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不能时刻保持理性(理性的人通常按理论抽象来假设)(1)

《人生理念的探索—情绪精神篇》一书中写道:“情绪是人类行为中最复杂的一面,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环。”

时光无言,岁月残破,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能够像故事中写道的那样,无论多么的坎坷,主角都能够顶着一路的光环披荆斩棘,最后拥有一个圆满的大结局,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沧海横流中最不起眼的一个过客,尘埃落尽之后,结束这未曾得到过祝福的人生,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

东野圭吾说:“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没有天分、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很多人对你的嘲笑,实际上是源自一种心理的不平衡,甚至是一种嫉妒。正是这种不平衡和嫉妒,一点点吞噬着一个人的善良,让精神的面貌变得丑陋而狰狞。

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有些人总喜欢说人长短,论人是非。还毫不在意地说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上这哪里是刀子嘴豆腐心,这明明就是刀子嘴刀子心。

人类唯有振奋信心、独立思考,才可能最终抵达真理的彼岸。人类的思想如果足够深刻、足够独立,绝不可能为主观因素所左右。追求真理必须坚持不懈,更应正心诚意。一个时代,唯有自信不疑,方可觅得精神力量与理性力量俱在的真理。

没人会真正的感同身受到你的痛楚,也没人会真正的去在意你一路走来所遇过的坎与负过的伤,所以别再为了寻求安慰而四处同人诉说你的苦,因为旁人只看结果,也只关心结果。成长本就是一个孤立无援的过程,你必须得学会独当一面。

真正善良的人,他的心里没有嫉妒,没有邪恶,没有不平等,他会用善良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个人,不嘲笑别人,不伤害别人。

诚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被误解、斥责、打击,但是因为心地的善良,我们没有忘记爱,也正是因为善良,所以我们才能对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对别人的不易给与包容和理解。生活不易,唯有自渡。

人生不易,生活处处是艰辛,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内心的善良,给别人宽容,就是给自己宽容。真正善良的人,从不嘲笑别人。

人的一生是万里河山,来往无数过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大限到时,不过是立在山巅,江河回望。”

我们一直出于快节奏的社会里,上班要快,不能迟到;任务要快,否则被罚;考试要快,不然做不完;恋爱也要快,不然彼此厌倦……

似乎什么都要快,不然就得被社会淘汰,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尤其是教育,成绩要快!课题要快!职称要快!成长要快!

结果呢?假大空,经不起检验,最后受伤的还是孩子们!被快速教育催生出来的孩子们就像肯德基的鸡,表象光鲜亮丽,实质不堪设想……

我们一生匆忙,流尽了血与泪,最后却还是活成了一个最平庸无奇的人,曾经的我们或许还想过去努力改变现状,去和命运拼个你死我活,可最后才发现,我们不过是在自己为难自己罢了,有些东西生来就有的,那这一生也会拥有,可如果生来就没有,那未来或许也无法得到,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学会向生活妥协,与自己和解,固执与倔强只会让自己落得满身伤痕,余生,饶过自己。

岁月里的波澜不惊总会夹杂着些许的狂风暴雨,还记得小的时候自己的梦想是做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去看看宇宙之外的秘密,去看看星辰之上开出的花,可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单纯的梦想变成了去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去有一个自己想要的生活,到最后连这种微薄至极的希望都变成了一种奢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从游刃有余变得无能为力,从一身的锋芒变得圆滑而又世故,拼了命想要得到的却还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它从我们的手里失去,费尽心思想拥有的 最后却不过是如梦幻泡影一般再次遗失,越是在乎的东西,越是容易失去,希望越大,到最后失望也就越大。

很喜欢马德在《允许自己虚度时光》中写道的一段话,“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深刻,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对人好期待它回应也好,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它被关注被安慰,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 如果没实现昵?自怨自艾。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哭笑都不打折。”

或许正是这些没能实现的期望,让我们变得言不由衷,变得悲伤四溢,我们总是希望让自己过的更好,却总是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乱糟,我们总是想要努力的成为那个骄傲自信优秀的自己,可最后还是成为了一个唯唯诺诺,不断失去的可怜之人。生活总是一遍又一遍的折磨着我们本就脆弱不堪的内心,而我们又偏偏固执的不肯认输,不肯放弃,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能为力。

这个世界上,没有岁月静好,不过都是在负重前行罢了,我们依旧还在与命运抗衡,只是最终,我们都选择放过自己,放过那些无法避免的遗憾,也放过那些生命里终将会失去的人和事,再多的不舍,也只能挥手告别,一声叹息道尽心底所有的悲欢,仿佛那个一直强忍着泪水的小人终于能够和自己和解,终于饶过了自己。

周国平曾说,“人这一生会成长三次,第一次是他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他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当他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或许,我们都应该去试着接受那个平凡的自己,接受面对离别时无能为力的自己,接受失去之后漫无目的的自己,接受失败之后一无所有的自己。

我们都是血肉之躯做成的人,会有泪,也会有笑,累了的时候,不如停下来歇歇,痛了的时候,不如放下那个看不见的远方,余生很长,未来,我们要面临的无可奈何会有很多,猝不及防的失去,突如其来的遗憾,总会有让我们憎恨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与其悲伤,不如试着放过自己,试着与自己和解,你不是天上的神明,你只是一个平平无奇,顺着光阴的河流一路漂荡而下的普通人罢了。

所以不要去强求自己成为多么优秀的人,重要的是现在此刻的你,就像电影《碧海蓝天》中说的那样,“也许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一种使命感,关于生命和情感都有自己的归属,于是就一定会有放弃,即使不舍。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最大程度地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活法。”在生命的这段旅程里,无能为力的事情不如学着放下,余生,饶过自己,也饶过岁月里那个曾拼命努力却未能如愿以偿的人。

人人都有情绪,情绪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人若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把握不了底线,掌控不了自己,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拿破仑曾说:“能控制好情绪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曾看过一则寓言:一个武士质问禅师,让他解释何为极乐世界、何为地狱。禅师斥责道:“粗陋之辈,何足论道!”

