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从文新地铁站出来,沿着古墩路往南走过十字路口右转走300多米,便可以看到小餐馆林立的骆家庄创业街。这条街背后的骆家庄社区,号称“小中关村”,里面住了2万多外来人口,有36家理发店、33家超市、17家洗衣房、15家水果店、15家美容美甲店、11家手机电脑维修店……

因为骆家庄房租低且地理位置优越,许多刚来杭州、没什么积蓄的年轻人会选择租住在这里,赚到了钱就好搬走。骆家庄不仅仅是这些年轻人的落脚点,也是很多人创业的起点。从小在骆家庄长大、现在是骆家庄社区物业负责人的徐凯说:“活虾堂、郭记烤鱼、老丁烧烤,这些如今在杭州知名的连锁餐饮,最早都是从骆家庄的小店开出去的。”

实体商业被称为社会的“毛细血管”,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无数怀揣梦想来杭州奋斗的年轻人,选择从社区店开始努力,且并不止步于此,他们在角落里开店积蓄力量,并一步步向外拓展。

走进骆家庄西苑,放眼望去尽是标志性的彩色旋转灯柱,从正门进来的50米内有6家理发店紧紧相连,自西向东长300米的一条主干道上一路走下来有十几家,而每个路口向南北延伸出的小巷子里也能找到一两家。

中小型理发店生存现状(一个小区开了22家理发店)(1)

中小型理发店生存现状(一个小区开了22家理发店)(2)

骆家庄西苑一区正门口进来,50米内开了6家理发店。

每隔一段时间,负责骆家庄西苑一区日常消防巡检的张师傅都会发现小区里冒出来一些新店,他常常在傍晚出现在店门口,挨个找他们登记并签署安全生产责任书。根据他登记在册的数据,小区内部现有的138个商铺里,有22家理发店,对面隔了条马路的骆家庄西苑二区还有7家

一个小区,真的能养活这么多理发店吗?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骆家庄,和这些开理发店的老板们聊了聊,发现这里竟藏着一部年轻人的奋斗史。

蒋双阳:

22岁,我在骆家庄开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家店

第一次来骆家庄,是3月份一个微风细雨的下午,下了地铁跟着导航走了几百米,只见路上络绎不绝的都是人,跟着行人进了一个小门,在小区里兜兜转转几圈后,蒋双阳在人来人往中彻底迷失了方向,很快他便傻了眼:要找的店没见着踪影,形形色色的理发店却已经路过了十几家,每走两步就有一家。

“一个小区居然有这么多理发店,肯定有它的潜力吧。”蒋双阳这样想。

中小型理发店生存现状(一个小区开了22家理发店)(3)

住在附近的小胡每半个多月来店里理一次发,蒋双阳按惯例给他理成寸头。

整整齐齐的四层高楼房一眼望过去仿佛没有尽头,超市、水果店、洗衣店分布在各个角落。小区里有一条主干道,是自西向东的一条马路,两旁开满了理发店、美甲店,一派热闹的景象曾让他误以为这里是城市道路,外卖骑手们进进出出,房东们聚集在十字路口闲聊。

最后辗转找到骆家庄西一苑254号楼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店时,没带伞淋湿了一身的蒋双阳在门口却犹豫了,踟蹰了好一阵之后,才鼓起勇气推开了门。店主是个40多岁的女人,在小区里独自经营这家店已经有数年,因为想要转行去做餐饮,便在网上发布了店铺转让信息,转让费3万元。

“这家店的位置不算好,但我看她生意还可以。”在店里待过两个下午之后,蒋双阳付了定金。

彼时他未满22岁,在彭埠附近的一家理发店上班,每月收入五六千元,还有8万元的信用卡账单没还,谈了个杭州本地的女朋友,对方父母希望他能在杭州买房……种种压力让他不得不寻求转变,从母亲那里借了一笔钱,将希望都寄托于骆家庄。

这中间有种种纠结,最核心的担忧无非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尽管内心十分忐忑,对即将拥有人生中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店,还是忍不住满怀期待。

“刚开始怕死了。”刚开店那会儿,他每天都铆足了劲。自己一个人不敢开,又叫了朋友来帮忙。每天睡前喝一袋牛奶,给自己一个信念,第二天要挣多少钱,早上起床就很有劲儿。

每天忙四五个小时,一天十几个客人,剪头发为主,周末生意好一点20多人。除去房租2000多元,和水电费、美发产品等每月固定开支40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能挣一两万元。

自己开了店,蒋双阳才发现相比起给人打工,当老板是多爽的一件事,用他的话来说:“我怎么不早点开店,就是因为我没开过。”

上个月,蒋双阳还清了所有的欠款,松了一大口气。朋友不满于小店的现状离开,现在的他,每天睡到自然醒,上午11点来店里点个外卖,独自等待着客人的光顾,累了就休息。百无聊赖的时候就刷剧,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发呆。

“这边年轻人好多是做互联网的,看哪个头发少哪个就是。”在小区里理了一段时间的头发后,蒋双阳逐渐对骆家庄的一切熟悉起来,也接触了很多新事物,“之前我都不知道程序员是什么。那种两边头发很少的20多岁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做程序员的。”

今年刚毕业在城西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胡俊,每隔半个月就来理一次发,蒋双阳每次都按惯例给他剪成整齐的寸头,25元。

住在一个小区里,一来二去都熟了,有的客人没事就会来他店里坐坐,多的时候五六个人一起在店里聊天插科打诨。在城市的快节奏发展中日渐消逝的传统社会人情味,在这个小区难得地保留了下来。蒋双阳生性有些腼腆,爱拿客人的头发开玩笑。胡俊摸摸自己的脑袋说:“来一次被伤害一次。”

祁风尚:

