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中原,一直是辛弃疾和陆游的梦想。比辛弃疾年长15岁的陆游,非常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和军事才能,曾多次举荐辛弃疾,两个诗人也曾多次写诗互相鼓励。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在金人的统治之下。陆游则经历了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于临安。辛弃疾在被异族压制的环境里长大,激发了他爱国的热情。陆游的身上,兼有国破之痛。因此,他们两个人能成为忘年交,全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

他们两个人志向相同,词风相近。一改宋代词坛婉约伤感之风,词风豪迈,爱国之情溢满字里行间。辛弃疾写词,擅于引经据典,却又毫无生涩之感。他写的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选入中学教材,堪称怀古诗词的经典。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1)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宋代〕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闲居多年的辛弃疾终于再一次被启用。陆游惋惜他的遭遇,曾在诗中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天山挂旆或少须,先挽银河洗嵩华。

对于辛弃疾赋闲家中的生活,陆游在诗中这样写:稼轩落笔凌鲍谢,退避声名称学稼。十年高卧不出门,参透南宗牧牛话。辛弃疾早年因为领导参加反金起义,被宋高宗赵构赞赏,连孝宗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二十五岁的辛弃疾离开北方,来到南方,开始了仕途生涯。当44岁的范成大接受朝廷任命,只身前往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的时候,30岁的辛弃疾也满怀一腔爱国之情,立志收复中原。

公元1205年,宋宁宗时期,权臣韩侂胄筹备北伐之事,朝廷想起了辛弃疾,被闲置12年,确实有点久了。既然他一直主张北伐,不如试试再用他。曾几何时,辛弃疾多次上书,屡次提起的愿望,皇上和权臣怎么会不知道呢?他们不过充耳不闻罢了。

我们来看这首词,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发自肺腑的诗句,怎能不令人动容?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2)

辛弃疾

这首词上片怀古,下片忧今,对比明显,历史典故点缀其间,让整首词更加生动、立体,耐人寻味,给人启发。词的上片,开篇便写出诗人壮怀激烈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词的上片,诗人引用孙仲谋的典故,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群雄争霸的三国,孙权建立东吴政权,与曹操抗衡,与刘备一起联合击败曹操的进犯。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豪杰,才是天下明主啊!

诗人崇拜羡慕孙权,心中也暗含对南宋政权的不满。身为一国之君,难道不应该有孙仲谋那样的抱负吗?何至于在歌舞升平中忘记国仇家恨?只是,诗人无处所说心里的真实感受。他的伤心,只有陆游才懂。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对于物是人非的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带着淡淡的感伤。在辛弃疾笔下却充满豪情。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他不仅是成功的皇帝,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

刘裕作为一国之君,身先士卒,曾经两次率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金戈铁马的刘裕大军,让敌人闻风丧胆。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让后人仰望。很显然,辛弃疾渴望自己能遇到这样的明君,渴望南宋朝廷能像历史上的这些帝王学习,那么,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3)

辛弃疾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下片开头三句的怀古,引出后面的忧今,过渡自然,毫无堆砌之感,这也正是辛弃疾诗词的魅力之处。

苏轼开创了词坛的豪迈之风,东坡诗词豪迈、大气,这和他生活的环境不无关系。苏门一家三学士,苏轼的父亲、弟弟都是有名的文学家。北宋时期国富民安,人民生活相对安逸。

辛弃疾所处的特殊时代,也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性格和诗词风格。如果说李白的梦想是做一名唐代的剑客,仗剑走天涯。辛弃疾的心愿,便是做一位真正的侠士。而辛弃疾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就是一位心忧天下的侠客。哪怕隐居江湖十二年,心中仍未忘报国。

这里的元嘉,引用了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当年,宋文帝未作准备,仓促北伐,结果大败而归。原本要封狼居胥的豪言壮语,一时之间化为乌有,宋文帝追悔莫及。辛弃疾在这里用这个典故其实是委婉地提醒南宋政府,此次北伐,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金人以逸待劳,宋军长驱北方,水土不服,再加上兵马疲惫,双方的差距太大。无奈,辛弃疾的提议依然得不到重视。等到失败后的韩侂胄追悔莫及,想起辛弃疾曾经再三叮嘱的话,心想,这次一定要重用他。可惜回天无力,辛弃疾在忧愤中去世,临死的时候,昏迷中依然喊着杀敌二字。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4)

辛弃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诗人怀念往事,感慨万分。想当年,辛弃疾离开家乡奉旨南渡,满怀热忱,却未料到现实的残酷超出他的想象。四十多年过去了,宋、金战事从未停息,年轻的辛弃疾也曾想过要金戈铁马、戎马一生,哪怕在边关战斗一生,都在所不惜。

未曾料到,这些年来,他主战的奏折总是被压制,朝中知音少之又少。这怎能不让他悲愤、痛心?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诗人引用佛狸祠的典故,来告诫南宋皇帝以及权臣,如果再不收复中原,失去民心是最可怕的事情。

