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和花脸(话说脸谱之京剧里的花脸解说)(1)

京剧脸谱是京剧演员面部化妆造型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它形成之前的徽、汉、昆、弋、秦(梆子)等兄弟剧种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发展而成。这种脸谱,最初在古代乐舞中,是以戴面具的「代面」形式出现,到了唐、五代时,又出现了把较为浓重、简单的色彩直接勾画在脸上的「涂面」,至戏曲形成之后,就大大地推进了,成为「花面」,即俗称的「花脸」。「涂面」、「花面」是与「素面」、「洁面」相区分而言的,在京剧化妆中,习称「开脸」或「勾脸」;「素面」、「洁面」则是习称的「俊扮」。在京剧形成之前,戏剧脸谱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格式基本定型。这就使它有所依据,有以沿袭。京剧发展迅速,又曾进入宫廷,促进了它技艺上的增进,品类上的增新,表现力的增强和规范化的形成。延展至今天,它不仅成了「戏曲」的标志,也成了「东方文化」的标志。

京剧脸谱艺术,大致分为三类:

场上脸谱──演员舞台演出时的化妆艺术,是勾画在脸上的;

案头脸谱──作为绘诓头脸谱、作为绘画作品画在纸上的;

工艺脸谱──画、塑、绣在工艺品、建筑物、装饰物上的。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脸谱大系中的重要分支,既有脸谱的通性,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它与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质相同的面部化妆手法。从戏剧角度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角度讲,它则是图案式的。它的谱式图案,按所扮演人物的面容、性格、质量、年龄取意,分为揉、勾、抹、破四大类型:揉脸,是用手指将颜色揉满脸膛,加重眉目、面纹的描画;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眉目、面纹、填充脸膛主色(这是今日京剧脸谱的主要谱式);抹脸,是用毛笔蘸水和白粉,把脸的全部或局部涂抹成白色;破脸,是指面纹、图形左右不对称,亦称歪脸。

脸谱常用的颜色,有红、白、黑、绿、蓝、黄、紫和金、银等。一般均按人物的品格、性情用色:红表示忠义、勇武,如关羽、姜维、关胜;水白,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潘洪、严嵩;油白表示妄骄纵或刚愎自用,如高登、马谡、项羽;黑表示刚毅、耿直或粗莽而诚挚,如张飞、焦赞、李逵。黑色亦表示铁面无私、公正刚直,如包拯;绿表示粗豪、暴躁,如程咬金(年轻时)、青面虎(许起英);蓝表示豪爽、骁勇、桀骜不驯,如马武、单雄信、窦尔墩;黄表示暴烈、骠悍或工于心计、有凝炼之冬气,如典韦、姬僚、宇文成都;紫表示稳健、持重、静穆,如廉颇、专诸、常遇春;金、银表示庄严、威武,为神佛人物,如杨戬(二郎神)、如来佛勾金脸,哪咤勾银脸。此外,还有老红、粉红、瓦灰、蟹青等色。

常用谱式

每个舞台人物所勾图案、纹样和用色有一定的规范,形成脸谱,常用的谱式有:

1、整脸:以一种颜色为主,或红或黑或白后勾画出眉眼鼻口的纹理。红整脸,如关羽;黑整脸,如包拯;白整脸,俗称「白脸抹儿」,如曹操。

2、三块瓦脸:用黑色把眉窝、眼窝、鼻窝夸大地勾画出来,在脸膛内填上底色,或红或白,或绿或黄,或蓝或紫。图案平整得像块瓦一样。如马谡、李靖等。

3、花三块瓦脸:在三块瓦脸基础上,将纹理和色彩勾画得更复杂花哨,如窦尔墩、典韦等。

4、老三块瓦脸:略同三块瓦脸,只是将眼梢处勾得下垂一些,加上一个「垂云」形,以示年老,如鲍自安、姬僚等。

5、六分脸:由整脸转化,将眼窝以下的主色,或黑或红或紫色,与脑门的白色构成六与四的比例,一般为老年正面人物用,如黄盖、尉迟恭等。

6、十字门老脸:自脑门顶至鼻尖画一黑色立柱纹,与左右眼梢间的黑色眼窝在眼心处交叉成十字形,用于老年正面人物,如铫期、高旺等。

7、花十字门脸:除立柱纹与眼窝呈十字形外,构图细节有各种变化,如张飞、牛皋等。/8、8、花碎脸:图形复杂,脸纹细碎,用色花哨,如马武、单雄信、青面虎等。

9、元宝脸:在眉眼以下勾成花脸,额间一片,不勾图形,形似元宝而得名,如颜佩韦、侯尚苛官、李仁等。

10、歪脸:构图不对称,表示五官不端正,或面带伤痕,或行为不良的人物,如刘彪、祝彪涂等。

11、太监脸:专用于花脸应工太监,有白、红两色,白的如伊立,红的如刘瑾、王振、周监军等。

12、和尚脸:专用于花脸饰演的僧人,如鲁智深、杨延德等。

13、象形脸:是根据神话、小说中的「开相」描写,把动物、飞禽的形象图案化,勾于脸上,如孙悟空、猪八戒、金钱豹等。此外,还有神怪脸、精灵脸、无双脸等。

脸谱与行当

京剧脸谱和花脸(话说脸谱之京剧里的花脸解说)(2)

净行称「大花脸」,丑行则称「小花脸」。因此,丑行的脸谱在戏曲脸谱中乃是一大分支。丑角脸比净角脸谱的面积小,只集中于面部中心,故称小脸,或三花脸。丑分文、武,谱式不同。文丑是「两眉间三片红,一块粉白七笔黑」,即在眼下的两颊和双眉之间涂上红粉,由眉下至鼻子,左右以眼梢限,画一块粉白,用黑在白上勾一双眼窝,正中间偏上勾一小蝠,眉毛勾于白外上方,再在白块下方边缘加两笔黑纹,脸谱即基本勾成。粉块的形有豆腐块、腰子圆、倒元宝、窝窝头、高桩儿馁馒头、粉陀螺儿、银锭儿、沙燕儿(风筝)、菱角形等;老丑脸谱,要勾白眉、白鬓、抬头纹、鱼尾纹、法圭令纹,勾成后,形如螃蟹,十分好看。丑角向无绝对的定谱,主要是根据所饰人物和演员本人面型而定。

武丑脸谱常勾的是「白枣核儿」,只是在鼻梁上勾一上下两头尖、中间稍宽的枣核儿形粉块,在脸上所占面积更小。但如《巴骆和》中的胡理,勾黑碎脸;旧本《三岔口》的刘利华,要勾歪脸;《打瓜园》的陶洪,要勾老丑脸;《五人义》的地葫芦要揉黑脸,勾白眼窝,以上都有定谱;《盗甲》、《偷鸡》、《盗王坟》等剧中的时迁,也有定谱。

在京剧传统戏中,旦行角色开脸的有《湘江会》的锺无艷(现已改为俊扮,在昆剧《棋盘会》中仍然保留)、《马上缘》的陈金定、《闹昆阳》的也是公主、《梵王宫》的花母、《同命鸟》的虎婆均有谱式;旧时,丑行中彩旦扮演的《拾玉镯》的刘媒婆、《挑帘裁衣》的王婆、《铁莲花》的马氏及《探母坐宫》的丫鬟也都勾小花脸。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创绘的新脸谱,有《将相和》的廉颇、《赵氏孤儿》的魏绛、《九江口》的张定边、《强项令》的董宣、《西门豹》的西门豹等都是成功的作品。

京剧脸谱和花脸(话说脸谱之京剧里的花脸解说)(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