武士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拔出长刀,对禅师大声吼道,你这么无礼,我要杀了你。

禅师平静地回答:“此为地狱。武士突然领悟,禅师所谓的地狱是指他失控的情绪,于是他平静下来,向禅师鞠躬,感谢指点。

禅师又说:“此为极乐世界。情绪稳定,就是不乱发脾气,不随意生气,始终温和待人。

情绪化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过多的情绪只会影响到自己。稳定的情绪,犹如坚实的铠甲,支撑我们走出困境。

有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的确,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思维牢牢的禁锢其中。

如果仔细检查我们过往犯过的那些错误,或者失去的各种机会,你会发现:

绝大多数过失都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局限”带来的,而不是别人蓄意破坏的,更不是环境带来的。

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对抗自己认知局限的过程。人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有缺陷。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认知越高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观,他们遵从本质和规律办事,负责操控世界的运转。

认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观,容易被表象迷惑,越容易有偏见,喜欢盲从,只能被操控。

就像电影《教父》里的那句话: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注定是不一样的命运。”

人的认知一旦得到突破,思维就会彻底打开,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更加透彻、真实的世界,还能一眼看到本质,瞬间抓到要点。

更能驾驭生活,还可以轻而易举地引领大众。经常有人说“没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勤奋努力都是扯淡”,同样的逻辑,认知不到位,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扯淡。

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呢?首先就是学习,当我们的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能发现世界真实的逻辑。

然而现在很多人,表面上是在学习,其实只不过是在找捷径而已。他们总是企图能够找到一把万能钥匙,让自己不用思考,不假思索的就能把所有问题给解决了,哪怕多花钱也想去寻来这把钥匙。

这不叫学习,这叫偷懒。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花了很多钱参加了那么多培训,却依然改变不了丝毫的原因,他们到处上课的样子,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提升认知和花钱没有任何关系,你可以花钱买别人的经验,却无法花钱让自己少走弯路。

认知的本质是智慧,它比才华高一个维度,而才华又比知识高一个维度。要想提高认知,只有知识还不够,还必须有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在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人生最难得的,不是你翻阅认知障碍之后看到了真正的风景。人生最难得的,是当你一览众山小之后,还能守住那颗初心。

善良如初,天真依旧。

一个人情绪稳定的背后,是实力,是格局,更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理性起源于希腊词"logos",即"真理的本性",与感性相对立,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

"理性"是极好的立身之基,是开拓人生的"利刃"。在处理问题或事情上,理性的思考、判断与执行能够达到较好的结果;在做出抉择的时候,理性能够尽量保证不偏离"目标"。

但诸多的事情是不能完全用理性度量,比如:亲友的情谊,熬夜到三更,保存十年的书,相伴多年的宠物......如此思考理性与感性常使人迷惘。

在错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遗憾、在对的时候、遇到错的人、是错爱、在错的时候、遇到错的人、是幸运。在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是幸福。路,一个人走学会了体会深夜、一个人睡、懂得了品味、酒精、一个人醉、懂得了心碎。

有时不是世界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先抛弃了世界,因为我们学会了习惯性的否定,习惯性的去抵制而让许多的东西擦肩而过。是有着太多的时候,我们自己更愿意相信是生活伤害了我们,而不愿去接受是自己的缺失伤了自己。

不恋尘世浮华,不写红尘纷扰,不叹世道苍凉,不惹情思哀怨,闲看花开,静待花落,冷暖自知,干净如始。

世上最难能可贵的是意气风发时的忠言逆耳和大灾大难时的坚定鼓励,除了自己,别人无法做到。

要让自己体内的多个自我相互成就,缔造不依赖一切外物的强悍人生。生命中遇到的永不放弃的力量都来自内在宇宙。

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只会在你辉煌时奉承拍马,在你落难时责令反思。人遇大难全身心都会自动反思,无须再人云亦云的责令!断绝一切外求,向内寻找力量,人生就会渐入佳境!

生活中,我们往往是在感性的时候却理智,在该理智的时候却感情用事。其实,有时我们也要像傻瓜一样去爱,因为只有当爱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才能持久和深刻。自由不是被给予的,是赢来的。

生活是一种自我心态的调整,挫折的时候记得笑一笑,还好勇气还在。委屈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自己本来就是一个坚强的人,还能让泪水淹死,生活也不就是忙碌一点,又有什么,别矫情,告诉自己还是有很多的理想。

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心态好,心情才会好。不为昨天的失意而懊悔,不为今天的失落而烦恼,不为明朝的得失而忧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顺其自然,随意而安。卸下虚荣的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按内心的指引去奋斗,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淡然恬静,优雅从容。

理性和感性的区别,理性的人做事情要靠谱一些,比较切合实际,而感性的人做事情比较随心所欲, 凭心情决定。

理性的人遇事情都很冷静,可以不慌不忙地去解决问题,会分析原因,会按照常理去推论,有自己的原则。

感性的人做事情容易冲动,会失去理智,自我控制能力差,会根据自己的心情来处理事情,容易伤感,也容易满足,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般理性的人都比较古板一些,感性的人比较活跃一点,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的缺点。

理性的人可能有点太讲规则了,事情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爱恨分明,不懂浪漫,有点自我为中心,在感情中遇到这样的人,会觉得生活很无趣。

感性的人对生活很热情,富有诗情画意,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出来,性格也比较敏感,在感情中这样的人,会觉得生活很有激情。

人这一生,终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带给你幸福,有的人带给你伤痛——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就是他能分得清人、看得透人,并且,能够寻找那些带着自己幸福和快乐的人,同时又能甄别并远离那些带给自己伤痛和负能量的人。

一个人很难决定自己遇上什么样的人,这是上天决定的;但一个人能够决定离开什么样的人,这是必须由自己决定的。

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不幸福的根本,并不是你不够好,也不是因为你没有获取幸福的能力,而仅仅只是因为,你遇到了一个带给你痛苦和伤害的人。

在友情,乃至亲情中,这样的伤害和痛苦,其实不少见。很多人跟我讲述他们当下的痛苦,并希望我能够指引一条通往幸福的路: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他们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话,很多人的痛苦,恰恰在于,你舍不得、放不下一个带给你痛苦的人,一个不值得你如此执迷留恋的人。

