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1)

1914年,一位以养招牌记号是“风参牡丹,杨乃武记”蚕种为生的杨姓老人因病不治而亡,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被葬在余杭西门外新庙前。

1930年,一位法号为“慧定”的女尼去世,生前因庵里没有香火,只能自己种植蔬菜、养殖鸡鸭换些粮食糊口,死后被火化,骨灰被筑成了坟塔,坟塔最初被安放在余杭东门外文昌阁旁边,时代久远,估计早就寻不到踪迹了。

这两位就是杨乃武和小白菜冤案的主角,1876年,这件轰动天下,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案子,历经几度重审,最终被慈禧平反昭雪

然而平反后,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后半生.......

杨乃武和小白菜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2)

杨乃武1841年生于浙江余杭,家里世代以种桑养蚕为生,家境富足。

他自小就十分聪慧,在而立之年就已经考取了举人,但是他虽是一介文人却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耿直性格,也因此他与贪赃枉法的余杭知县刘锡彤结下了怨仇,他的一生也因此人的挟私报复而改变了。

小白菜原名毕秀姑,从小父亲早亡,随母亲改嫁给喻姓小贩,但却不受继父喜爱。

毕秀姑天生丽质,平时特别喜欢身着白色衣衫和绿色裙裤,所以邻居们都称她为“小白菜。”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3)

1872年,小白菜经媒人说合与豆腐作坊伙计葛品连成婚,婚后与丈夫租住在杨乃武家,由此与杨乃武一家相识,也由此才有了后续改变她和杨乃武一生的惊天冤案

婚后的小俩口与房东杨家处得很是融洽,丈夫葛品连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地在豆腐坊忙碌着,有时候忙起来甚至夜里就宿在坊里。

由于白天都是小白菜一个人在家,杨妻为人又很热情,所以她就经常招呼小白菜来家中做客。

小白菜觉得反正也是闲着无事可做,正好和杨妻作伴还能解闷,所以也就经常去杨家走动。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4)

时间一长,小白菜和杨家夫妻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也就经常会留在杨家与杨家夫妇同桌吃饭。

小白菜有时也会读读佛经来打发时间,但那个时代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何况小白菜的家境更是大字不识几个,所以也就会向杨乃武请教识字

但是,这种和谐的日子被一则“羊吃白菜”的谣言给打破了。

事情的起因是街上的一些地痞无赖,这些无赖贪恋小白菜的美色,之前经常会到小白菜家去欺侮小白菜,从小白菜婚后搬到杨乃武家租住后这些无赖就不敢登门了,因为杨乃武会毫不留情的把他们骂出去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5)

由此,这些地痞无赖就对杨乃武恨之入骨,看到小白菜与杨家走得这么近,小白菜的丈夫又经常不在家,所以就开始给他们泼脏水。

偏偏小白菜的丈夫是个小心眼的人,听到此谣言后,还偷偷地跟踪过小白菜,期间并没有看到小白菜有任何出轨的举动,但他还是不开心,并还把听到的谣言告诉了母亲。

母亲本来就对漂亮的儿媳独自在家不放心,于是就让儿子另外租房居住,以免谣言成真。

自此,小白菜和丈夫就遵从母命搬离杨家,另觅住所,两家人亦再无来往。

然而,之后小白菜丈夫葛品连的亡故却又把杨乃武和小白菜牵连到了一起,二人还差点因此而殒命。

葛品连殒命杨白受冤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6)

1873年的一天,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突然身感不适,小白菜劝丈夫在家休息几天,但丈夫不愿因耽误上工而被扣工钱,坚持着赶到豆腐作坊继续工作。

但在两天后的清晨,葛品连却神色憔悴地回家了,到家时他身子不住地颤抖,还总是说冷。

小白菜急忙把丈夫扶进房间,给他盖上两床被子取暖。

小白菜问丈夫:“你怎样了?告诉我情况,我去找人给你抓药。”

葛品连虚弱地说:“我从那天走后就老是觉得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应该是这阵子太累,身体有点虚,你去给我买点参和桂圆,补补就好了。”

小白菜赶快托人帮忙去买,同时还请房东妻子帮忙请婆婆过来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7)

等婆婆赶来时,葛品连已经喝下了妻子煎好的人参桂圆汤,但仍然发抖不止,偶尔还会呕吐,葛母看儿子此情景却并不担心,说是痧症,不打紧,不久婆婆就回自己家了。

然而到了下午,葛品连却已口吐白沫不能言语了,等叫来医生已是回天无力,婆婆也闻讯匆忙赶来,但儿子已气绝身亡了。

一家人哭哭啼啼地给葛品连换了衣裳,当时葛品连的尸体毫无异样,所以葛母等人也都忙着为儿子张罗后事没做他想

到了次日,葛母却发现儿子的身体有了变化,儿子的口、鼻都流出了淡淡的血水,腹部还出现了几个大水泡。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8)

瞬间,葛母脑中想起了“羊吃白菜”的流言,来帮忙的街坊也是窃窃私语,更有甚者直接跟葛母说:你儿子肯定是被害死的,去报官吧。

本就丧儿心痛的葛母立刻觉得就是儿媳谋杀了儿子,她在邻人的簇拥下到县衙告状,告的就是儿媳小白菜与杨乃武通奸谋杀亲夫

余杭知县刘锡彤接到状纸后不禁暗喜,事关杨乃武,终于有机会整治这个家伙了

刘锡彤立即带着仵作赶赴现场,根据尸体情况,仵作无法确定死因,只能含糊说可能是中毒而死,却也不知道是哪种毒药。

但刘知县闻听此言后却如获至宝,他直接就认定是杨乃武和小白菜合谋用砒霜毒死了葛品连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9)

