富裕观。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现代化,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的体现,也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性超越。

摘编自光明网

王群认为,针对目前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从几方面入手。首先,准确把握新业态从业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特殊性,重视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更要注重与劳动权益相关甚至是更紧迫的其他权益的保护问题,关注诸如充分就业机会、应对经济形势变动的职业保障、获得技术与保持技术的机会、掌握技术更新手段、就业培训、收入保障、通过工会以及社会对话机制发出集体声音等方面的权益。其次,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炼总结现有规范性文件和实践中围绕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护的好做法,并适时将其上升为法律。基于新业态劳动本身建立从业人员权益保障体系,承认新就业形态劳动的法律地位。从调整传统标准劳动关系向如何落实从业人员劳动的就业、权利、保护和诉求方面转移。强化新就业形态类型化的法律规制思维,以“去雇主化”“多雇主化”“标准劳动关系下劳动方式的新型化”为基础分别构建新业态从业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尽快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行政法规,使立法更好适应并满足新业态从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需要。最后,完善新业态从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实施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精确评估不同行业和工种新业态劳动者的从业风险,在用工合同指导、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参保和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方面提供更精准性指导意见。探索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工会服务工作机制。推动新业态从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精确化、网格化和数字化。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历史担当历史责任历史情怀(弘扬历史主动精神)(2)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