非亲密关系和亲密关系,要有所区分。如果只是非亲密关系,那么你不用太计较很多,因为这个人不会无时无刻与你联系,便也无法随时随地左右你;而亲密关系则不同,如果你和另一个人存在亲密关系,比如夫妻,那么对方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左右乃至决定你这一生幸福与否的。

千万不要低估不良的亲密关系对一个人内在的损耗,这样的损耗,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时间的浪费,它是危及一个人身心健康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的寿命与婚姻关系的幸福成正比。

当亲密关系陷入破裂,有了伤害以后,痛苦和烦恼就会无穷无尽,本质上不是关系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就像两个苹果放在一起,一个苹果烂掉了,另一个苹果也会很快烂掉。所以,跟一个总是带给你伤害的人生活在一起,结局不难想象,自己的生活一定被弄得一团糟糕,不要说什么幸福,就是应对麻烦、消除痛苦,都是很难的事情。

断舍离,是人生最难的功课;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功课太难,所以真正的幸福,最终只属于那些能够做完这些功课的人。

其实,每个人内在都是一个孩子,我们成长的只是身体,但心智却未能跟我们的身体同步成长,有的人就算人到中年了,还是心如幼儿,特别是在应对感情的问题上。

什么叫成长,什么叫成熟,不管我们怎么解读,有一条是必然之意:你得独立。所谓的独立,就是不依赖于一段关系,不依赖于一个人,你得学着依赖自己。

所以,你看,婚姻和感情世界里,那些活得痛苦纠结的人,大部分都是无法独立的人,大部分都是过度依赖的人。

当这段关系、这个人无法依赖的时候,你就会舍不得、放不下;就会觉得,失去了这个依赖,就失去了整个世界。

而事实上,这样的概念是自己给自己灌输的,这个世界没有谁离开谁就活不下去的道理,反而是存在离不开谁你反而活不下去的道理。

在处理感情问题的时候,不要听那些所谓的鸡汤,什么“人总是会犯错的”,“一定要给对方机会”……你要清楚,成年人所谓的犯错,往往都是故意的;你给对方的,到底是让自己重拾幸福的机会,还是给对方一个继续再次伤害你的机会——关于这些,一定要清醒。

最后,一切的问题说到底,都是要为自己负责而已。对自己负责,是生活的本源,是幸福的基石。你只有学会为自己负起责任来,你才会强大而独立。

什么叫为自己负责,就是忠于自己内心,不难为自己,不勉强自己,能够为自己的幸福拼尽全力,能够为自己的幸福义无反顾。

你永远要记得:父母把你生下来,含辛茹苦拉扯大,是希望你这辈子能够幸福,而不是让你来受苦受难的,尤其是,你的苦难,不是自己招惹的,而是别人强加的。

所以,余生很贵,不要再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当一个人总是试图用理性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话,他往往会把自己逼到死胡同,头破血流都找不出原因。因为理性思维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人类社会永远都具有一种女性化的气质—与其被说服,更愿被感化;与其相信理智,宁愿依赖感觉。

对于信士而言,信仰是支撑其身体的骨骼,而不是装饰其身体的外衣;谨守拜功不是增加麻烦,而是把灵魂看得比躯体更重要。就如西装革履并不一定代表文明,也许是道貌岸然的强盗,吃人不吐骨头,民族服饰也并不代表落后。这是一个眼见未必为实的时代,某些看似聪明的人,其实在自己糟蹋自己,反而更糊涂。

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策划,唯独人心不可以,因为心即本性。这个世界上失去什么都不可怕,不要紧,唯独失去了心中的信仰很可怕,因为人心中一旦没有信仰,这一生就算彻底输了,就没有本钱了。人生的道路有时很漫长,失去信仰的人是没有方向的、是漫无目标的。守护我心、守护信仰,愿我们今生永不迷路。

近些年英年早逝的消息不时传来,令人惊恐。人到中年就应该适时放松,寻找解脱的出口,给疲惫的心灵减压。人的身体就像一张弓,弓弦不能长期绷紧着。

其实,现代人之所以压力大,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把世事看得太重了,殊不知,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也是最脆弱的。对信士而言,一切应托靠给主,顺其定然。

理性,顾名思义就是头脑清醒,按符合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任何人都是经济人,都希望利益最大化,希望做的决策都符合理性。

但这只是一个假设,在现实中很难实现,难免会有感性色彩成分存在。何为感性?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率性而为,跟着感觉走,按照情绪来做事情。

理性与感性这两种风格在职场中、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的人比较理性,做任何事情都以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给人的感觉比较冷,像一块铁,缺少人情味。而有的人做事情很感性,一会儿一个想法,给人感觉不靠谱,做事情没有章法,缺少安全感,让人摸不透。

我们的无数先贤大哲教育我们,要进德修业,我们看过无数的励志故事,也都告诉我们要不断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可以说,这本身没有错。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与我们自己人性中那些弱点作斗争,本来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更需要智慧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被人称为老邪,就是他基本上从来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有些人说他生性洒脱,放浪不羁,也有人说他没正行,成天花里胡哨的,一点都不稳重。往好了说是率真,往不好了说,很多人会说这样的人不成熟,不稳重,没有城府,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却是通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如果让很多人选,估计很多人会选择做这种人,因为可以活的很轻松,但是,真正的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又不敢这么做,总想在别人眼里维护自己的高大光辉的形象。

这其实就是很多人内心痛苦的根源。进德修业本身没有错,但是,区别在于,你是在自我完善,还是在完善你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真正的道德修养,是自我的要求,不是给别人看的,当然,我们有些人是被道德、是非、善恶,这些标准给绑架了。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是非来看待这个世界,包括我们遇到的人和事,甚至是我们自己。是非到底是什么?是非接近于道德,当然,这里说的道德,不是“道与德”的本义,基本可以说是我们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和行为规范。

是非或者说道德标准的确立,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有规范,会减少摩擦,增进整个社会的效率。是非和道德标准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是非观念有时候更主观化,而道德标准可以说是一个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是非观念并不完全相同。

那我们个人的是非标准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去衡量这个世界,衡量别人的一把尺子。我们现代人,总是喜欢拿尺子去量别人。

