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玩笑话说,早已经不复存在的苏联,生娃不太行,但却相当能“生”国家,最终给后辈们留下了一堆很难捋顺的麻烦。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

近的像如今越打越血腥的俄乌战争——同宗同源的东斯拉夫兄弟,成为杀红了眼的仇敌。

大毛这边,除了核武器,基本啥东西都招呼了一遍;

二毛那边,乌克兰也曾属于当年苏军钢铁洪流的一部分,“战斗民族”的一支,他们打仗的风格本身就很顽强,极富耐力。更何况,乌政府背后,还有北约这个终极大boss。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

再往前追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两国从苏联垮掉之前就开始私自“大打出手”,之后一直冲突不断,2020年9月又爆发了一场非常惨烈的大规模恶战。

除了上面这两个世仇,外高加索地区,基本就没消停过。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3)

比如,格鲁吉亚这个芝麻大的地方,还“生出来”了两个“国家”——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当然,国际上都不承认),它们都属于亲俄地区。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4)

而前苏联地区类似的国中之“国”,最早出现的那个,则为从摩尔多瓦领土中抠出来的一个叫做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它就是传说中的“迷你苏联”——德左。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5)

因为欧洲的河流的走向多数都不太规律,所以,他们基本不用东西南北这样的指代,而是喜欢拿左岸和右岸进行区分。

通常,你面朝河流流去的方向,你右手边为右岸,左手边则是左岸。

如果河流大体上是东西走向,朝东流去,北边就是左岸,南边是右岸;西流去的话,正好相反,左岸为南,右岸为北。

如果南北方向的河流,向南流去,则左岸为东,右岸为西;向北流去,反过来,左岸为西,右岸为东。

显然,这个搞独立的区域正好位于德涅斯特河的左岸,因此大家都习惯直接叫它“德左”。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6)

早在苏联解体之前,摩尔多瓦就开始闹独立了(当时还叫摩尔达维亚)。1989年底,直接出台规定,将摩尔多瓦语(罗马尼亚语分支)用作国语,公共场合限制使用俄语。

结果,主要说俄语的德涅斯特河左岸的居民,就不愿意了。

在数次抗议被无视后,1990年9月,此地宣布脱离摩尔达维亚独立,自行成立了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再后来,几乎在苏联解体的同时,摩尔多瓦内战爆发,战争持续了近半年。

双方停火之后,虽然德左一直未得到国际社会承认,但却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独立,自此不再受摩尔多瓦的控制。

而且,30多年来,俄罗斯在这里还一直有驻军,规模维持在1500人左右。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7)

而德左之所以如此决绝的独立,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民族和语言问题。

摩尔多瓦的主体民族是摩尔多瓦族,属于古老神秘的“达契亚人”,一个古罗马人和斯拉夫人混血形成的民族,在语言和习俗方面,相较于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些东斯拉夫人,反倒跟西边的罗马尼亚有很多相通之处。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8)

支持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两国合并的游行队伍

摩尔多瓦族的祖先“达契亚人”属于欧洲第一批被罗马“归化”了的异族。

所以,2000年来,他们一直以罗马的后裔自居,自视甚高。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9)

15世纪末期这块土地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1812年,沙俄通过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成了他们的新老大。并开始不断向这一地区移入俄罗斯和乌克兰族人。

这些东斯拉夫移民大多定居在了靠近乌克兰西南部的德涅斯特河左岸。

从那以后起,直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除了20世纪初的短暂独立并主动跟罗马尼亚合并外(1918-1940),其余的时候,摩尔多瓦均属于沙俄和苏联版图的一部分。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0)

这个比萨拉比亚就是摩尔多瓦的前身

在苏联时代,摩尔多瓦一直是个被莫斯科政府倒贴钱扶持的穷兄弟,主要工业企业基本都集中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族占比高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

据199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小小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贡献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40%的GDP总值和90%的发电量。

这块地方面积为4163平方公里(约四分之一的北京市大小),人口50.5万左右(还不如咱们中国的一些县城人多)。居民主要由三大民族构成,即摩尔多瓦族(占总人口的32.1%),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30.4%),乌克兰族(占总人口的28.8%),此外,还有少量的罗马尼亚族、鞑靼族,但基本都已经俄化,以俄语为母语。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1)

