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易 抄袭必究)

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目无尊长,甚至不守法纪,这样的学生通常被称为“问题学生”,而这类“问题学生”通常是老师眼里的“差生”,同学眼里的“败类”,家长眼中的“顽疾”,他们让老师讨厌,同学嫌弃,家长头疼。

好像在很多人的眼里,这类“问题学生”将来会成长为社会的人渣,很多人看到了他们的顽皮生事,恨透了他们的不可管教,可却从没注意过他们是如何成为“问题学生”的。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便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群“问题学生”形象。

《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让-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了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池塘之底”担任助教,这里的学生并不是一群普通的学生,而是一个个被“放弃”的“问题学生”,他们的人生好像被定格在了底层上,而马修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影片在一场音乐表演中拉开帷幕,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翻开日记本,自己还是“问题学生”的往昔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

这所辅育院被称为“池塘之底”,这里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他们共通的形象是:抽烟聚众、打伤老师、侮辱同学、甚至偷盗,对人生迷茫颓废毫无上进。好像他们的人生注定要平庸无为,可影片主人公皮埃尔这样的“问题学生”,用事实证明:“问题学生”一样可以很优秀。

这说明他们并不是天生就是“问题学生”,而是在后天的成长中渐渐成为了“问题学生”,因此,看完影片我不由得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问题学生”?

从影片来看,“问题学生”被家长们“扔”在辅育院,然后在某一个特定的探视日子来看看,短暂的嘘寒问暖时间根本没法了解孩子的状况,甚至有的孩子根本没有父母,作为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他们的人格尚未健全,心智尚未成熟,他们需要一个好的家庭氛围,需要称职的父母,可“池塘之底”中的“问题学生”恰好没有。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里的孩子家庭都各有各的不幸,而这些不同的不幸导致他们缺少了解,缺乏关心,在成长过程中渐渐走上了“邪路”,从而成为了“问题学生”。

影片用质朴的语言,温情的故事告诉我们:“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有问题,他们成为“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不称职的家庭。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2)

无依无靠的孤儿佩皮诺,从小就无父无母,亲情的缺憾造就了他软弱的性格,所以他常被欺负,他的身后是“缺失型”的家庭;无人约束的孟丹,家长把他的问题全部归结到病因上,然后推给学校,这样放弃的家庭环境,助长了他的叛逆和报复,他的身后是“放弃型”的家庭;不与母亲亲近的皮埃尔,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缺乏沟通让他和母亲之间的误会越来越深,这也加深了他的敏感,他的身后是“隔阂型”的家庭。

本文以影片剧情为依据,从佩皮诺、孟丹、皮埃尔这3个“问题学生”看他们身后的3种类型“不称职”家庭及其现实思考。

  • 佩皮诺“缺失型”:无依无靠的孤儿,造就了亲情缺憾和性格软弱
  • 孟丹“放弃型”:不寄期望的氛围,助长了叛逆心理和报复心理
  • 皮埃尔“隔阂型”:缺乏沟通的单亲,加深了误解猜测和敏感心思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3)

01 佩皮诺“缺失型”:无依无靠的孤儿,造就了亲情缺憾和性格软弱

影片中,跟随着马修的视角,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便是佩皮诺。乖巧可爱、天真机灵,他的形象成为了观众唯一的满足,因为他是这群“问题学生”中相对最可爱的,不惹事,不闹事,不打架,但这样的他却常常成为别人欺凌的对象。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4)

站在学校大门口的他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后来才知道,他在等待,等着“星期六”,因为这里的老师告诉他,星期六他的父亲会来接他,但其实,佩皮诺是个孤儿,他根本就没有父母,没有完整的家庭,“星期六”只是对他的安抚,等待只是他内心对爱的渴望罢了。

马卡连柯曾说过: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生活着,生长着——这是人生的主要的快乐。

佩皮诺没有这样的家庭,他没有力量的源泉,没有快乐的记忆,这样“缺失型”的家庭,造就了他软弱的性格,他的身后空无一人,所以,面对任何事情他都会表现出胆怯,你或许会把这些归结为他年幼胆小,但其实这是和家庭脱不开干系的。