但是,最可怕的是,我们用是非标准,是非观念代替了对问题本质的思考。如果你能突破这些是非观念,深入一层,去看一看,那些东西背后的人性因素是什么,我想,你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远比上来就用顶大帽子一些给它盖棺定论了要有价值的多。

放下是非的标准,不带个人的好恶,先看清楚那个真相,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事情的本质。

我们今天来分享一段《庄子》的内容:《庄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 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 血,三年而化为碧。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 曾参悲。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骇 ,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忧两陷而无所逃。螴 蜳不得成,心若县于天地之间,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众 人焚和,月固不胜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尽。

简单的翻译一下:世事难以预测,结局往往令人诧异。贤臣关龙逢直谏 夏桀王,被斩首。勋臣比干和箕子苦谏商纣王,一个被挖 心脏,一个被迫佯狂。佞臣恶来紧跟纣王,还是落得可悲 的下场。桀纣两个暴君,在位时威猛可怖,到头来身死国 亡。

国君谁不希望臣僚尽忠,可是忠臣伍子胥被赐死,漂 尸浙江水。忠臣苌弘被诬告,流放蜀国,愤而剖腹自杀, 蜀人珍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玉。家长谁不希望子嗣尽孝, 可是孝子己,殷高宗的太子,被晚娘百般虐待,活活气死 ,孝子曾参被父母毒打,仰天悲泣。忠孝的结局如此这般 ,能不惊叹!

旋转木轮,摩擦木条,木条燃烧。烧旺火炉,投入金属,金属熔化。阴阳二气运行错乱,天惊地恐,雷炸电闪 ,雨水挟着霹雳火,古槐被点燃。这类现象好比人际冲突 ,同志互相杀戮,木摩擦木,敌败于我,金熔于炉。敌我 联姻打他第三者,水火同盟焚大木。

有人想骑墙,不敢左 ,不敢右,却又耽忧左右两边与我为仇,一旦挨揍,往哪 边逃走。这样的人,蹭蹭蹬蹬,寸步难移,一事无成。他 那一颗心悬浮在天空,一会愉快的上升,一会悲戚的下沉 。人际关系紧张,为利害而拼搏。大家心头燃起一把火, 贪欲的火,焦灼的火,仇恨的火,愤怒的火,大火烧光了 社会的和睦。木怕火,金怕火,水有时也怕火,肉体当然更怕火。大火烧得众人堕落,大道遂隐没。

现在很多人说,要学会“放下”,但是,当执着于“放下”的时候,就成了一种灾难,也成了痛苦的根源。当我们强求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我执”的模式,而核心就是“我”,这会让我们进入一种身心冲突、矛盾激化的模式,进一步激化了“我”和外部世界的矛盾。

就像上边所说的,修身立德是自己的事,一旦修身立德是为了给别人看,就变成了一种欲望。

我一直说,修身,说的简单点,就是要学会和自己的欲望相处,要学会和自己相处。

有些人说要祛除所有的欲望,如果没有了任何一点点欲望,那人基本也就成了行尸走肉了。而且欲望本身是生命的一种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但是如果欲望太过了,则会成为一种毁灭的力量,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其实都一样。

所以,对于欲望,不是要彻底的祛除,而是要有所节制。欲望很难被克制,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自律也是一种压力,自己给自己的压力,但是压力通常情况下都会会导致人的动作、思想产生极大的变形,根本也不可能再真正静下心来客观、公正的思考。

其实,处理压力的问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断的压力训练,让我们能够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如果一旦突破那个阚值,你会崩溃的更彻底。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真正的把这些东西放下,不被名利所扰,不为得失所犹的时候,你才能从容的面对这些压力和欲望。

人生要理好感性与理性这两者的关系,不能走极端:完全理性,让人不敢靠近;完全感性,让人觉得不靠谱。既要做到让人觉得靠谱,又不失人情味,怎样才能拿捏好度呢?理性为第一位,感性为第二位,理性中不失感性。

如果把感性放在首位,感性高过理性,做事情就会少了标准,随意性很强,因为人是有情绪的,每时每刻的情绪都不一样。可能今天同样一件事情,看到张三顺眼,心情好,就用一种办法;看到李四,心情不好,就用另一种做法,结果可想而知。而把理性放在第一位,理性会控制感性,从而不会乱了方寸。

理性与感性的区别是什么?感性是生命的本能,生物的条件反射,是感性最初始化的形式,在生命形式的进化过程中,基于本能的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才有了生命形态的逐步完善。感性永远是理性的基础,离开了感性,也就谈不上理性。

所谓理性,就是基于感性,通过思考而升华的一种抽象的认知,它是对必然性的一种附合,分别为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前者是已经确认的结论,后者则是基于前者的预见。理性包括了思维本身的结论,也包括了以此为动机的行为判断。世上的人,因为感性和理性程度的差别混沌地分为两大类,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之所以混沌地区别就在于人类再高级也还是动物,不存在纯粹的感性和理性,当然也就找不出,纯粹感性或者理性的人。

感性主导的人,一般号称自己是为感觉活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主要依靠自己的感觉或者直觉,很少考虑条件的约束,因此表现得另类,但他们实际上,必须接受客观的限制所以谈不上纯粹的感性。

理性主导的人,遇事三思而后行,主动地接受了必然和社会的约束,并清醒地考虑了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很少出格,行为一般符合约定的规范。人类既然已经产生了社会,客观上个体就必须服从群体,所以理性的人,相对适应了环境,也是将来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个具体的人,怎样去归属自己,并不是简单的主观选择,归属是个客观的结果,它受制于一个人,业已形成的性格,所受教育的程度,思想观点的形成过程与结果,等等诸多方面,甚至经历中一些偶然性的东西都会对此产生重要的影响。但这样说,并不是人类便完全被动了,只要形成的条件发生变化,归属是可能改变的,其实归属的划分,来就是一种混沌的结果,事实上它也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候只要一个念头,一个人就可能改变自己,但这个念头,却不是轻易便自己跳出来的,它是一个人自我信服的理念,但偏偏人最难说服的就是自己。