28岁的下半年我突然就懂事了

“孤独,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

这句看似真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的人生箴言,祁风尚一直恪守在心里,也不时挂在嘴边。16岁出来学习美发,从事这个行业至今已有14年,因为在很多店都是总监的职位,认识的顾客习惯称他为祁总监,如今他当了老板也依旧如此。

“一个多月没有走出过小区大门了。”大部分时间,祁总监都在店里给顾客做头发,不忙的时候就看看短视频,学习各种造型、发色。

中小型理发店生存现状(一个小区开了22家理发店)(4)

祁风尚(右)和他的伙计在给客人理发

上一次休假,还是三个月前。他形容现在的日子过得孤独、枯燥、无味。住在店铺百米开外的一个小房间,每个月600元的房租,不到10平米,只能贴着墙放下一张床,卫生间狭窄得不够转身,对祁总监来说,这只是个睡觉的地方,足矣。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他常常告诉自己:“要受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保持冷静的思维。”

下午5点,一个从抖音上找过来的小伙子来到店里,花一个小时做了一个纹理烫,88元,做完后小伙子对着镜子照了照,满意地走了。

下午6点,一位30多岁模样的女士走进店里,询问能不能做个摩根烫。祁总监告诉她,摩根烫做出来只是让头顶蓬松,两三个月就没效果了。对方坚持要做,他看了看她的头发,拿出手机找了张照片向她展示效果,女士表示不满意,走了。他也不辩解什么。

与小区里大部分理发店不同的是,祁总监的客人大多是从外面找过来的。他很少给小区里的人剪头发,用他的话说“看不上”。每次走进店里,都有卷着发杠的男士、女士坐在椅子上玩手机,路过进来剪头发的人通常会被等候时长劝退。这意味着,他每天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根据客人预约的时间,早的时候8点钟就到店里了,晚上有时候忙到一两点。”

两年前的光景还与此时大不相同,曾经开过好几个店都失败的祁总监一度有些失意,回想起那段时光,他说:“就是太贪玩了,花钱也大手大脚,太不懂事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懂事的呢?祁总监说,28岁的下半年,他好像突然就懂事了,也没发生什么,好像就是一夜之间。再三追问之后,他说:“穷到极致了过后,才懂事的吧。”

以前哭着闹着找家里要钱开店,几十万陆陆续续都赔光了,现在也不怎么跟家里联系。28岁之后,他开始过着努力又拮据的生活,所有能省的开销都省了。但生活并没有因为浪子回头而对他报以笑脸。

2019年10月,祁总监第一次来到骆家庄。“我来到骆家庄其实是被骗过来的,从网上看到一则开店信息找过来,花了3万元入股,结果那个人在小区里花一万元开了个小店给我就跑路了。刚开始,我感觉小区里人多生意还可以,但疫情之后就开不下去了。”

心灰意冷之际,他决定关店,去找个理发店上班。店里剩下的药水,就发布在网上特价处理。

走投无路之际,祁总监通过短视频发布的特价信息,却意外地给他带来了一些做头发的客人。“这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人很累,但一天也能赚个150块钱、200块钱的,所以我一直就坚持着,逐渐找到了一些门路。”

“要努力寻找突破口,像我们这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人,要从石缝里找出生路,没缝也要找。”祁总监开始用心经营网络账号,从各种平台引流。实惠的价格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找来,找过来的客人烫完头发满意了,又会给他推荐新的客人。令他动容的是,真的会有人赶几十公里的路从城东跑到城西来找他做头发。

这给祁总监带来了新生活和新希望。今年3月,他又在靠近小区大门口的位置租了新的门面,租金涨到3300元一个月。这次他还把在老家的发小叫过来一起做,两个人搭档平日里一天能烫十几个头,周末20多个,月营业额在4万元左右。

不同的人生,同样的梦想

房租2000多元到4000元不等,可以月付,对想创业但没什么积蓄的年轻人来说,骆家庄低廉的租金确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小型理发店生存现状(一个小区开了22家理发店)(5)

中小型理发店生存现状(一个小区开了22家理发店)(6)

更吸引人的是这里有源源不断的客流。整个骆家庄社区,有2000多原住民,20000多流动人口,不断地有人搬走,也不断地有人搬进来。

没有谁的生意会特别好以至于将其它的店吞并,因为每年都会有新鲜血液注入。而那些从这里搬出去的年轻人,偶尔还会回来做个头发。

对一些人来说,骆家庄是人生的新起点,也是退路。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店被迫关门,小蔡的理发店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他找到骆家庄重新开始,一年房租能比外面节省十几万元,他打算先把店开在这里积攒人气。之前开店留下来的忠实顾客,再加上小区里本身的客人,一个月也能收入一两万元。

和蒋双阳一样,他对此感到并不满意:“做一年两年,月收入2万,做十年也只有2万。”

来自四川的蒋双阳在这里开了第一家店,来自江苏的祁总监在这里经历了人生的转折,而来自安徽的小蔡则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栖居地。骆家庄的包容性,吸引了无数从天南海北来杭州打拼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造梦的栖息地。在数字经济高度发达的杭州,这些Tony们以手艺人自居,坚信这是不会被互联网代替的产业。他们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有一天能离开骆家庄。

“我才不想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祁总监说,等他抖音粉丝做到1万,就找个合适的时机去写字楼里开店。蒋双阳也说:“如果再做一年多还是这个样子,我就不做了,回老家去开店。”

关于未来,他们都有一个很质朴也很真实的向往:事业有成,有个贤内助,家庭幸福美满。

“都能实现,就是不知道要多久。”蒋双阳说,只要每天睡前给自己定一个信念,第二天起来就会很有劲儿。

(原标题《一个小区开了22家理发店!杭州这个地方藏着一部Tony奋斗史》。编辑黄慧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