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里,可以把孩子的胆小懦弱都藏起来,可以把孩子的不足缺点都藏起来,但很显然佩皮诺没有这样的家庭,家庭的缺失,疼爱的缺少,让他的性格越来越软弱,处于“池塘之底”这个“问题学生”成群的环境中,他更是弱小到令人心疼。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5)

影片中,通过5个细节来展现佩皮诺的软弱和缺憾,而这些细节正是对他“缺失型”家庭影响最直白的诠释。

  • 第一,执着等待,从未怀疑。

每个星期六他都会去门口等待,而马修来的那天并不是星期六,但他还是站在门口等, 这一细节的描述侧面反映了佩皮诺的执着和心中那份希望。

他不知道父母早已经不在了,他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孤儿,等了那么多个星期六,都没有等来父亲,但他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老师们骗他,而是一直执着等待,这是他对亲情和爱的极度渴望。

“缺失型”的家庭,让他成为了极度缺爱的人,所以哪怕一点点希望,他都不愿意放弃。

  • 第二,不会唱歌,没人教过。

在马修组织合唱团的时候,每个“问题学生”都要唱一首歌来试试嗓音,大家都会唱,哪怕是爷爷奶奶教过的年代很久的歌,可佩皮诺却什么都不会唱。

这也是一个细节的描写,哪怕是“问题学生”,他们也曾有机会跟父母亲人一起,可配皮诺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正是影片以侧面的角度对佩皮诺亲情缺失的描绘。

“缺失型”的家庭,让佩皮诺的成长从“池塘之底”开始,他关于亲情和爱的感受都是从马修老师开始的。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6)

  • 第三,考试询问,天真信任。

“5加3是多少?”

“53”

“确定吗?”

“当然喽”

这句“经典”的对话成为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唯一搞笑的情节,很多观众沉浸在他们傻傻的对话中,说“一个敢问,一个敢答。”

这一考试询问其实也是一个细节,用以凸显佩皮诺的天真无邪,他询问同学,这么离谱的答案,他还是会欣然地相信,而这天真背后是对“缺失型”家庭缺憾的一种隐射,没有父母家庭的教导指引,他太同意相信外界,缺乏自信更缺乏思考意识。

  • 第四,被人欺负,不敢睡觉。

作为最小的学生,孟丹的到来成为了佩皮诺的噩梦,“坏孩子”孟丹制定了一个交钱才能回去睡觉的规定,佩皮诺没有钱,只能任他欺负,委屈地站在墙角,这是他软弱性格的表现,“缺失型”的家庭,让他在人格尚未健全的时候就失去了反抗意识, 失去了男性性格里的那种“刚”,所以才会成为孟丹欺负的对象。

“缺失型”的家庭造就了佩皮诺软弱的性格,好在马修的保护填充了他内心爱的缺憾,让他在爱的力量中渐渐强大。

  • 第五,追随马修,换的安宁。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7)

影片的最后,孟丹因为记恨一场大火毁了辅育院,马修被解雇离开时,佩皮诺请求带他一起走,虽然影片没有对他追随马修后的生活进行呈现,但从影片开始时他找到好友皮埃尔送上日记本就可以推测,他追随马修之后人生也发生了转变。

马修对他的爱填补了“缺失型”家庭给他带来的亲情缺憾和软弱性格,让他终成为了“有家”的孩子。

萧伯纳曾说过: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而同时也蕴藏着甜蜜之爱的地方。

有家的孩子可以把脆弱不堪藏起来,没家的孩子只能把性格的不足,人格的缺陷展露出来,这些却会成为他们被欺凌、被伤害、被践踏的由头,更是会成为他们成为“问题学生”的开始。

佩皮诺背后“缺失型”的家庭使得他无依无靠,从而成为了内心缺爱,性格软弱的“问题学生”,看完影片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父母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为“缺失型”家庭中的“问题学生”?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8)

02 孟丹“放弃型”:不寄期望的氛围,助长了叛逆心理和报复心理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9)

孟丹这一“问题学生”形象大概是影片中最气人的角色了,从他被家长送来的那一刻起,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一个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眼神充满恶意的人物,这样的他应该是“池塘之底”中问题最大的学生了。

他的父母把他送到学校,并把他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病”,他心理上的疾病让他成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可回过头来看,孟丹的问题真的全是病吗?

