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张爱玲 《半生缘》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1)

从《十八春》到《半生缘》,历时十八年,是张爱玲创作跨时最长的一部小说。与《十八春》顺应政治和新社会的光明团圆的结局不同,《半生缘》悲伤苍凉的结局则更贴近张爱玲一贯尖锐冷峻的写作风格,更接近她的创作本心。

《半生缘》以曼桢和世钧14年的悲欢离合为主线,讲述了三四十年代在动荡不安却又灯红酒绿的旧上海,几对情深缘浅的年轻人的爱恨情仇。

《半生缘》中最让人唏嘘的是曼璐和曼桢的人生悲剧,但很显然,她们的悲剧并不是偶然和个例,那么从曼璐逐渐失去自我向男权主义屈服及同化和曼桢对男性社会及封建思想默默反抗的过程来剖析这部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命运的悲剧。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2)

一,张爱玲本人特殊的经历和新旧社会价值观相互交错的时代背景。一种对想挣脱现实却屈于现实的矛盾心理使《半生缘》得以凸显更为艺术性的构思。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父亲是前清遗少,母亲是新式女性。父亲对她冷酷无爱,母亲又抛夫别女,远走欧洲。她童年时期的缺爱经历,青年时期独自奔波的彷徨无助,到后来恋爱受到的情伤以及独居时的寂寞孤独,从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一个无亲情的牢笼里挣脱出来,到看尽世态炎凉,人心复杂。

在这个过程中,她对人生、生活、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感和危机感。可以说,她的一生从来没有归属感与安全感。这种经历使她练就了洞察人心的敏锐和对人生独到的领悟。她作品里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悲剧性的,无一不是残缺的,从无完美结局,都带着自己生活的影子。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把它放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上海这个大背景时代,小说中出现的场景,如肮脏的小饭馆、嘈杂的弄堂、阴冷的月夜、封闭的公馆、冷寂的雨夜等描写无一不充满了阴暗没落之感,与另一面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形成鲜明的讽刺对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旧上海受到了各种文化的浸染,其中,封建主义文化和殖民主义文化对上海影响最大。所以,《半生缘》是封建黑暗的旧中国思想和纷杂的西方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小说中虽然弱化了政治色彩,让时代环境成为小人物命运的背景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旧逃不开其对人物命运的掌控与影响。

张爱玲对《半生缘》中的女性同样没有怜悯之心,从曼璐到曼桢无一不是给了美好的希望,再亲眼看着它幻灭。看似是爱情悲剧,实际上是那个时代下女性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3)

二、曼璐和曼桢的悲剧离不开其母亲的无能和推动,是姐妹两人屈服于命运的开端和直接原因。

1.向生活屈服

父亲去世,母亲面对一家七口的生存无能为力。因为养不了家,身为长女的曼璐只得独自挑起养家重担,去做了舞女。靠出卖青春和身体挣钱供一家生活开销。为此,她牺牲了爱情,退了恋人豫瑾的婚约,从此在风月场所一步步沦陷堕落。作为一个母亲,没有能力养家便罢了,对女儿自毁人生的选择不仅不阻止,还心安理得的花着女儿承受屈辱换来的钱。曼璐母亲的默许和支持是她一步步屈服的开始。

2.向婚姻屈服

当曼璐不再年轻,欢场之路也愈艰难,母亲又暗示她,该结婚了,要找个有钱的靠山过日子。此时的曼璐,若下定决心远离过去,懂得抗争,未必不会是另一方光景。然而,纸醉金迷的生活已经让她渐渐迷失自我,她屈服于母亲,找了一个大款祝鸿才作为后半生的依靠。

曼璐因为责任,放弃爱情,放弃自己,以一己之力扛起整个家,但是,命运始终不曾善待她。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4)

她和祝鸿才的婚姻是各取所需,一方面她对男性社会糟蹋女性身心感到不满,对舞女身份厌恶。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处境无力逃离。由于丧失生育能力,害怕祝太太身份不保,害怕被扫地出门,在封建男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下,她又一次屈服于母亲提议的“借腹生子”的荒谬主意下。这个时候,曼璐已经完全被男性社会思想同化,不仅依附于男性,甚至从当初的服从者变成同谋者与施害者。

曼璐的变化经过了几个过程:

委屈——为家忍辱负重地付出,却被家人视为耻辱,一边花着她的钱,一从心里边看不起。

嫉妒——自己在污泥里挣扎,妹妹却工作爱情顺遂,姐妹的处境差距太大。

愤怒——自己放在心底的恋人移情别恋,被母亲撮合娶妹妹。

扭曲——与丈夫合谋软禁妹妹,借腹生子

曼璐的抗争并不是用在自我改变上,而是与丈夫合谋,陷害妹妹,让妹妹成为与自己一样被命运摧残的人,以妹妹的终身幸福为代价来维系自己的婚姻。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5)

三、曼桢命运悲剧的原因和对命运的屈服与反抗

1.曼桢与世钧各自的性格中隐藏着委屈求全,缺乏沟通的一面,这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

曼桢是新时代下的知识女性,有理想有追求,崇尚自由和平等的爱情。但是她和世钧的家世不对等,又因为她的独立好强,为了不拖累世钧,将婚期一再推迟。在矛盾和误会下,最终使她被姐姐姐夫设计,遗憾终身。而世钧从小生活在封建大家庭里面,性格软弱,缺乏自信且又多疑,所以他失去了最后可以救曼桢的机会,也失去了他和曼桢之间的爱情。

2.顾母的贪婪与冷漠自私是毁掉曼桢幸福的帮凶。

顾母在得知曼桢被曼璐算计,被祝鸿才糟蹋时,不仅没有制止,面对曼桢的求救选择了退缩和视而不见。在她心中,金钱第一。当她揣着曼璐给的一笔钱回到家时碰到了曼桢的男朋友世钧,本来想把曼桢遭到监禁的实情告诉他,恰巧手指碰到了口袋里的那叠钞票,便打消了让女儿得救的念头。身为母亲,却成为了毁掉女儿幸福的帮凶。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6)

3. 曼璐和祝鸿才的合谋侵害是导致曼桢悲剧的直接原因。

祝鸿才对曼桢垂涎已久,恰巧曼璐因无法生育而恐慌,害怕遭到祝鸿才的抛弃。母亲提议的“借腹生子”让她觉得看到了希望。她将罪恶的念头打到妹妹身上。小说写道:

曼璐在床上翻来覆去,思前想后,她追溯到鸿才对她的态度恶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那一天,她妹妹到这里来探病......

她母亲那一套“妈妈经”,她忽然觉得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有个孩子就好了。借别人的肚子生个孩子。这人还最好是她妹妹,一来是鸿才自己看中的,二来到底是自己妹妹,容易控制些。

如果说之前还是“念头”的话,那么曼璐得知旧日恋人豫瑾移情喜欢上了自己的妹妹,并否定了与曼璐的过往之后,曼璐将对曼桢的恨付诸了行动,曼桢的悲剧就此展开。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7)

曼璐只觉得她妹妹一直看不起她。刚才这一巴掌打下去,两个人同时都想起从前那一笔账,曼璐自己想想,觉得真冤,她又是气忿又是伤心,尤某觉得可恨的就是曼桢这样一副烈女面孔。她便冷笑了一声道:"哼,倒想不到,我们家里出了这么个烈女,啊?我那时候要是个烈女,我们一家子全饿死了!我做舞女做妓女,不也受人家欺负,我上哪儿去撒娇去?我也是跟你一样的人,一样姊妹两个,凭什么我就这样贱,你就尊贵到这样的地步?"

4. 曼桢的屈服于与反抗,既是无法改变男权主义封建社会的懦弱,又是对于男权主义社会的勇敢抵抗。

曼祯被祝鸿才侵犯,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在金芳夫妇二人的帮助下,选择了出逃。虽然具有反抗意识,但为了儿子她最后选择了懦弱屈服,又回到了祝鸿才身边。曼祯虽然是一个知识新女性,但是她内心当中仍然有封建主义时代的思想,仍旧被家庭观念所束缚。小说中写道: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8)

所幸,曼桢终于醒悟,下定决心跟祝鸿才离婚,脱离苦海,追求自由。

《半生缘》揭示了处在于封建主义价值观下的女性走向人生悲剧的必然性。虽然小说最后以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这样悲凉无奈作为这一生悲欢离合的终结,但仍然表达了新时代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渴望挣脱层层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以及对于封建男权社会男女不平等,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现象的批判。鼓励女性不要失去自我,勇于同旧的思想进行抗争。

半生缘曼璐希望死后曼桢代替自己(从曼璐和曼桢人生悲剧看男性社会下女性的屈服与抗争)(9)

正如张爱玲说:“ 这时代 ,旧的东西在崩塌 ,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 ,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一点儿不对 ,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 ,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 , 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 ”

既然不能做时代的主导者,那么就跟随时代,奔跑向前吧!

作者简介:迷津的小光阴。原创不易,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