从归属所造成的结果来分析,人类是需要理性的,因为感性的人,往往容易受伤,容易面对失败,甚至必然和社会的惩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改变,理性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发展预测得出的结论。但这样的趋势,是不是也预示有一天,人们可以完全摆脱了感性的世界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不说,它甚至也是理性的结果,感性和理性,实际上就是这么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感性是人的器官直接对外界事物的反应程度;理性是人把握事物的本质,机制,规律;

感性是指感觉上的认知;理性是逻辑上的抽象与总结;感性是基于感觉,以感生情,以情生感的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理性是基于事实,探索规律,揭示原理,包括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遵循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规律;

感性含感觉、直观、表象等诸层次,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多样性等特点;理性含概念、判断、推理等诸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统一性等特点;

感性用以情感世界,属于艺术领域;理性用以客观世界,属于科学领域;感性追求的是美; 理性追求的是真;感性如悟能,凭本能和直觉行事,是对外部事物的情绪化应对,使人显得晶莹剔透;理性如悟净,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冷静、不冲动,使人理智、成熟;

感性需要理性的约束;理性需要感性的滋养;靠感性感知精彩世界,靠理性建造坚实的基石;人要勇敢,也要谨慎;要理性,也要感性,做个有多面性的人。

理性和感性我个人感觉应该和太极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要依靠理性和感性才能达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五五开刚好,感性过多,虽然更能和人相处,左右逢源,但是会失去主见。理性过多,虽然遇事不慌不忙,有条有理,但是生活中可能不容易进人,难融入社会或者团队。做一个感性理性有度的人,在不丧失理智的前提下又和谐可人,这样才是刚刚好。

信士应该是诚实守信的,任何一名自称有信仰的人,如果他经营“注水肉”,使用“八两秤”,那他绝没有信仰,因为他已经违背了信仰大原则。所以,信士并不是戴一顶什么帽子,说几句什么话,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守信的人。真主说:“信仰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借诈术而侵蚀别人的财产。”

因为:一个人的运气,就是一个人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了能够发挥自己优势和能力的机会,而这种发挥机遇的背后,不仅需要过人的综合实力,也需要始终努力坚持着的准备。没有了努力的支撑,即使遇到的机会再多,实力欠缺的情况下,也只能归结为力不能及或时运不佳的自我安慰。

脾气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经过长期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和自身习惯特点而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一个人的脾气里,藏着自身的修养水平,反映着道德和素质的高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品性,左右着人际关系的质量。

努力着的人,时刻都在准备着为遇到的机会而发力,最终实现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只有当努力后的结果被出现的机会垂青和认可以后,才能够成为人们经常所说的运气好,而这种运气好的核心,是隐藏着背后的不断努力和付出。

透过脾气看修养。由于每个人性格脾性的不同,导致了对自身要求和目标的各异,进而会反射到内外修养的直接或间接的脾气表现上。脾气不但是别人通过分析和判断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观察和评价某个人素养和人品的一个窗口。

努力的人,都在极力改正和提高着自己脾气不好的一面,不断通过学习来加强和完善自身的性格和脾性缺憾。正是靠着能够改变脾气的毅力,努力的在前行的道路上远离着脾气缺陷带来的危害和风险,尽力的保护和保证着既定目标的实现。

无论是参加招考还是择业竞聘或择偶,光有着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还是不够的,一旦缺少和存在着人品和修养方面的欠缺,或多或少的都能够从自身的脾气里得到验证。脾气的缺陷可以暂时隐藏,但是修养的高低将会随处显露。

因此,在一个人努力向好的同时,再遇上了适当的机遇想要让自己的好运气如愿,不但要持续改观自己的脾气缺憾,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各种机遇来临时,去实现所谓的好运气。

一个真正理性的人,必定懂得用感性的手段来化解难题。不是解决,而是化解。因为理性思维有太多的局限,而人是有灵性的动物,需要被感化。过于执着自己的理智,以为理性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恰恰是不理性的。过于理性的人根本就没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纯粹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自己的是为是,以别人的是为非。

每个人的智商,都有其局限性。每个人的理性,也都有其边界。一个人千万不要以自己强大的逻辑水平和思考深度而自恃。即便你认为自己的逻辑再正确不过,无懈可击以至完美,再雄辩的说理也不如一个真诚的拥抱来得更加单纯、更加美好、更加受用。

没有谁能只凭借思考就解决这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不要试图去想通一切问题,那样只会让自己陷入可怕的理性思维的沼泽。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怎么办呢?不要去想它,感受它就通了。书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生命是活生生的。一定要去亲身感受,才能对人世间的诸种美好体验得无比真切。而不是枯心默坐,冥思玄想。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烂人烂事,怒气、闷气...少不了有气。与其发怒生气,不如从容面对,心宽了,心态就好了,脾气自然也就小了。有智慧的人,遇事只会从容不迫;愚钝的人,遇事只会火冒三丈。

俗话说:有容乃大。做人要有一颗豁达的心,要能容人生难容之事。人生,看开是清净,退让是智慧,不生气才是真正的从容。

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 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

凡此种种,每一个烦恼的根源都在自己这里。所以,每一次烦恼的出现,都是一个给我们寻找自己缺点的机会。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突然闯进来,因为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令他很不满。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微安静后对他说:"婆罗门啊,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你何必问此!""婆罗门啊,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那是当然的了!""婆罗门啊,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这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看着他,又说道:"婆罗门啊,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了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

如果我被谩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话:"对愤怒的人,以愤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

对愤怒的人,不以愤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婆罗门经过这番教诲,出家佛陀门下,成为阿罗汉。

我们人就是要懂得,一坐下来一闭眼睛,你就会感应到自己心灵的磁场,好的感应会打开,你的正能量就会发出。所以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不要讲话,坐下来安静。

生气时,最容易暴露出一个人的本性,也最能看出他的教养。一个人最高级的魅力,不是他有多富有,受过多高的教育,而是他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教养。

教养是根植在内心的东西,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形成的品性,是装不出来的。真正有教养的人,不管生不生气,都能保有基本的素养,控制好的自己的脾气和情绪。真正有教养的人,懂得善待他人,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谦卑和敬意。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相信每一个生下来的人都是善良之人,只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人生道路各有不同,所以有的人选择坚守本心一直善良,有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善良之人做人的原则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很多时候都在默默奉献付出而不求回报,做人做事只求无愧于心,心中保持宁静祥和。