摩尔多瓦族姑娘

除了德左,摩尔多瓦其他的地方,虽然也被苏联进行过工业化,但依旧发展不起来,基本全靠种地吃饭,金属和煤炭极度稀缺,只出产一些石材和土料。所以,这里的工业、矿业产值,几乎忽略不计。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2)

摩尔多瓦族的传统服饰——好在这个民族能歌善舞,盛产美女

也正因如此,苏联解体后,失去了德左的摩尔多瓦,一直是欧洲铁打不动的倒数第一经济体,直到最近这些年,才有所改善,成了倒数第二——乌克兰代替它垫底了。

正可谓“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摩尔多瓦本身就很弱很穷,再加上从1989年代末,摩尔多瓦族对俄罗斯和乌克兰族这两个俄语人口的打压。因此,在东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德左,大部分居民对摩尔多瓦都没什么国家认同感,甚至带着厌恶的情绪。

他们反倒更认同苏联的意识形态,跟当今的俄罗斯联邦很亲近,还多次申请加入过俄联邦,但被莫斯科方面婉拒了。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3)

德左的“首都”蒂拉斯波尔市中心,一辆苏联坦克停在基座上,用俄语写着:“为了祖国”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4)

德左“阅兵”必挂俄罗斯国旗

在德左,为了保持“独立”,此地的俄罗斯、乌克兰两个东斯拉夫民族一直在抱团取暖,好的那简直堪称“血浓于水”。

于是人们看到了这么神奇的一幕——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大毛”和“二毛”打得你死我活极为惨烈的时候,它们边上的德左,俄、乌两族却肩并肩地站在了“苏味”浓郁的镰刀锤头红旗下(下图是德左的“国旗”,),亲切地互称“达瓦里希”。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5)

戴花环的是乌克兰族,穿红色连衣裙的是俄罗斯族,穿红色半裙戴着红花头饰的为摩尔多瓦族

那么,说到这儿,再联系下面的地图,有人可能就会问了,这德左跟自己心心念念的俄罗斯,中间可隔着一个乌克兰呢,当初直接就近投奔乌克兰,不是更容易些吗?

毕竟,在颜色革命之前,乌克兰大部分地区,都是说俄语的。在那段岁月中,靠着吃苏联“老本”,即便经济发展不算太理想,但乌克兰好歹也比摩尔多瓦、罗马尼亚这些周边东欧国家强很多。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6)

要说清楚这个,得从两方面谈起。

一是德左人对苏联时代的“美好”,自始至终有着深深地眷恋。他们非常怀念那个年代的纯真和有保障的生活,认同苏联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7)

德左的“国徽”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8)

一起“追忆”苏联荣光

在德左街头,你恍惚间会产生一种时空穿越之感——苏联的红旗、镰刀锤头、苏式的标语和建筑.....国旗、国徽仍然带有镰刀和锤头,政府大楼前矗立着列宁的巨型雕像。而且,这里还继续着计划经济,货币也依旧称为卢布,最高议会还叫苏维埃,十月革命节是当地最盛大的节日。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19)

德左街头

显然,这就很容易理解了。

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彼得留拉“白匪”奉为“解放者”,将卫国战争时投靠德国纳粹的班德拉认作“国父”的乌克兰,跟德左崇尚的历史观和意识形态,是正好相反的。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0)

乌克兰新纳粹游行时,必会高举班德拉头像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早前,苏联时代的工业产业分工,是莫斯科方面从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系统角度规划的,各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分工,放一起才能发挥合力。

典型的就是乌克兰。

原本,乌克兰分到手的家底超级雄厚,却存在一个问题——大量企业在上下游都需要依赖俄罗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配套产业链。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1)

乌克兰的工业布局

而且,因为承接苏制工业体系,它们跟西方还不兼容;

加之,如此庞大的工业布局,单独拿出来用,既没有上游也缺乏下游。因此,这些工业离开了俄罗斯,往往很难创造出价值,搁到别处,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而进行工业转型,则是个系统工程,缺钱缺规划的乌克兰自己搞不定。

