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年一度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同举办,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龙文化节日盛会——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昨天在东方绿舟的上海青少年活动营地开幕。已经连续成功举办6届的龙文化全能赛,今年较往届有较大改变。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龙文化全能赛将以文化为主,赛事为辅。
赛事首次分为线下、线上两大板块:线下赛事的参赛队伍规模虽有所缩减,希望通过邀请龙狮、风筝队展示表演,体现上海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风采;线上板块则将借助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赛事和活动,将龙文化全能赛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变得更大更广。
作为本届龙文化全能赛线下板块主要内容,开幕式当天,来自全市中小学的12支龙舟队、13支风筝队、10支龙狮队伍济济一堂,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展演。
记者了解到,龙文化全能赛相较往年延期了4个月,沪上开展龙文化教育的特色学校,不少却并从未“停课”。
“早在疫情期间,我们就开始在线上开展龙文化教学,将竹条、纸张、胶水等制作风筝的基础材料,以活动资料包的形式发给同学。请非遗项目风筝传承人陆诚祥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向同学们授课,课程几乎辐射到了全市。”上海市沙田学校副校长钟雨江说。
利用风筝来育人,是沙田学校多年来的办校特色,学校还编写了《中国传统风筝》、《中国运动风筝》等系列校本教材。做风筝、放风筝,成为学生们学校功课的一部分。
钟雨江认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之后,风筝这一接近阳光和大自然的民俗运动,应该更积极地发挥其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小小的风筝让学生们能放下手机去室外拥抱蓝天白云、绿草茵茵;风筝还包含着团队教育、挫折教育、吃苦教育和励志教育的功能;因为接触风筝运动,能够有机会参与到这样全市性的学生赛事,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集体荣誉感和成功的喜悦。”
“天龙”(风筝)一样,“水龙”(龙舟)、“地龙”(龙狮)对孩子亦有同样的教育功能和文化魅力。“这条‘龙’改变了我儿子,我现在已经成了他的小粉丝。”
高丽的儿子陆骏文是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四年级的学生,据她介绍,儿子加入学校的舞龙队已经有近3年时间,“当初只是希望他能够接受国粹教育,得到传统文化熏陶,但意想不到是,小家伙竟然因此长大了,变得成熟了。”高丽告诉记者,儿子过往最大的缺点就是懒,做什么事都推三阻四,自从接触舞龙运动开始,他开始有了一份责任心,训练、参赛他从来都不缺席,不掉队。这份自觉性、责任感,让我感到很自豪。”
“站好马步,手托狮头,注意狮子的形神和体态,想象自己是一只灵活的狮子。”在问到操作狮头的诀窍时,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的一位参赛队员兴奋地答道。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是本届赛事仅有的两支参与线下展演的队伍之一。据介绍,学校几年前学校就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开设舞龙课程,如今校舞龙队已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舞龙队,最热血社团,热血中带有柔情家的感觉。”这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舞龙队用过的一句“招新”的口号,一种舞龙运动主导的团队文化,已在校园里形成,不仅是那一枚枚金灿灿的金牌,更是舞龙队的那股凝聚力,对学弟学妹们产生巨大吸引力。
“全能赛这样一个舞台,给学校多年培育‘三龙运动’,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纪委书记徐婷说。开幕式当天,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参加了大龙舟直道200米竞速赛,几位参赛运动员告诉记者,他们从开学就没有间断过训练,已经盼这场比赛很久了。
据徐婷介绍,学校自2013年起开始进行“龙文化”社团建设,从最初组建舞龙队,到后来的“天龙、地龙、水龙”三龙俱全,2015年,工商外国语学校还被市教委授牌,成为了龙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她表示,学校深入开展龙文化教育,是希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础,让学生们意识到,在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来往中,在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
已经姗姗来迟的龙文化全能赛,若只设一场参赛名额有限的展演,自然不能让全市广大参与和热爱“三龙运动”的孩子们感到解渴。
因此办赛方今年特设线上板块,能够在更大范围里满足学生们参与“三龙运动”的热情。
据了解,本届赛事的线上板块中,既包括了风筝制作、舞龙自选、龙狮传统等比赛项目,还有一系列的龙文化推广活动,如:龙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发布龙舟训练教学片、风筝制作纪实纪录片等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战役新常态下的青少年体育与健康”活动中曾表示:“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尽快恢复青少年的户外体育运动,要在常态性的疫情中关注心智和体魄的锻炼,没必要把孩子闷在家里。”
而龙舟竞渡、风筝翔空、龙狮齐舞,这些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宝藏的民俗运动,能够让孩子们舞出“龙文化”,划出“龙精神”,也放飞了梦想。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塑造是全方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