而辛弃疾的这个担心,比他大14岁的范成大在使金的旅途中已经证实。在范成大看来,最可怕的,最让人难过和痛心的事情,不是北宋都城汴梁的残破,“弥望悉荒墟”,“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而是被异族统治太久的中原百姓变得麻木,慢慢适应,以致忘了根本。范成大此次北行,亲眼所见的中原居民:“民亦久习胡俗”,“男子髡顶”,“村落间多不复巾,蓬辫如鬼”。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5)

辛弃疾

长此以往,收复中原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辛弃疾在这首词里的担心和范成大相似。所不同的是,当年范成大所见的中原居民开始适应金人统治,不再像以往那样反抗。辛弃疾笔下的中原居民开始进庙堂朝拜异族的统治者。

一片神鸦社鼓,与往日那些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遥想多年前,辛弃疾的父辈教育他与金人之仇,不共戴天。年幼的辛弃疾,也曾在长辈带领下,“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的最后一句,诗人以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决战沙场、奋勇杀敌的决心。夕阳西下,面对苍茫的远山,辛弃疾不禁老泪纵横。他苦等近二十年,他从二十多岁就开始的抗金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吗?

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1161年,年仅21岁的辛弃疾,召集了两千多名爱国的中原年轻人,投奔起义军,共同抵抗完颜亮率领的大军。后来,完颜亮死于内乱,为其部下所害。英勇善战的辛弃疾被南宋朝廷赏识,他奉命南渡。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6)

镇江

不幸的是,起义军的领袖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他和辛弃疾历尽千辛万苦召集起来的将士们,溃不成军。义愤填膺地辛弃疾仅率领五十人,深入虎穴,亲手捉拿叛徒归案。当年,陆游对这个英姿飒爽的年轻人的魄力、胆识深深折服。

权臣韩侂胄最先启用的并不是辛弃疾,而是陆游。当时已是古稀老人的陆游,身体状况并不乐观,但他收复中原的梦想再一次被点燃。他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答应了韩侂胄的要求,再次出山,为国效力。

陆游的选择没有得到好朋友杨万里的赞成,他认为陆游是与奸臣同流合污,有损自己的一生清誉。陆游的另一个好友,范成大理解他的苦衷。而辛弃疾心里所想,和陆游何其相似。

陆游发现自己只是一枚棋子,被韩侂胄利用只因为他的名气大,好办事。失望的陆游仅仅在京城住了一年,便辞职回乡。于是,辛弃疾便成了第二枚被利用的棋子。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7)

辛弃疾把自己被朝廷启用,参与北伐的消息告诉陆游,陆游百感交集。陆游深知官场的黑暗,他也知道辛弃疾这些年来遭到小人嫉恨,不被重用。但是大敌当前,个人恩怨何足挂齿?一切都应以大局为重。陆游写了一首诗,激励辛弃疾。

两个老人,两鬓斑白,满脸皱纹,步履蹒跚,岁月的风霜在他们脸上刻下痕迹,却丝毫没有改变的心。

辛弃疾用永遇乐和南乡子两个词牌,各填一首词,背景均为北固亭。作为军事重地的北固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位置险要。永遇乐豪迈雄壮,而南乡子风格明快。我们不妨看一下。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8)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宋代〕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的写作方法独特,立意新颖,别具一格。词的上片开篇以一句疑问,引出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何处望神州?”南宋人眼中的神州是风景秀丽的江南景色,而辛弃疾心中的神州,是他朝思暮想的中原。从哪里才能看到中原?登上北固楼,极目远望,风景优美。诗人的心却早已飞到千里外的故乡,阔别多年,今日是怎样的景象?

“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句疑问,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往事已成空,流淌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知道更迭了多少朝代?有多少朝代从兴盛走向衰败?如今都已不再,只有江水,年年东流去。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9)

镇江北固山

很显然,辛弃疾受到杜甫诗词的启发,杜甫曾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词中的借鉴,让整首词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却无沉郁之风。

辛弃疾这首南乡子欢快的风格,和范仲淹的边塞词苏幕遮的风格,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范仲淹写景,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秋景图,辛弃疾怀古,古代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创作原创诗词的作者,都知道,以人物填词难度最大。因为词牌字数的限制,写出历史背景,写出新意,更难。因为,我曾填过一首蝶恋花屈原,深有感触。

词的下片,诗人以赞美孙仲谋入笔,夸他年少有为,统御东南一方,战事不休,却从不向敌人低头,是乱世中的英雄。

“天下英雄谁敌手?”这里的疑问,引出最后的答案,也写出诗人内心的盼望。这也是南宋时期,所有百姓的心愿。曹操曾经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如今,南宋政权不思进取,多少爱国人士无奈辞官,归隐田园?

倘若天降人才,挽救南宋于水火之中,幸甚!

可惜,辛弃疾收复中原的梦想至死未能实现。今天,我们记住的不止是他写的那些优美的诗词,更有他至死不变的爱国心。

辛弃疾四首短诗(辛弃疾登北固亭)(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