影片用细节告诉了我们答案。

孟丹来到学校后,除了抽烟打架、欺凌弱小,他还带坏大家,甚至朝着犯罪的路一步步靠近。校长的钱被偷了,第一个怀疑的便是孟丹,半个多小时的耳光和呵斥,孟丹一直说不是自己拿的,后来我们也看到了, 确实不是他偷得,可他却不被信任。

本来心理不健全的孟丹,在遭受了老师同学的不信任之后更加叛逆,如果说“池塘之底”其他人的“问题”是抽烟闹事、捉弄老师,那么孟丹便是靠近犯罪,被冤枉的他后来回到学校一把火毁了这里。

他的问题不全是他心理不成熟不健康的标志,更有他身后那个“放弃型”的家庭,父母把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病 ,而且把他全权交给了学校和老师,直到最后都没有再过问过,这便是孟丹走上犯罪道路最大的导火索。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0)

在一个“放弃型”的家庭里,他不被关心,不被在意,甚至不被寄予期望,家长放弃了他,他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感受不到家人对自己的需要,感受不到社会对自己的需要,久而久之他内心越发孤僻叛逆,对这个家庭产生厌倦,对这个社会产生厌倦,而这些厌倦都是被他以叛逆和报复的心理表出来的。

“放弃型”的家庭,让孟丹丧失了自我价值的意识,助长了他的叛逆心理,从而让他在报复和腹黑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走上犯罪。

普里斯特曾说过:我父亲总是说,一个孩子需要四样东西:充分的爱、富于营养的食物、有规律的睡眠、大量的肥皂和水,这些完了呢,他最需要的是一些明智的放任。

明智的放任是对孩子天性的激发和培养,但完全的放弃就是对他们的不负责,影片中孟丹的父母正是对孟丹完全的放弃。

“放弃型”的家庭助长了他走上邪路的气焰,极大地放大了他青春期的叛逆,最终演变成腹黑的报复心理,这也意味着他的人生就此踏上邪路,放火烧了辅育院就是他这种心理走上犯罪道路的第一步。

卡耐基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太注意家庭的外观及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家庭里特有的,充满了爱、温暖与明朗的气氛。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1)

一个家庭充满爱,充满温暖明朗的气氛能给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一些心理上的抚慰和启迪,让他们感受爱,感受关心,感受重视,这才能扭转他们“病态”的心理。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2)

03 皮埃尔“隔阂型”:缺乏沟通的单亲,加深了误解猜测和敏感心思

作为影片的主角人物,皮埃尔从“问题学生”到世界著名指挥家的转变无疑是最触动人心的 ,因为这是对我们认知里的“问题学生”命运的改写,更是影片教育人指引孩子成长的画外音。

看到影片一开始受众人敬仰的世界著名指挥家,你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他曾经竟然是那个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这也说明,每个“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有问题, 他们身上那些叛逆狂妄的行为其实都是有原因的,这背后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来自于他的家庭。

影片中的皮埃尔有一位漂亮的母亲,她由于工作原因很少有时间陪皮埃尔,而是在探视时间来送一些衣物,几乎零交流零沟通的母子相处模式让皮埃尔感觉不到母亲在乎他,甚至他对母亲的认知都存在于自己的猜测和推断中。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3)

当孟丹侮辱他的母亲“是个妓女”的时候,他自己内心竟然也产生了怀疑,所以才会有那次偷偷跑出去半天的经历,他亲眼见证了母亲在干服务员的工作,他才放心。

这是他与母亲缺乏沟通的影响,处于这样的单亲家庭中,又身为男孩,与母亲之间的交流更是及其费劲,因此很容易产生隔阂。“隔阂型”的单亲家庭促使皮埃尔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把所有的内心想法都化为猜测表达,这也造就了他敏感脆弱的心思。

