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养出一方的音乐秉性。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冼星海和他仅用六天时间写就的《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1)

冼星海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的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出生那晚,满天星斗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母亲便给他取名星海,

1926年,23岁的冼星海,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他本想主修小提琴,但年龄偏大,只能改修作曲,阴差阳错地改变了之后的成长道路,但国内环境动荡让他难以施展抱负。

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2)

三年后,他怀揣着朋友们凑的一点路费到巴黎深造音乐,由于语言不通,也没有一技之长,冼星海做过餐厅侍者、理发店、杂艺、给别人带孩子,甚至到街头或者咖啡店拉提琴讨生活费,但他却从未动摇过学习音乐的意志。

转机出现在1930年,经人介绍冼星海得以免费学习小提琴,后又学习作曲理论。

此时祖国遭受日军侵略的消息传来,他夜不能寐,谱写了悲愤激越的三重奏《风》,成为第一个在巴黎电台播出音乐作品的中国人,作品也打动了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的杜卡保罗教授,他决定收冼星海为徒。

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3)

杜卡教授

直至1935年,杜卡保罗教授病逝,冼星海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启程归国。

抗战全面爆发后,冼星海深入学校、农村举办抗战歌曲活动,教导群众唱抗日歌曲,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用音乐为武器抗敌,

他创作了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歌曲,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1939年初的一个晚上,冼星海去看望因骨折正在休养的青年诗人光未然,他朗诵自己根据两渡黄河行军经历创作的新诗作《黄河吟》,当大家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顿时掌声四起。

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4)

光未然晚年

正是这一次相聚,让冼星海产生了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冲动。经过六天六夜的反复琢磨和修改,冼星海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又用了一周时间写完了全部的伴奏音乐。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形式上涵盖了男女生独唱、朗诵、齐唱、多声部轮唱,曲调上借鉴了民歌、歌谣、颂歌等表现方式,但仍保持了整部作品在风格、结构上的内在统一,使这部庞大的作品在逐章演出时,既具有各自的风格,整合起来时又能浑然一体、连贯自然,用山呼海啸的黄河渡涛表现中华民族汹涌的抗战力量。

没多久,冼星海接到通知,要在一场纪念晚会上演出《黄河大合唱》,毛主席也要参加这场活动,大伙唱得都很好,情绪也到位,但是伴奏乐器不够显得气势稍弱。

当时物质匮乏的延安,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交响乐队根本不可能,于是冼星海和学生们将汽油桶改造成低音提琴,形成为乐队低音声部的支柱,缺少打击乐器,就把合唱队员身上挂的吃饭勺子收集了一大把,放在搪瓷缸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黄河大合唱到处在传唱,无数人唱着它,奔向抗日前线。

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5)

黄河大合唱

1945年冼星海前往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抵达莫斯科后不久苏德战争爆发,他意图绕道回国,却无奈战火纷飞,被迫在中亚、蒙古等地四处漂泊。

尽管这期间的生活常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中,但他仍先后写成了鼓舞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乐章——《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和《满江红》、《敕勒歌》等四部组曲,因长期积劳成疾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冼星海有着很浓的故乡情节,他曾经对一些朋友和学生说,“我们回广东去,办个音乐学院,大家在一起研究,真正创造我们中国的新东西”。

他虽没能回到故乡,亲自筹办音乐学院,但是1932年始建的广州音乐院,后来更名为冼海音乐学院。

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仅用六天就谱成音乐巨著黄河大合唱)(6)

冼海音乐学院

终其一生,冼星海都在为音乐奋斗,为中华民族奋斗,用音乐振奋民族精神。毛主席曾称他为“人民的音乐家”,他用热血和生命创造的不朽音乐作品至今仍然广为流传,每次响起是对中国人爱国精神的一次又一次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