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800字,强烈建议看视频版哦!
点这里→本期视频
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给你真正文化自信
如果让你穿越回原始社会,你能活多久?
没有手机、手表,没有科技、网络,原始人类一生都在与自然做着艰苦的斗争。花开果落,鸟兽出没,斗转星移,寒暑交替,要想在残酷的自然中生存下去,人类就必须要摸清这些自然的规律,尤其是在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之后。
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要想有好收成,就必须掌握农时季节。什么时候该播种了,什么时候该收获了,人们逐渐发现,这些都是和日月星辰的天象变化有联系的,尽管当时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但这却标志着自然科学之首——天文学已经萌芽初动。
其实要说科学,还是不大对。那时候的人们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也就产生了 某种崇敬和畏惧,所以常常祭天祀祖,祈求丰收,那些夸张的神话传说也就特别多。
要说最早的稍微带点科学性质的天文传说,应该就是颛顼帝旗下的南正和火正了。南正重氏用太阳影子就可以知道准确的东南西北,而火正黎氏则是用那颗明亮似火的大火星,来宣告每年春耕时刻的到来。
到底有没有南正和火正,我可不敢确定,但这些天象可不是瞎编的。像这种观测天象来定时节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观象授时”,可以说,这四个字,就基本概括了古代天文学所要做的事情。
随着农业发展,一年四季的农时越来越复杂,只有一颗大火星怕是远远不够了。诶,一颗不够,那就四颗!《尚书·尧典》中的四仲中星,正是为每个季节专门选定的标志星宿。只要在黄昏时刻见到它们出现在南中天,就说明到“四仲”了。啥是“四仲”?你可以看作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简称二分二至。
不过要想准确地测定时节,纯看星星误差太大,还得结合圭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原始圭表,通过观测太阳影长,那时的人们发现一回归年大概有366天,再把由太阳决定的四季安排到每一年里,就诞生了最初的太阳历,简称阳历。
除了耀眼的太阳,人们最关注的还有每天都会变化的月亮。满月那天叫望日,看不见月亮那天叫朔日。长期观察就能发现,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29天半多一点,所以人们就规定,小月29天,大月30天,这样一个个月排列,就形成了太阴历,简称阴历。
但是吧,阳历和阴历的周期没有办法凑整,如果就这么按顺序排下去,月份和季节就会错乱。于是人们又想着安插闰月,这就是《尧典》说的:“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看来最迟到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上了这种能兼顾太阳和月亮运行的阴阳历。
其实无论什么历,天文历法的最主要目的,还是确定农时。对于日益发展的农业来讲,一年只有二分二至还是太粗糙了,到底要怎样才能有更精确的时令呢?通过漫长的观测人们发现,原来太阳在星空间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位置就对应不同的寒暑时节,所以,只要确定太阳的位置不就行了吗?
可太阳这么亮,怎么看到它在星空中的位置呢?诶,不能直接看,那就间接推。日出或日落的时候,看它周边或者南中天的星星就能知道了。另外看月亮也行,满月那天太阳就在月亮对面,朔日就在月亮后面,其他日子看月相就能推出太阳位置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该怎么标记日月在星空中的位置呢?之前古人已经认识了大火星以及四仲中星,描述周代生活的《诗经》里又出现了参宿、毕宿、箕宿、营室,还有天汉、北斗、牵牛、织女,人们认识的星星是越来越多了。
为了方便给日月标位置,就干脆再多补充点,月亮绕天一周不是要将近28天嘛,那就把天空分成28份,每份都选出一个主星宿,于是,我们熟悉的二十八星宿就此诞生。
等到完整的二十八宿形成体系,时间线已经进入了春秋战国。甘德的《天文星占》中已经测出了二十八宿每个星宿的位置,也就是距度,那么这二十八宿就可以像尺子一样给日月五星做标记了。
一年十二个月,记录下太阳每月在二十八宿的位置,再配上当月的物像、气象做参照,接着再加上时令名称,以及每个月要做的生产、政治和宗教活动,就形成了当时广为流传的《月令》。
然而,你以为十二个月的时令就够用了吗?拥有种田天赋的中国人在农业上不断深造,十二个月的农时显然还是太粗糙。那就再细分,每个月两个节点,相当于把之前的二分二至这四个节点,扩展成了二十四个 节点,由此,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正式诞生。
把每个月、每个节气,和当时太阳所在二十八宿的位置都记录下来,补充到刚刚的《月令》里,就成为了当时人们手里最实用的农家历书。
但是,要想把每个月和每个节气都能对上,这事完全没那么简单。就像刚才说的,回归年和朔望月的周期没法凑整,就必须置闰。可问题是,该怎么置闰?闰在哪里?闰多少次呢?
春秋以前的人们没有找到年月调配的规律,只能靠肉眼观测,只要看到季节和月份对不上了,就随时置闰,大小月也随意安排,甚至还总出错。但如果能得到更准确的回归年长,年月的调配就能更准。
终于,经过漫长的观测后,春秋时代的人们突破了366日这个千年的瓶颈,用圭表测出了回归年长为365¼日,这数据四年之后误差积累才不到45分钟,已经算很准确了。依照这个数据,人们终于摸索出了十九年七闰这个最恰当的置闰规律,并由此创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历法——四分历。
这历到底有多神奇?简单来说,只要用一年365¼日和十九年七闰这两个数据,就可以推算出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然后再推算出整整19年的朔闰排列和农时节气,再推算到76年、1520年、4560年甚至更久!
以前靠肉眼观测的那算什么啊,准确来讲那只能叫历,根本算不上历法!现在单靠演算,就能上推千百年,下推千百年,农时节令的安排终于不再是问题,中华民族终于跨越了观象授时,进入了真正的历法时代!
如此优秀的四分历一经创制,就遭到了各国的哄抢,虽然大家明面上用的历法名字不一样,但实际都只是在四分历上改头换面罢了!谁会舍弃先进的科学而去吃观象授时的苦头呢?
是啊,科学技术使人进步,可古代天文学中偏偏就有那么一个相当不科学,还特别流行的部分——星占。还记得我开头说的吗,原始的人们对于天象的恐惧和敬畏,诞生了许多神话传说,这些神话到了奴隶社会,就成为星占神学,变成了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民的工具。
因为星占跟政治有关,进入封建社会后,跟星占绑在一起的天文学更是被皇室垄断,甚至为了政治需要,经常弄虚作假。在星占家所谓的天人感应中,凡是地上土地,各有天上主星,详细分辨,以观妖祥,这就是分野占验的开端。虽然星占确实让人们更勤奋地观测天象,但这显然是一种伪科学,是毫无根据的。
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科学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种所谓的天人关系。各家学者常会用天文学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如荀子就喊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甚至还要人们“制天命而用之”。
天到底有没有意志?天文现象到底有没有规律?宇宙本源是怎样的?天体怎样演化?天地什么结构?这一系列重大的天文学理论就在百家争鸣中逐渐深入,宇宙论也开始蓬勃发展。而天文学最根本的历法,则在后世的朝代更替中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至于怎么改?我们下期继续。
我是国风学子沐子欣,记得关注,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温馨提示:视频版的解析更直观清晰,放在开头啦~记得看哦~
【中国天文史】系列栏目正火热更新中!具体请收看导读→快上船!天文之旅准备出发,一起奔向星辰大海「中国天文史」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