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描述的是棕树花形状的特殊,确实,能被人们称作“木鱼”,被苏东坡称为木鱼子,棕树花在造型上的确是和传统梅花、桃花大相径庭,每到棕树开花的季节,总能看到棕榈树上长出被棕皮包裹,籽粒形似小米的棕树花,现在人们也将之称为棕包、棕笋或者棕包米,是景谷,孟连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中国人吃花很有一段历史了,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急不可耐的吃货们就早已将目光打到了娇嫩的花朵上,比如商朝时期擅长烹饪的大臣伊尹,就善于以“寿木之华”(桃花)来烹饪佳肴。

当然,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其他的梨花、杏花之类的,除开桃花本身的性状之外,自然也是因为“桃树”这一植物,在中华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伊尹来说,他烹饪的不只是一道美食,还是一道传承。

最有灵魂的象牙山诗人(棕树花诗人棕笋与木鱼)(1)

桃花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迅速,不少诗人留下了与吃花有关的诗句,屈原就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事实上许多中国人喜欢自称吃货大国,这一说法并不空穴来风,在古人身上就可以初见端倪。

对于古人来说,一年四季各有各的吃法,春天百花齐放,那么自然就要吃花夏天绿树成荫,那么就去寻绿叶来吃秋天万物成熟,是吃果子的好时机到了冬天一片凋敝,既然地面上看不到能吃的了,那么就刨开积雪和泥土,吃那些营养丰富的根茎……总之,无论如何都不会饿着自己。

唐朝是吃花盛行的年代,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别看武则天一代女帝如何冷酷,但不经意间还是能窥见些女性娇柔的一面,《花里话》中记载:“武则天花朝日游园, 令宫女采百合,和米捣碎蒸糕,以赐众臣。

终究是女性,对花自有一份偏爱。

到了宋代,吃花已经从一种对于美食的享用上升到了一件风雅之事,达官贵人喜爱吃花,认为这能彰显其中华富贵,名媛淑女们喜爱吃花,认为吃花能够“食花如花,花容体香”,大概就和吃猪脑子补脑子一个思路……除此之外,僧人道士、文人骚客,也对吃花乐此不疲。

宋代最重要的食谱书籍《山家清供》便将梅花、牡丹、送花、栀子花、荷花、桂花等十几种鲜花列入了可食用的范畴。

诗人们也不甘示弱,首当其冲的就是咱们“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才华横跨厨艺和诗坛两界的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作为诗人中吃货的代表,他尤其喜欢吃一种独特的花,有道是:

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夜叉剖瘿欲分甘,箨龙藏头敢言美。

愿随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

苏东坡一首《棕笋》写出了自己对棕树花的喜爱,这其中的“木鱼”便是当时民间对于棕树花的称呼,这一点苏东坡在诗序就已经明确提到,顺便还给出了具体的烹饪步骤,其中写:“棕笋,状如鱼,割子得鱼子,味如苦笋而甘芳。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南方不知也。……取之无害于木,而宜于饮食,法当蒸熟,所施略与笋同,蜜煮酢浸,可致千里外……

总结起来大致也就三个意思,一是棕笋被叫做木鱼子的原因,二是蜀人用棕笋来供佛,三是这玩意儿好吃,做法与竹笋类似。

最有灵魂的象牙山诗人(棕树花诗人棕笋与木鱼)(2)

棕树花

与之类似的还有宋代诗人唐庚的一首《棕花》,其中写道:

砍破夜叉头,取出仙人掌。

鲛人满腹珠,鲴鱼新出网。

这描述的是棕树花形状的特殊,确实,能被人们称作“木鱼”,被苏东坡称为木鱼子,棕树花在造型上的确是和传统梅花、桃花大相径庭,每到棕树开花的季节,总能看到棕榈树上长出被棕皮包裹,籽粒形似小米的棕树花,现在人们也将之称为棕包、棕笋或者棕包米,是景谷,孟连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当然了,回到古代,诗人们与棕树花的纠葛还没有结束,南宋诗人李彭在《戏答棕笋》中写道:“剩夸棕笋馋生津,章就旁搜不厌频。锦绷娇儿直欲避,紫驼危峰何足陈。”,意思是棕笋的味道鲜美,可与竹笋、紫驼峰相比。

这可是个相当高的评价,要知道,古人对于竹笋的喜爱甚至不下于肉食,陆游在诗中道:“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苏东坡的妹夫,黄庭坚更是直言:“南园苦笋味胜肉!”,清代文学家李渔也道:“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而但觉其鲜之至也。”

最有灵魂的象牙山诗人(棕树花诗人棕笋与木鱼)(3)

竹笋

在这些大诗人看来,竹笋甚至是比肉食更鲜美的存在,而李彭在《戏答棕笋》中对于棕笋的评价,显然就直接将棕笋推到了和竹笋一样的高度,虽说不一定是事实,但起码代表了李彭个人的态度——若不是爱到极致,想来也不会有这样的评价。

元朝诗人洪希文也是个喜爱棕树花的人,一次在山农家中做客,被主人款待了棕树花之后,立刻诗兴大发,为主人做诗两首以表感谢,诗题便为《食棕笋主人请赋》,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且赏珍奇类鱼子,莫将同异别龙孙”,短短两句话,便将其对棕笋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棕树花大多是在南方一带食用,比较常见的云南地区,有用棕树花煲汤喝的,也有用棕树花炒腊肉的,比较具有传说色彩的是云南西北部一道叫做“海陆空”的名菜。

这道名菜由三部分组成,海说的当地稻花鱼,当地老百姓在插秧之后往往会在田地里放入鱼苗,等鱼儿长大之后便可食用。

陆指的是棕包米和鸡枞,空指的是黄蜂的蜂蛹。

相传在古代的时候一个村庄的人染上了怪病,情况十分危急,在看过了无数生灵涂炭只有,村庄里的意味少女决定削发为尼,到山顶的寺庙中位百姓们日日祈福。

一天清晨,正当她诵读经文的时候,庙门口来了一位穿着古朴的僧人,他带领着少女来到了村民们日日饮用的泉水旁边,一挥手,将山林间的绿草化作了稻花鱼,同时林中百花齐放引来了采蜜的黄蜂。

僧人给少女指了一条路,让村民将稻花鱼与蜂蛹同时食用,可祛除怪病,村民食用之后果然一个个病情转好,恢复了健康,后来为了使得菜肴更美味,便在其中加入了棕树花和鸡枞。

参考资料:

[1] 邓双文.从棕树到贝叶经——古老的树叶文化[J]. 森林与人类. 2001

[2] “海陆空”不止有诱人的美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