此时,衙役们已经把小白菜拘押在堂,而且在知县的授意下对小白菜严刑拷打,可怜小白菜一介柔弱女子被打得体无完肤,为不再受皮肉之苦,小白菜只能被逼承认是杨乃武在某天给了她砒霜,和杨乃武合谋毒杀亲夫

而毫不知情的杨乃武立即就被如狼似虎的衙役绑到大堂。

到了大堂,身为举人的杨乃武向刘知县说明了自己这些天的去向,其中就有小白菜供述杨乃武给她砒霜的那一天,并且还提供了相关人证。

虽然相关人证都能证明杨乃武那天确实不在余杭,但铁了心要整治杨乃武的刘锡彤县令岂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他仍然坚持此案按杨乃武和小白菜合谋毒杀葛品连上报上级,并报上级要求除去杨乃武的举人功名,这样他就可以对杨乃武动刑了

几度重审终得平凡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10)

很快,上面就批复了同意除掉杨乃武的举人功名,并要求一定要拿到杨乃武认罪的口供

于是,杨乃武这一介书生就被酷刑轮番招呼,自小生活优渥的他哪里受过这种苦,很快他就被屈打成招了

拿到杨乃武和小白菜签字画押的口供后,刘县令立即亲自带着口供和银票去找他的上级陈知府,而陈知府看着银票心知肚明,很快就此案上报了刑部,面对证据确凿的口供,刑部的批复也是神速的: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

此时所有的人都以为尘埃落定,杨乃武和小白菜是必死无疑了。

但是,杨乃武的姐姐和杨妻却坚定地走上了为杨乃武伸冤之路。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11)

在清朝,女子是不允许告状的,杨妻就请自家兄弟代为呈递状纸,但此时杭州一带官员都已被刘锡彤买通,杨姐和杨妻每次都被判为诬告,并被毒打一顿后轰出官衙。

杨姐并没有被吓倒,为了弟弟,她决定告御状,在一次探监时,她把此想法告诉了杨乃武,杨乃武在同监犯人的劝说下同意了姐姐的想法,同情他的狱卒偷偷为他弄来笔墨纸砚,他亲自书写了自己冤情的状纸交于姐姐

第一次刚到都察院递交完状纸就被押解回乡了,但姐姐不死心,决定二上北京,这一回她没有直接上衙门,而是按弟弟的嘱咐去找了弟弟的好友们,这回事情有好转,还得到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资助,在一干好友的大力相助下,终于获得了刑部重审的机会。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12)

此次重审的官员没有动刑,杨乃武和小白菜看到了一线生机,二人都据实而说,推翻了之前屈打成招的口供,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重审他们的官员根本就不敢据实上报,给他们定罪的人在朝廷硬气的很

就在杨乃武和小白菜苦等重审结果时,又一位大员奉旨重审,而此次二人又一次被严刑拷打,甚至比刘锡彤下手更狠,杨乃武的双腿被打折,小白菜双手十指血肉模糊、鲜血淋漓,二人又一次被屈打成招了,签字画押时,二人俱都是神志不清,气若游丝了,本次仍是维持原判。

这次的判决引起了浙江帮官员的不满,以杨乃武好友吴以同为首联名上书要求都察院重审此案,并联合浙江一带举人、进士、翰林散布:“杨乃武、小白菜这个案子不仅是关乎两条人命,而是涉及到整个浙江读书人的问题,如此案不彻查清楚,浙江将无人再读书了。”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13)

事态的发展很快就传到了西太后慈禧耳中,权衡利弊后,慈禧终于下旨:彻查此案,全部人犯证据入京受审。

不久,全部人犯都押送到京了,刑部举行了三司会审,通过一系列的审问、验尸、询问证人,事实很快就大白于天下了,葛品连是病故,周身上下没有半点中毒的症状,杨乃武和小白菜是无辜的,这时已经是1876年,据事发已经三年有余了。

案子平反后,慈禧的旨意也下来了:余杭知县刘锡彤徇私枉法,发配黑龙江;其他涉案的三十余人均被革职或流放;参与重审的一干朝廷官员百余人也被去掉顶戴花翎,永不续用;而杨乃武与小白菜相处不知避嫌,杖责一百,举人身份不予恢复;小白菜与杨乃武相处不守妇道,杖责八十。

至此,杨乃武和小白菜一案宣告结束,但二人的后半生却迥然不同。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不是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被慈禧平反后)(14)

杨乃武出狱后,因功名已失,今后仕途是无望了,幸亏家中世代养蚕,还有可以谋生的手段,而经此一难,杨乃武是收敛心性,潜心研究养蚕之道,历经努力终于在几年后创出了自己的招牌,平静而富足的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而小白菜就没那么幸运了,她的婆婆始终不原谅她,亲生母亲也碍于名声不愿收留,心灰意冷的小白菜来到余杭准提庵,落发为尼,法号慧定,终日青灯伴佛,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终在孤寂中了此残生。

他们二人迥然不同的后半生,也说明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害是如此之深,即使明知是被冤枉,但平反后仍是被人诟病,最后只能是遁入空门郁郁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