所以,当他看到母亲与马修老师走的很近的时候,他会气愤,会误会,会把墨水泼到马修头上,“隔阂型”的单亲家庭让他及其敏感,这正是他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不明白老师的悉心培养,所有的认知都是自己猜测来的,“隔阂型”的家庭加深了他对母亲老师的猜测和误解,更是加深了他敏感的心思。

但是不可否认,皮埃尔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用林肯说过一句话来表达最贴切不过了: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是母亲拼命的赚钱,细心的了解,他的音乐天赋才得以成为现实的才华。但母亲给他的家庭环境是“隔阂型”的,他们几乎没有和对方表达过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所有的误会和隔阂才越来越深。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4)

诺埃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作为一个现代的父母,我很清楚重要的不是你给了孩子们多少物质的东西,而是你倾注在他们身上的关心和爱。关心的态度不仅能帮你省下一笔可观的钱,而且甚至能使你感到一份欣慰,因为你花钱不多并且给予了胜过礼物的关怀。

很显然皮埃尔的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会给儿子带来亲手做的衣物,会给儿子做最喜欢的蛋糕,但却没有和儿子坐下来好好谈一谈,缺乏精神世界的关心,让皮埃尔和她之间的隔阂加深,更促使皮埃尔成为了“问题学生”

影片中,皮埃尔是个拥有天使般的面孔的音乐鬼才,他对音乐的天赋最终成了他人生的闪光点,而这些离不开马修和母亲,影片以温馨美好的结局治愈了“隔阂型”家庭带给他的伤,但现实生活中如皮埃尔一般处于“隔阂型”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太多了,他们同样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沟通,这是影片给我们的深刻启发:父母应该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们,而不是任由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加深。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5)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6)

04 结语:

德莱塞曾说过: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需要被关注,精神需要被在意,而此时家庭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环境。

“池塘之底”里的“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的有问题,而是他们在成长的环境中逐渐成了“问题学生”,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个“不称职”的家庭。

佩皮诺背后“缺失型”的家庭让他性格弱软,孟丹背后“放弃型”的家庭让他愈发叛逆,皮埃尔背后“隔阂型”的家庭让他心思敏感,这3种类型“不称职”的家庭是他们成为“问题学生”的一把推手。

华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7)

影片中“问题学生”背后“不称职”的家庭中大人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才会在“问题学生”的路上越走越远。

《放牛班的春天》无疑是一部适合大人反思借鉴的影片,看着影片中“问题学生”的遭遇和命运,我们更应该反思这个问题:怎样的家庭才算是“称职”的家庭?

本文依据影片总结出了3点,可供家长们给孩子营造“称职”家庭:

  • 1. 加强交流,懂孩子所想。

每一个成长中孩子的内心世界都需要被关注,他们内心需要什么,他们自己有什么想法,这些都是父母应该了解的,这便牵扯到了加强沟通。

皮埃尔的母亲只是注重给儿子提供物质生活,但却忽略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缺乏交流沟通的两代人之间隔阂会越来越深,渐渐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给孩子成长营造一个“称职”的家庭,父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加强交流,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 2. 多花时间,陪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的思考故事(放牛班的春天问题学生)(18)

皮埃尔的母亲一直忙碌于工作,很少花时间陪伴皮埃尔,这导致皮埃尔对母亲的认知一直处于误会状态,他以为母亲眼里只有赚钱并不关心他,不爱他,但其实,他的母亲如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般,只是想给他提供好的生活条件。

但影片中皮埃尔的“问题学生”形象告诉我们:一个陪伴孩子成长,注重精神世界的父母才能营造出一个“称职”的家庭,而不是只顾提供物质。

  • 3. 施以鼓励,给孩子希望。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哪怕是很多人眼里的那群“问题学生”,他们的身上也有等待我们去挖掘发现的优点,所以鼓励孩子才能给他们迷茫的心给予方向。

希望是一个人对生活最好的憧憬,是支撑着孩子前进向上的动力,所以,一个“称职”的家庭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施以鼓励,大人的肯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琐碎闲谈

能码字,能追梦,治愈系90后女孩。用最暖的文字,治愈最孤独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