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对郑庄公的态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1)

郑武公是周厉王的孙子,烽火戏诸侯那个周幽王的堂兄弟

周厉王的孙子郑武公娶申国的武姜为皇后,生下了庄公寤生和共叔段。

生庄公时候,他是脚先出来的,有点妇科常识的人都知道,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先看到头的,脚先出来那就是难产,放在现在社会这也没什么,一个剖腹产就解决了,可那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生个孩子那都是一个脚踏进棺材里,这种情况下母子平安的,往往是特别珍惜这个孩子,但是还有一种母亲,却是特别讨厌这个孩子,以为这孩子是生来克她的,而郑庄公恰恰就是碰到了这种母亲。他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另外一个孩子-叔段。

叔段小的时候武姜就对他温柔体贴,努力满足孩子的欲望,甚至多次求武公把王位传给叔段。还好,武公是个头脑清醒的人,在大事上,没有动摇。

史记中对郑庄公的态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2)

母亲武姜是叔段最大的靠山

等到庄公继位,武姜想要把当时整个的一个重要关口“制地”封给叔段,庄公果断地说:“制地这个地方不吉利,虢叔就是死在这个地方的,换个其他地方都可以。”于是就为叔段要了繁华的京邑这个地方,叔段因此被称为“京城大叔”。

史记中对郑庄公的态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3)

一代枭雄郑庄公

大臣祭仲劝庄公:“给叔段的封地太大,先王规定每个城市都有一定的等级,一定的大小规定的,这样会引起不必要的祸害,万一那天不受控制,您怎么办呢?不如趁早给叔段安排一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像杂草一样蔓延开来就不好了,杂草蔓延了都很难除掉,又何况您受宠的兄弟呢?”

庄公是个伟大的领导人,凡事都是胸有成竹,他当时回了一句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

祭仲这人在这里虽然没有影响到庄公,但在后来的郑国历史上,他越来越受庄公信任,盛至权侵朝野,庄公去世后三任国君的封立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郑国第一权臣”。

史记中对郑庄公的态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4)

郑庄公心里是不是在想:叔段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叔段就像个跳梁小丑一样在庄公的眼皮底下扣取了郑国的西部、北部城市。

看到这种情况,又有大臣坐不住了,这次大臣公子吕跳了出来了,“大王,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果您的皇位要让给叔段,我们 就去侍奉他,如果您不打算给,就请下旨除掉他,这样不上不下的只会让民心浮动,让国家陷入危难。”

庄公还是很淡定的说:“不用除他,他在自取灭亡。”

史记中对郑庄公的态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5)

公子吕可是郑武公的弟弟,郑庄公的叔叔

史书上没有说庄公背地里有没有准备什么,但是至少在他眼里他只是在养一个能让他明正严顺除掉叔段的时间。

不知死活的叔段,还在得意自己的收获,又把旁边的几个城镇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只能说叔段他老人家,自信心爆棚呀。

看到叔段的形势,公子吕都急的跳脚了:“陛下呀,叔段的地盘再这样扩大,万元让他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该怎么办呀?”

庄公还是很淡定地向说:“像叔段这样,不亲近兄长的人,百姓又怎么会认同他呢?现在看着厉害,也不过是外强中干,随时会瓦解的。”

终于,叔段克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开始修城墙,练习兵甲,准备战车,打算攻打郑国的首都。他的母亲武姜作为内应,给他开城门。

史记中对郑庄公的态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6)

在战争面前武姜只是个弱质女流

在郑庄公22年(公元前722年)早有准备,一得到消息,就命公子吕为大将率领二百辆车甲,伐叔段所在的京邑,一路把他打到鄢地最终惨败,叔段终于抵挡不住,逃到共地,所以被称为共叔段。

史记中对郑庄公的态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7)

“不到黄泉不相见”武姜听到这个誓言一定很后悔

武姜作为一个母亲,这样的做法伤透了郑庄公的心,把她驱逐到了颍城,并立下了毒誓:“不到黄泉不相见。”

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大臣颍叔考看出了庄公的悔意。庄公赐给他饭食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很奇怪,问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有个老母亲,我吃得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来没有尝过陛下赐予的肉羹,我想带回去给她尝尝。”颍叔考回到。

庄公听后,感慨地说道:“你还有母亲可以孝顺,唯独我没有呀。”

“请问您是什么意思?”颍叔考诚惶诚恐地问道。

庄公就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了他后悔的心情。

颍叔考答道:“您担心什么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会说您违背誓言呢?”

史记中对郑庄公的态度(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典故)(8)

母子化干戈为玉帛

庄公听从他的建议,走进地道去见了武姜,从此他们恢复了母子合乐的关系。

生命需要原谅的种子,才能繁殖出有人情味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