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三国》这部历史大剧,虽然充满了各种争议, 被全国观众到网友一致抨击、各类奇葩台词被刷屏嘲笑,但在收视率/播放量/传播广度上,可说是大获成功。

最真实的古装历史剧 现在的古装历史剧(1)

同一主创班底,紧接着投拍了一部楚汉相争历史题材的大剧《楚汉传奇》,然而,冗长拖沓的剧情,灰头土脸的服化道,灰蒙蒙的滤镜打光,第一时间就劝退了很多观众,收视率/播放量/传播广度,都远不及《新三国》,也基本宣告了传统历史剧的没落。

最真实的古装历史剧 现在的古装历史剧(2)

也在同一时间段,资深演员李成儒在2011年时,个人投资了4000万,自导自演一部《红墙绿瓦之残阳》,以恭亲王奕䜣为主角,描绘这个曾担任“议政王、军机处首席大臣”,创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持了洋务运动的清末政治家的一生。

最真实的古装历史剧 现在的古装历史剧(3)

两位编剧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位是奕䜣的直系后人,两人从2000年起,花了十年,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才做好了剧本,然后投拍。

这部戏的道具非常考据,甚至每份奏折、诏书都是按照原样影印件,去1:1还原的,给所有演员后期配音了“胡同腔北京话”,剧情设置也尽可能依照历史,甚至是严格遵循“清宫规矩”,

比如身为亲王的奕䜣,如果没有咸丰帝的特旨恩典,甚至都不可能入皇宫拜见母亲静太妃;更不用说能和懿贵妃/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杏贞),有任何的暧昧不清了。

然而这部戏拍完后,没有任何电视台愿意购买播出,回复李成儒都说「您这戏太正了」,反而是同时期一部胡编乱改历史,“熹贵妃情定果郡王”的《甄嬛传》,大爆特爆,广受欢迎,被各大卫视一轮轮重播,至今不息。

这种差异令李成儒愤愤不平, 近年来在各种综艺节目里“好为人师”的他,前后三次在采访和综艺里,大批《甄嬛传》,痛骂电视台不识货,“劣币驱逐良币”,却也无济于事。

最真实的古装历史剧 现在的古装历史剧(4)

笔者在视频网站里,也翻看了这部《红墙绿瓦之残阳》的片段,必须同意,论严谨考据,肯定不是《甄嬛传》以及后来的《延禧攻略》《如懿传》之流可比的。但说到作为“娱乐产品”的可看性,那就天差地远了。

而这部戏的画面、色彩、光影、配乐,音效,道具这些方面,呈现的整体质感,也和《楚汉传奇》一样,同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产物了,和最近十年的这些“新式历史剧”,已经有着明显的档次差。

就是所谓“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所以,既已生不逢时,被束之高阁也是必然。

终究,随着网络搜索工具的发展普及,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查询到,各种真实历史资料,

如果按今天历史剧观众的“严苛标准”,去品评过去的“经典之作”:

《康熙王朝》几乎每一集的故事细节,都有很多和真实历史记载不同,更有无数如“我孝庄”这样的细节硬伤,但不妨碍它是大多数观众眼中的经典历史正剧之一。

即使是《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殿堂经典之作,“改稻为桑”这个核心事件也是彻头彻尾的子虚乌有。《雍正王朝》的后期核心事件“八王议政”,同样就是胡扯淡。

反之,如《如懿传》虽然细节上错漏百出,有“落选秀女赏赐黄金百两”的新笑话,可看性娱乐性远不如前作《甄嬛传》,

但剧中大事件,基本还真就是按乾隆年间的真实时间线推进的。

比如每个重要后妃的入宫、册封和去世时间,皇子皇女的诞生时间,都大体不差,绝对是《康熙王朝》等大多数“旧式清宫剧”所远不能及的。

最真实的古装历史剧 现在的古装历史剧(5)

所以,把一部架空时代背景的小说,强行嫁接到清朝雍正年间的《甄嬛传》,肯定只能算类似《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古装传奇剧。

但按不算太严格的标准,近年的《如懿传》,也包括《大明风华》《山河月明》这些新式古装剧,已经可以进入“历史正剧”的范畴了,对此,既不必“崇洋媚外”,亦不必“厚古薄今”。

从2011年《甄嬛传》到2015年《琅琊榜》,开启了古装剧服化道方面的大变革开始,此后的一系列古装剧,在画面、色彩、光影、配乐,音效,道具这些方面,呈现的整体质感,是远超10年之前的传统历史剧的。

而从《军师联盟》《如懿传》到《山河月明》的此类“新式历史剧”,无论广大历史迷,对其主要情节上的种种歪曲历史之处,有多少不满与诟病,但确实已经就是历史题材剧作,在当下市场环境的必然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