真正善良之人很少感觉到自己被别人欺负,因为善良之人在很多事上都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中一些吃亏上当的小事在善良之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段小插曲,常常一笑而过从不放在心上。

善良之人不懂得拒绝别人,怕拒绝后会让别人感到不愉快,所以常常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虽然很难受但不会去向别人诉说。

善良之人内心都很平静和柔软,这样就给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可趁之机,善良之人就算上当受骗了也不会去反击,只会默默的把上当受骗造成的结果独自承受。

善良之人始终坚守一颗善良的本心,就算经历了无数的风吹雨打也无怨无悔,被坏人欺负利用的多了善良之人也会变得有锋芒,善良并不等于懦弱,善良过了头才是懦弱。

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带着善良之心生活,因为善良是一种正能量,正能量能温暖人心使人积极奋发向上,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付出自己的善良,善良之人要先学会去分辨那些不怀好意和不懂感恩的人。

善良之人在社会上打拼时不能太过善良,例如在工作中太过善良肯定会被人打压,工作中的劳动所得会被人抢夺,工作中的脏活累活都会派给你干。

善良之人在生活中也不能一味善良,很多心存坏心思人都以欺负别人为快乐之本,善良之人就是他们优先欺负的对象,因为善良之人不懂得反抗和反击。

人生在世,多行善举,多善待他人,正能量压倒负能量,人世间才会安宁,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普通人才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古语有云:善者,仁也。善是要顶天立地的,上求自强不息,下立厚德载物。善者,水也。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君子不争。

叔本华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像人跟一块石头大发脾气是同等的愚蠢。很多时候,为小事而失去理智,是不放过自己。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吐血而亡,王朗因"气"于三军阵前跌下马,被活活气死,金国名将完颜金兀,被牛皋骑于身上,大怒,闷哼一声,一命呜呼!

一切控制不住的暴怒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生气,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总有你看不惯的人,也总有看不惯你的人。如果你因为他们而生气,那就太不值当了。

正如康德说的:"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面对别人的刁难和诋毁,你生气只会逐了他们的心愿。与其生气,不如争气。

宋朝,皇帝宋徽宗喜欢书画。一天,有次,他外出在大街有人专卖驴画,便问随从:天下何人画驴最好?

随从一时答不上来,便四处打听。被问的大多数人,都说有个姓朱的画家是专门画驴的。那画家是朱子明,其实他擅长的是山水画。

当时他非常有名气,很多同行都忌妒他,便四处给他造谣,贬低他,说他是个驴画家。

哪知皇上将他人对朱子明的贬辱当真。所以,他接旨意进宫为皇上画驴时,哭笑不得。常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很生气,去埋怨那些同行陷害自己,然后告诉皇帝自己不会。

而朱子明并没有,他没有因此生气,而是在进宫前,潜心去学习画驴。他先后为皇上画了数百幅,深得赏识。

朱子明从此成为天下第一会画驴的人。晚年朱子明感慨而言:"如果当时自己气不过,不仅会惹怒皇帝,还会失去了那次表现的机会。所以感谢忌妒者,你们的骂声和贬责成全了我。"

越成功的人,待人处事越是温润谦和,谈笑间彬彬有礼,让人不由得信服;与之相对的是那些稍有权势就虚张声势,傲慢无礼的人,即使无时无刻不在强调自己的威仪,也鲜有被人尊重,这就是所谓的气场。

气场是一个人的磁场,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从每个人的眼神与气势中透露出来。

气场包含了一种自信,同样还有一份笃定与心安,气场强大的人,往往自信心还有决断力会更强,在生活中也会较为容易拥有好运的性格。能够影响他人于无形。

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场,有些人天生气场强,在其周围的人总能受到它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有甲、乙两个死囚犯,行刑者当着乙的面,将甲的动脉割开,半小时以后,甲鲜血滴尽而亡。

轮到乙时,行刑者蒙住了乙的眼睛,然后取来木片在他的手腕了轻轻划了一下,并取来温水顺着他的手腕滴答流逝......半个小时以后,乙竟然也因"失血"而死。真的是木片导致了乙的死亡吗?

世界如何,皆在你心里。因为心中有怨,于是生出诸多烦恼;因为心中有爱,于是才有温暖与爱。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中所念,就是自己的命运的主宰者。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坦然面对,有些人却耿耿于怀呢?

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够做到心平气和。所谓心平,就是心灵能量平稳地输出和输入,没有心理逆转、没有跳闸、没有短路,也没有接触不良。

所谓气和,就是心灵能量稳定之后,所释放出来的明亮而祥和的气场,这种气场具有强烈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所以,最强大的气场来自最从容、最淡定的心灵。现在很多孩子出现的问题,实际上都与孩子家里的氛围相关。父母老有焦虑,压力大,等等情绪。

例如父母把在工作单位积攒的焦虑情绪带回家,比如压力大时表现出的暴躁行为......

虽然很难说清具体是怎么传递给孩子的,但只要你把负面情绪带回家,即使在孩子面前强撑起笑脸,但还是会把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尤其父母不和,引发的孩子身心问题太多了,后果往往是父母、孩子都遭殃。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大家一定要用特别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

大千社会,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碰不到烂人烂事。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或是不如意的事情,你可以生气,但更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自己先保持沉默,想一想因为生气而可能产生的后果。等怒气渐消,再好好说话,理智地处理问题。如此,才能清扫掉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因为掉了一颗钉子,就会掉了一个马掌;丢了一只马掌,就会毁了一匹战马;毁了一匹战马,就会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就会失了一座城池;失了一座城池;最终就会消灭一个国家。"

情绪的传递和影响,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生气时说的狠话,小则会让别人心里不舒服,让一段关系产生了隔阂;重则,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小事解决好。又如何能控制好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好一些呢?

