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作者

蔡邕在《独断》卷上对“陛下”和“殿下”的称谓有过解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及羣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我对此并不认可。我在以前博文中曾解读过“陛下”的内涵,今天想对“殿下”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一、回顾“陛下”之我见

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提到“陛下”均与嬴政有关,从“朕”的内涵来着,“陛下”应该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要理解“陛下”,关键先要弄清“陛”的本义。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

“陛”最早见于《说文》小篆,要解读出其本义有点难度,必须更加深入地探索其源头一一“坒”。

“坒”是“陛”的古字初文。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2)

从《汉典》看,“坒”字虽然未见于甲骨文,但已见于商代晚期的金文中。

我们单独看下商周时期的金文“坒”。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3)

其构字是“郭” “比”,二者左右可互置:

“比”为“二人”,在古汉字中“二”已可表示“多”,所以“比”实是表意“多人”。

“郭”表意的是城邑。下图是“郭”的字源演化及甲骨文表意图。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4)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5)

所以,“坒”的本义是“城邑中的人(臣民)”。城邑是防御设施,具有保护百姓的作用,故又引申出“坒”的“保护臣民”之义。

而“陛”是“阝(阜)” “坒”,“阜”的本义实为“左中右三军(阵形)”。据专家研究,至迟在商代晚期已出现“左中右三师”。我曾经解读过“师”的本义是“左右二军(阵形)”,“阜”是“左中右三军(阵形)”。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6)

综上可得,“陛”的本义是“指挥三军保卫城邑中的人”。

而对于皇帝而言,自己是上位者,臣民均为“下”,所以“陛下”者,就是指挥三军守卫城邑、保护臣民的人。正是因为称皇帝为“陛下”,皇宫中的台阶才借用了“陛”的称谓。

二、新解“殿下”之我见

“殿下”这一称谓始于何时已无从考,但至迟在汉代就已出现。起初“殿下”与“陛下”都是用于称呼天子的,但后来在不同年代称谓的对象有所不同。除了东汉蔡邕在《独断》中对“殿下”有解释,其他朝代也有相应的古籍记载一一《称谓录.天子》:“魏晋六朝称殿下。”《事物纪原》卷二:“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至今(唐)循用之。”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7)

要弄清“殿下”这个称谓到底有何深意,关键也是在于“殿”字。

(一)“殿”的字源演化

关于“殿”的字源演化,百度词条给出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8)

我对此不认可,个人认为这是两个字,以战国为界,前面应该是“凥”(ju1),后面才是“殿”,是在前者基础上加了“殳”(shu1)。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9)

(二)关于“凥”

这是我个人的大胆推测(如下图)。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0)

在上图的西周金文中,“尸”即“人",“人"屁股下的是“丌”(ji1/qi2),而“丌”的直观形象就是“带腿的底座",“丌”与“亓”同,念qi2时古同“其”,念ji1时意同“几”。总之,“丌”与“几”都可以理解成屁股下的坐具。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1)

这里一起学习一下中国古代坐具的发展:

1、历史学家从古籍史料中考证的结果是:先秦以前中国古人是“席地而坐”,而且是“跽坐”一一指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因此,从历史学家角度看,先秦以前中国人没有“椅子"这个东西。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2)

历史学家还考据出是汉灵帝引进了“胡床”,即交椅,类似于今天的马扎。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3)

而“椅子”这个名称则最早出现于唐代一一《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中记载了唐代贞元元年的事:“绳床十,内四椅子”,这里所说的“绳床十,内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绳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显然是为了与另外六件无靠背绳床相区别。

2、考古学家从考古实物得出的结果:

北魏时期的壁画中出现了“胡床”形象,这是目前之最。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4)

而唐武周时期的“交杌”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5)

3、这里需要强调一下:

一是在先秦时,因为跽坐这个姿势实在累人,就出现了像靠椅一样的“凭几”。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6)

二出现了一种多功能“坐具”,名为床。床榻供人坐、卧、寝,逐步形成了以床榻为中心的起居形式,可以用于睡眠、聚餐会友、办公议事。这让我想起了东北大炕和罗汉床。简言之,当时的“床”是可坐可卧,含有椅子的功能。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7)

4、先秦以前古人为何“跽坐”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已开始成熟,铁制工具流行,要制作椅子之类并不难,鲁班就是那时代人物。但是当时的古人为何选择了席地跽坐?

个人认为这与当时的人没穿裤子有关——当时的贵族着装是“上衫下裙”,下身往往很清凉。有条件的人会在腿上套上类似于今天筒袜的“胫衣”,后来又有了开裆裤叫“绔”/“袴”。​试想,如果垂足而坐,有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尴尬事。而合裆裤(叫“裈”kun1)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引进的,但也仅限于在士兵中流行。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8)

5、对“凥”的理解

贵族讲礼仪而“跽坐”,而对于平民和奴隶等粗人来说,本来劳作就够累的,不大可能还去讲求“跽坐",而应该是盘腿而坐或垂足而坐。垂足而坐可以称为“踞坐”,虽然字典解释这是傲慢姿势。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19)

分别看下几个“凥”可能对应的坐具,其中战国时的“丌上丌”象极了罗汉床。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20)

(三)关于“殿”

“凥”仅仅是表意“坐”,并从这个动作联想引申到“屁股”一一臀部。而“殿”是加上了“殳”,殳是古代兵器。所以,“凥”与“殿”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21)

“殿”的本义显然不是“持殳打屁股”,而是“持殳断后保卫”。这让我想起了长征时的湘江战役,以闽西子弟为主体的绝命后卫师(红34师)为掩护红军主力而全部壮烈牺牲。这才是“殿”的精神和本质内涵一一"殿后"意味着牺牲自己保全别人。

说文解字中常考的一句话 说文解字殿下之我见(22)

三、结论

“殿”的本义是“手持兵器断后,保护别人安全撤退”。

“宫殿”之“殿”,体现了宫城是最后堡垒防线的性质。古代都城从外到内依次是外郭、内城、皇城、宫城,宫城是最后一道防线,已退无可退。这才是“宫殿”名称的本质。

“殿下”之“殿”,体现了这个人身负重任,危难时刻必须留守断后,保护自己的臣民,守卫自己的阵地,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战死沙场。这才是“殿下”称谓的内涵。

“殿下”绝非字面上所示的“宫殿之下”,也不是“以卑达尊”的指代之举。

(文中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本文原创,转载注明:渣渣灰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