同时,能源方面,它们也需要俄罗斯的供给和补贴。

结果,第一次颜色革命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可能实现转轨的乌克兰重工业体系几乎没了指望,直接成了寡头们私有财产,连之前跟俄罗斯的合作也纷纷被政治因素打断。

第二次颜色革命后,两国直接决裂。随之,乌克兰境内的大量工业企业,包括那些世界闻名的前苏联功勋产业,也都陆续凉了。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2)

2018年,前苏联的航母基地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直接宣布了破产,如今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垃圾场

而当年德左的境遇,就是一个微缩版的乌克兰——曾聚集了摩尔多瓦工业精华的德左,它的上下游产业,几乎都属于俄罗斯的配套企业,非常依赖俄罗斯的工业体系。如果按照摩尔多瓦方面的指示选择疏远俄罗斯,无异于自废武功。

况且,参照苏联解体时的相关协议,独立后,前加盟共和国的原苏联国企业的职工养老金,是由俄罗斯联邦负责支付的,但前提有二:1.没有进行私有化,继续保持国营(这个白俄罗斯做得极好),但凡被私人买断,那谁买谁去想办法安置;2.必须属于独联体成员国。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3)

2022年12月参加独联体峰会的9位国家领导人,他们均为苏共干部出身,其中多人还是大学校友关系

可现实却是非常尴尬的,在苏联解体后一轮又一轮的“私有化”浪潮中,很多曾经以为自己端上了铁饭碗,为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当了一辈子“螺丝钉”的工人老大哥老大姐们,突然发现,曾经的“单位”,早就被寡头们以“白菜价”收购,自己正面临着老无所依的状态。

他们的儿女们,日子也普遍过得不怎么好。原本,按照苏联时代的老规矩,这些工人子弟,从托儿所到上学,都有“组织”照顾。毕业后,还可以进厂进企业,端起父辈的“铁饭碗”,继续做“螺丝钉”。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4)

1980年代,乌克兰的苏联国有企业的家属幼儿园

因此,无论是摩尔多瓦,还是乌克兰,这两国境内的亲俄民众,多集中在前苏联时代的老工业区。

比如,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乌克兰单方面宣布退出独联体。很快,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各个重工业城市的退休工人,和那些靠退休养老金支撑起来的社区(因为经济持续低迷,不少青壮年人也都在“啃老”),就掀起了独立狂潮。

其实,顿涅茨克和卢甘茨克两州的俄族人口占比也就40%左右,但90%的工业都跟俄罗斯有关,50%的企业养老金由俄罗斯方面提供。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5)

就这样,父母养老金无端被终止,自己单位要么倒闭要么已经陷入半死的状态,经历了生活的困顿后,又因为说俄语惨遭报复的工人老大哥老大姐,无论他们属于俄罗斯族还是乌克兰族,或者鞑靼族(以上是顿巴斯地区的三大主要民族),一怒之下,都纷纷拿起了武器进行反抗。

8年多来,顿巴斯地区的独立武装,除了境外支援、当地的职业军人,以及从西边地区投奔过来的乌克兰政府军,他们最主要的“战斗人员”,就来自于当地的产业工人群体。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6)

顿涅茨克民间武装,矿工营的宣传海报

正如前面说得那样,德左对于摩尔多瓦,就像是一个微缩版的顿涅茨克和卢甘茨克对乌克兰。无论是社会问题,还是民族矛盾,最终都离不开经济原因。

而之所以德左的俄、乌两族能够抱团取暖,共同对外,除了东斯拉夫民族的血脉亲缘,以及语言文化的相通的天然因素,更取决于此地两族非常一致的经济利益和价值观。

苏联加入波茨坦 苏联味道的德左(27)

德左街头随处可见的苏联风

说了这么多,最后要强调一下的是——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乌克兰族≠乌克兰人。

同理,无论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它们都属于多民族国家(俄罗斯194个,乌克兰140个民族)。

乌克兰族是俄罗斯联邦人口占比排名第三的民族(前三位是俄罗斯族、鞑靼族、乌克兰族);而俄罗斯族则为乌克兰的第二大民族。

所以,俄乌两国正在打仗,并不意味着全世界范围内的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也要互相交恶和仇视,更不影响德左的俄乌两族继续亲如兄弟,互称“达瓦里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