《黄帝内经》有言:"百病生于气。"生气,是抹杀健康的头号杀手。生气,不能改变什么,而且伤人伤己。

在今年骨干教师的培训会上,一位来自一线专家给我们讲座时讲到:在教学中,我们每天时时告诫自己,我要控制我自己。早晨来到班级门前,看到学生叽叽喳喳,忍住自己别发火,从教学楼班级所在楼层从东往西走了几个来回,学生最终会静下来;上课中,看到有学生神情恍惚,萎靡不振,这时告诫自己,别生气,控制自己情绪,想尽办法调控学生。

蔡康永说过:"你说话的方式,决定了你对自己的定位,以及你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生气,可以是一枚炸弹,也可以化作动力,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为别人所犯下的错误生气,你无疑是在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想一想,这是多么划不来啊!为突来的情绪生气,你发了一场熊熊的无名火,想一想,这对别人来说,又是多么的不公平!

人生本是如此,从不完美。顺时不傲,逆时不气,用好心态去生活,为自己,也为家人。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看开、想开,糊涂点、开心快乐地生活。面对世间繁杂,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情绪。莫为琐事而生气,生气害人又伤己。

做人正应如弥勒一般:"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屠格涅夫说:"只要不因愤怒而夸大局势,就没有什么事情值得生气了。"

人活一生,过的是心情;生活一场,活的是心态。不生气,保持愉快的心情,心大了,大事就小了。

有个不生气的口诀:"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心宽忍让好关系,常怀乐意莫生气。"

遇到小事,不要计较,能过去的就让他过去;遇到大事,不要纠缠,把解决事情就好。

生活处处有气,事事有气。聪明的人,有气懂得争取;愚蠢的人,有气只会发怒;人生很短,不为小事生气,不为小人烦心,发怒不如发奋,生气不如争气。

人觉悟的过程,如同明镜蒙尘需要日日擦拭一样,是不断同非我妄念做斗争的过程。

明心见性的过程是长期的,是觉醒和无明这两种力量斗争的过程,这种矛盾将伴随人的一生,大多数人觉醒的力量很微弱,生物本能的欲望、与道德法律边界、自律意识相互矛盾着。

自律的人不断觉悟并长期坚持,遵循“道法自然”,时时刻刻都处在通透圆融和寂静中,知道而行道!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人品,人品的优劣好坏,真的可以直接影响自己的一生。好人品的人,做人常常是低调谦逊,他们懂得做人的原则,也能守得住自己的底线,平平和和地安安稳稳。

而人品低劣的人,常常是为人态度蛮横,做人飞扬跋扈,即使没理也要搅出几分孬理来,不知好歹,不分对错,凡事只任着自己的性子来,天是老大,这样的人就觉得自己是老二,如果上面没有天,这样的人就敢把自己当天。

还有在婚姻感情的事上,出轨背叛的人,常常是比被受伤害的人还横,他们的理由都会说得振振有词,他们自己犯了错,没了良心,丢了原则,却常常说是自己的爱人如何如何不好,自己能出轨,也都是爱人逼的了。

还有的插足别人婚姻的第三者,他们不说是自己没道德,而是说别人的爱人管不住自己的男人女人,自己没本事管住自己的人,还能怪谁抢,谁偷?他们要有本事管住自己的人,别人想插足也没机会的。

这些人,他们一般为人做事都比较狂傲,自以为是,任性固执,不懂得尊重人心感情,也不懂得尊重婚姻,在自己的错事被人指责时,还能豪横的强词夺理,飞扬跋扈的目中无人。

其实,越是为人飞扬跋扈的人,在痛苦的后果面前越是怂相,开始时他们高高在上,总是一副大爷相,而在痛苦的后果来到时,他们都会跪地求饶,痛哭流涕,卑微如孙子。

《梅花儿香》中的第三者刘爱琪和出轨的人吴毅,他们在袁梅花面前,一开始是真的很是豪横,在他们的眼里,倍受他们的伤害的袁梅花连乞丐都不如,在袁梅花面前,刘爱琪更是不可一世,不仅对袁梅花飞扬跋扈的态度,在吴毅母亲的面前,她也是目中无人的任性,她抢了别人的丈夫,还笑话别人窝囊。

到最后呢?她生的孩子不是抢来的丈夫吴毅的,而是前男友的,事情的真相败露后,她真的怂的就像一只哈巴狗,跪在袁梅花面前求饶,摇尾乞怜,要多怂就有多怂,真的堪比孙子了,连吴毅也是一样,被欺骗后一无所有的他,在前妻袁梅花面前下跪乞求,痛哭流涕,与先前的飞扬跋扈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真的让人很恶心,看不起!

做人狂傲的,必有被卑贱时,而做人谦逊的,必被人尊重。飞扬跋扈的对待别人的人,不会因他们自己的狂傲被人重看,反而因他们的狂傲而被人不齿。

所以,为人做事,我们都需要懂得自己的卑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这茫茫宇宙,广袤天地间,都是极其微不足道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狂傲的,做错了事情,更需要有羞愧心,懂得悔过去改,而不是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得越错越有理,直到报应来到,才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是。

不做飞扬跋扈的高傲的人,不做明知是错还要错做的事儿,谦逊低调地活好自己的人生,在困难与责任面前,有担当,不做怂人,不出怂相,就不会被人看不起,反而会倍受别人的尊重。

良知,世俗中也可以被称为良心,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做人,要讲良心,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要懂得区分善恶,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至理。

王阳明曾说:“良知,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且是永远存在的,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

所以,一个人的良知,是天性,与《三字经》中所说:”人之初,性本善“同理,良知是一个人的本心,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它也是一个人生命的本源,是存在于一个人心灵当中的天地万物的纲。

良知,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根本,讲良知,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遵循自己内心良知,不心生丝毫的私欲杂念,自然就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生活自然就会变的美好,生命也会因此而焕发光彩。

生活中,一个人做事不讲良知,不遵循自己的本心,就会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打扰与引诱,而为了满足与追逐自己的欲望,不惜牺牲自己的情感与尊严,甚者还会以身试法甚至是失去性命,进而悔恨终生。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以修心为上,修心就是致良知,明是非,懂善恶,回归人之本心。

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哪怕是再大的图书馆,如果它藏书丰富但却杂乱无章,其实际用处就反不如那些规模虽小却条理井然的图书馆。

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把他的所知结合各方面来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使其为己所用。

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细思考,因此他必须要学习新东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能成为他的真知。

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和学习,却不能随意地思考。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

