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阳 ,付,交出,称臣,跗阳,也是治腿筋病,如足内屈等等动作不能行……阳跷卻穴。本穴在足三阳交近处,位于足阳明、足少阳之后,相与附丽而行,故名“附阳”。治霍乱转筋、腰痛不能立,髀股胻痛、痿厥、风痹、头重、四肢不举、屈伸不能。以上数穴,俱有关于筋,以其俱近于腨肠也。此肌名曰腨肠,则其既关于腨,又关于肠,其治疗可知其有关于筋也。

跗阳的针灸 跗阳穴直刺温针(1)

【穴义】 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名解】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付阳、附阳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跗阳的针灸 跗阳穴直刺温针(2)

2)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跗阳的针灸 跗阳穴直刺温针(3)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功能作用】 吸热化湿。 

跗阳(郄穴——阳跷脉)在足外踝上三寸。

跗阳的针灸 跗阳穴直刺温针(4)

【取法】在足外踝后方,昆仑直上3寸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后方,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当腓肠神经分布处。

【主治】头重、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外踝红肿。

跗阳的针灸 跗阳穴直刺温针(5)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临床运用:配风池穴治疗偏头痛

王某,男44岁。1右侧偏头痛时有发作巳10余年,服止痛药须6、7日方衰。刻诊:右侧头痛,舌质黯,脉弦涩。治以和解少阳、活血通络,取穴:跗阳(右)、风池(双),皆用泻法,日1次。第一次出针后即痛失过半,5次后痛除,续又针6次,至今未复发。

跗阳的针灸 跗阳穴直刺温针(6)

按:跗阳穴,位于足外踝后昆仑直上三寸,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又为阳跷脉郄穴。阳跷脉起于跟中,出足太阳,至风池而终,其间与手三阳经,足阳明,阴跷脉交会。刺风池与跗阳,可达到通调诸条经脉气血,疏通头侧经脉之气,平衡阴阳,散风止痛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