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和鲁智深是《水浒传》中两个重点描写的好汉,他们无论人品还是武功,都深受读者称道,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反对招安方面,都是惊人的相似,最后谁擒方腊,都有两个版本,民间戏曲评书是武松单臂擒方腊,二是《水浒传》原著中是鲁智深擒方腊(借助老僧指点)。这么一看,武松鲁智深简直是名副其实的“哥俩好”,但他俩谁的实战能力更强一些?我们通过四层面对比,发现二人实战能力悬殊太大。
央视版武松单臂擒方腊
首先要分清在梁山的排名与实战能力并非一回事,排名综合许多因素,宋江排第一,不代表实战能力第一。本文不作力量、招式之类常规分析(因为有人分析过无数遍了)我们说人生处处是战场,特别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也许一场酒宴中暗藏杀机。真正的高手对决往往不是力量招式之对决,而智力、观察力、耐心、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终极PK。
孙二娘和张青
第一层面,对周围环境危险的洞察力,谁能明察秋毫?武松在一家店里吃饭,他发现老板娘盯着他的包袱,直觉告诉他这个店不是正常的店,故意说话惹老板娘,老板娘给他上的酒,他假装喝下去,实际上倒了,一会儿又假装倒地,老板娘原形毕露,让手下人把他抬下去,可根本抬不动,老板娘亲自抬,武松乘机控制住老板娘,这老板娘正是孙二娘。可同样的剧情发生在鲁智深身上时,鲁智深就没有这个敏感度,喝下了药酒,被放倒,幸亏张青赶到,救下鲁智深。这一对比,就发现武松的洞察力远超鲁智深,在险恶的江湖中,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实战能力。鲁智深先输一局。
贺太守
第二层面,对敌我形势的分析,谁能头脑清醒?武松的特点是不打无准备之战,在大战前,必先了解对手情况,而鲁智深则没有这个耐心,想战就战。鲁智深和武松一起去少华山招史进上梁山,可史进因独自去华州府救玉娇枝,不慎被贺太守捉住。鲁智深一听就火了,决定要亲自去救史进兄弟,武松说:“哥哥不得造次,我和你星夜回梁山泊报知,请宋公明领大队人马来打华州,方可救史大官人。”鲁智深不听,反而生气,嫌武松性子慢。鲁智深独自一人带了禅杖和戒刀,直奔华州府,武松说:“不听人说,此去必然有失。”果然鲁智深到了那里,贺太守一见就看出他的动机,把他骗到府中,命人拿下。后来武松把此事告诉戴宗,神行太保回梁山送信。吴用借用宿元景的行头骗了贺太守,救了鲁智深和史进。这非常直观的对比,武松对敌我力量的分析判断远超鲁智深。鲁智深再输一局。
武松夜走蜈蚣岭
第三层面,对手是敌是友,谁能准确识别?武松对遇到的人能迅速判断出对方是正是邪,是敌是友。武松夜过蜈蚣岭,听到有人说话声,他巡声看去,看到一个道人和一妇人在一起说话,他马上判断出道人是歹人,果断动手,杀了道人,救了妇人,原来这个道人杀了这妇人全家,把她抢到这里来。
而鲁智深路过瓦罐寺时,看到一伙瘦骨嶙峋的老僧,说寺里来了两个恶人,一个僧人叫崔道成,一个道士叫丘小乙,鲁智深马上想为民除害,进去看到崔道成后,崔道成反过来说老僧是坏人,鲁智深又回来问老僧是怎么回事。老僧说那崔道成见你拿着武器,他手中没武器,怎么敢和你硬对硬,说假话把你骗出来,你现在回去试试。鲁智深一听有道理,又回去,果然崔道成和丘小乙拿武器就打鲁智深。鲁智深打不过这两人联手,只好跑出来。后来碰巧遇到史进,吃了东西,联手除掉二恶人。鲁智深与史进、杨志见面时,也是不由分说就动手,后来打得难解难分,才停下说话,才知道都是自己人。瓦罐寺打斗前,鲁智深明显分不出谁是好人,谁是恶人,这识别力与武松相比,差距太大。鲁智深连输三局。
史进和鲁智深先吃饭再打坏蛋
第四层面,战场鏖战,谁出手更稳准狠?武松年轻时与人打架,一拳把那人打“死”,当然没有真死,只是休克了。鲁智深打郑屠,打了三拳,真打死了。武松和鲁智深都没想真杀人,都是在气头上想教训一下对方。武松打人没打死,鲁智深把人打死了,说明鲁智深手上没数,武松知道怎么打人安全。鲁智深和武松一起去诱骗张清时,鲁智深竟然忘了防范张清的石子,结果一下被张清打伤,要不是武松及时出手救援,鲁智深生命难保。武松在战场上经常出现一刀杀敌,说明武松用脑子作战,预料到对方的意图,有提前量,再加上动作快,力量大。武松一刀砍断耶律得重的马头,将其击杀;征田虎中,武松一刀砍死沈安;攻打方腊管辖的苏州时,武松砍死三大王方貌;在追赶邓元觉时,武松又一刀砍死杭州24将之一的贝应夔。而鲁智深多次在战场上迷路,因盲目追赶敌人,陷入敌人包围圈。因为鲁智深命好,所以总能逢凶化吉。
武松鲁智深联手
今日一悟:当然单纯比武功,两人各有千秋。综合武松和鲁智深的各项战斗素养,另外再参考两人所遇到的绝境(无人救援必死)次数,因此得出结论是武松的实战能力远超鲁智深。以上是借助大数据思路来分析得出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