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

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

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

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

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一个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阅读别人的思想,如同吃别人的残羹剩饭,或穿陌生人丢弃的旧衣。

通过阅读获得的思想与自己心中萌发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遗迹与春天里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样。

阅读只是独自思考的代替物。阅读时,一个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管束。此外,很多书籍都无甚益处,除了向我们表明错误的路径如此之多,如果一个人听从这类书的引导,就会误入岐途。

但是,受天赋指引的人,亦即独立、自发、正确思考的人,却拥有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因此,一个人应当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涸的时候才去读书——即使是最优秀的头脑也会经常发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

因手拿书本阅读而赶跑自己的原创思想,不啻是冒犯神灵的罪过。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

独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知道与权威暗合,此时的权威也同时增强了他们二者的力量。

阅读是在用别人的、而非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自己的独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系统,即使它不是严密、完备的。没有什么比孜孜不倦地不断阅读,让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脑中更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将一生的时光都花在了阅读中并从书籍中获取智慧的人,就像是从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个国家的详细状况的人。

这些人可以提供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地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透彻的了解。

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深思的人,则像是亲自到过某个国家的人。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谈的事情,他们对此地的状况完全了解,说起来如数家珍。

但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等待他们的到来。

我们必须要等待恰当的时机,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在独自思索。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余时间用来阅读是可取的做法。

正如我说过的,阅读是对独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别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精神材料——虽然常以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思维完全不同的方式。

出此原因,一个人也不应该读书太多。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不会习惯于思考的替代物,因此而忘却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才不会习惯于踏上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遵循别人的思路而忘记自己的思维。

当然,更不应该仅仅为了读书而完全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单纯的经验和阅读一样,并不能取代思考。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犹如进食之于消化吸收的关系。

当经验吹嘘说只有通过它的发现,才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时,就像是嘴巴扬言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劳。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与其他庸人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主题鲜明、内容明确的特点,及由此而来的清晰、流畅。

因为这些人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不管是以散文、诗歌或者音乐的形式。而普通之人却没有这种果断、清晰,因此二者之间就很容易区分开来。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征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直接、明确的。他们说的任何东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其表达见解的方式中也完全显示出这一点。

因此,这些人像精神王国的王侯一般,拥有无可辩驳的权威。而其他人只是处在从属的地位,这从他们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达风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的普通大众,随波逐流于各种各样的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与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在现实世界中,哪怕它被认为是多么的美丽、愉悦和迷人、惬意,我们还是不得不受制于万有引力定律来活动,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

但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是了肉体束缚的精灵,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没有了贫困之苦。

这就是为何一个完美充沛的精神头脑,在某一神妙时刻从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乐、幸福,在现实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

浮现在脑中的思想,犹如站在眼前的恋人。我们幻想着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思想,自己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是,眼不见,心不想!

心眼好的人,不会利用别人的善良得寸进尺。以达到卑鄙的目的。你看那些表现激进的人,哪一个不是有利可图才放弃自己的信仰尊严?满口胡言不着边际,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这种人真生气,那你就输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冷漠,远离,断交。既然你对我不安好心,那我就让你有多远滚多远。不想在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恶心!

与人为善没错,但首先要看对方的人品,以及到底是不是人。有时候真的很难说,不遇到难处你是看不出来的。这种人擅长演戏,又坑你没商量。

生活中、工作职场里的你,是不是觉得有时候,很多事情不顺利。虽然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

即便是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改变。虽然人的性格各异,人生经历和习惯也很不相同。

但是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好像总有人与你格格不入,总有人与你面和心不和,也总有烂人烂事纠缠着你,经常让你烦躁不安。

有时候,你觉得好像很多人都在和你作对,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对,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甚至情绪低落到极致。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我们经常会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对错。

也许只是别人随口一说,也许是他另有别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许是他刚被上司、家人骂了一顿,正没有出撒气,正好遇到老实和气的你,直接拿来撒气。

于是他借一些莫须有的名头,来说你如何如何。这个时候,你不要认为一定是自己哪里错了。也许是他在故意找茬。

这种事情,具体要看不同的情况,可以据理力争,就事说事,原则上的问题不要退让。就算他是上司、老板,也不能让他认为你是好欺负的。

实际生活工作中,有时候可能我们的选择很少,可是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活在别人嘴里,选择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做事方式,自在地活出自己。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个适合一定是自己制定的标准。要是跟着别人的思维跑,也许你一辈子都处在自卑之中,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人要自在地活出自己,不要因为外物或者外人的好坏喜恶,来左右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每个人要毕生追求的。

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时写下,也会有被遗忘的危险,再也无法挽回;最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不与之结婚,也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当人们都在奢谈人生观的时候,我也常常在思索,人生观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了一辈子,却总也想不明白。因为,我接受过太多的人,衣冠正经地在训导并大谈人生观,而后,却在权力、金钱、物质、名利的诱惑下,纷纷败下阵来,成了不耻于人类的狗屎。而对他们曾经津津乐道的说教,我信,还是不信?

今天,当我已经是耄耋之年时,我心中的人生观,那便是做人的道理。至于人生观到底是什么呢?也许谁也说不清,也道不明。有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有人说:鸭吃稻,鸡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

又譬如:穷人说:前世欠债太多,八字生得不好;富人说:祖上积德,必有余庆;道学先生则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寺庙和尚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生意人更是现实: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私者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有诗人却在无限感叹,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然也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玩世不恭者,他们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至于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哲学家们的人生观,更是玄幻空灵、繁花似锦。所以,这人生观,究竟谁对谁错,又有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呢?

我们都从历史中走来,又将从历史中消失。环顾世态,人们在信念与现实之间,永远不可能是无缝对接。因为每个人的出身和门第不一样;贫者与富者的活法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与文化熏陶不一样,人们的理想与追求也都不一样,所以,导致人生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会不一样。

至于命运,那更是无常:祸福相依、瞬息万变。但这做人的道理,我以为应该是一样的,因为,人,生而平等。所以,所有人的尊严与人格也都应该是平等的,而且都应当得到同样的尊重。

但无论是何种活法,这做人的道理,应该是人人都必须守住的人性与道德底线:诚实信用、善良包容、仁爱和谐。为人一世,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我的人生观。共勉!

作者:青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