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习惯将火柴称作“洋火”,从这个称呼中我们就能看出这种生活用品与“洋芋”一样属舶来品。清道光年间,火柴在中国算是十足的稀罕物。当时有外国使者将火柴进献给道光帝,令满朝文武大开眼界。自此之后,火柴便成为一种外贸商品,进入到清朝人的日常生活中来。

关于火柴的历史故事(一根小小的火柴)(1)

不过,在火柴被引进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外国火柴在市场上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为了垄断国外火柴企业的垄断,我国的民族资本家用了百余年的时间,将国产火柴发扬光大。

1827年,从事化学研究工作的英国人约翰沃克发明了一种“引火棍”。随后,约翰沃克精简了制作流程,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盒火柴。这种最古老的火柴每盒约有八十四根,售价为一先令。在盒子的一面,贴着一张细砂纸。在使用的过程中,只需用砂纸夹住火柴,向外拉出火柴梗,便可引燃火柴棒。

仅三年后,一种更加方便的黄磷火柴面世。因为黄磷的燃点比较低,所以在使用时只需轻轻摩擦即可引火。不过,由于黄磷的烟雾有毒,且火柴燃点过低极易引发火灾,所以没过多久这种火柴便退出市场,被无毒的赤磷火柴取代。火柴制造技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德国人发明了安全火柴,自此,火柴正式走进千家万户。

关于火柴的历史故事(一根小小的火柴)(2)

前文说道,中国最早的火柴,是外国人当成贡品进献给道光的。通过向皇帝进献火柴,外国人得以将洋火源源不断地销售到东方古国,赚取暴利。在当时,“洋火”的售价相当昂贵,普通老百姓无福消受,只有家境殷实的商贾官宦才会使用这种工具。

《异闻琐录》有云:

“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

外国人靠“洋火”赚了多少真金白银,我们不得而知。但为了解决外国火柴的垄断问题,十九世纪末国人开始开办火柴厂,独立生产火柴,并自主完成技术突破。国产火柴厂的出现,让“洋火”逐渐摆脱了“洋人制造”的标签。

1879年,华侨卫省轩来到广东佛山,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并取名为“巧明火柴厂”。由于资金不足,所以该厂在创办之初并无机械作业,全靠工人手工制作。被聘请的工人,大多是佛山地区的居民。因为工艺的落后,所以该厂的火柴产量相当有限,每天仅能制作出几箱火柴。

不过,作为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火柴厂,巧明火柴厂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关于火柴的历史故事(一根小小的火柴)(3)

随着时间的推移,巧明火柴厂的技术越来越纯熟,厂址迁移到今中山路火车站附近,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机器。

遗憾的是,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完全取决于市场。在当时,巧明火柴厂虽已引进了机器,但却因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相比于日本人制作的火柴,巧明火柴不具备任何优势。除此之外,该时期的老百姓购买能力不高,所以巧明火柴厂的火柴滞销情况非常严重。

时间来到1908年,老一辈工人辛苦维持了三十余年的巧明火柴厂因资产不足连年亏本宣告破产,被日本资产家接手。十几年后,瑞典的新型火柴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在绝对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下,中国本土的火柴厂纷纷扛不住压力宣告停业。

巧明火柴厂虽被日本人接手,但亦无法改变它二次倒闭的结局。为了挽救巧明火柴厂,担任经理的尹景年发动集资,收购了火柴厂,并于广州芳村开办分厂。后来的巧明火柴厂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及与其他火柴厂合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更名为广州火柴厂。

1880年前后,外国资本介入我国火柴行业,于上海苏州河南三地分别开办火柴厂。紧接着,福州耀明、长春广仁津等火柴厂像雨后春笋一般建成。当时间来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火柴厂已有近二十家。仅十年的时间里,火柴厂的数量又猛增到七十家。

因为这些本土火柴厂的成立,我国火柴的进口数量大幅降低。1913年,中国总共进口了五十六万箱火柴,而到了1920年,中国仅进口火柴十七万箱。火柴行业迅速崛起,虽然期间各厂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总的来说仍是销量喜人。

关于火柴的历史故事(一根小小的火柴)(4)

1920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火柴行业最红火的一年。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就先后有二十三家新火柴厂挂牌生产。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的鸿生火柴厂,就是在这一年创办的。在刘鸿生开办火柴厂之初,总共购置了四十多台生产设备,聘请了一千七百名员工,每日生产的火柴数量超过四十箱。

甚至于,为了让鸿生火柴从各国产火柴中脱颖而出,刘鸿生严把质量关,保证厂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都是从火柴先进国日本、德国引进。为了让生产出来的火柴更具优势,刘鸿生斥巨资请来日本的火柴师傅,向厂里的职工传授火柴制作工艺。

无奈的是,尽管刘鸿生在质量上做足了功夫,可厂里生产出来的火柴依旧差强人意,以至于,鸿生火柴厂入不敷出,连续亏损。1924年,刘鸿生继承了岳父的燮昌火柴厂。两大火柴厂的合并,让鸿生火柴厂涌入许多新鲜血液,生产力大幅提高。

不过,火柴厂的规模虽然扩大,质量问题却依旧存在。刘鸿生意识到,想要让自家的火柴更具竞争力,就需要在化学配方上下苦功。于是,刘鸿生亲自拜访了林天骥,花重金将他挖到工厂里担任总工程师。

林天骥与厂里的技术人员用了半年的时间搞科研,通过在原料中加入高强度粘合剂的方式,一举解决了困扰鸿生火柴多年的脱落问题。此外,为了解决火柴燃烧不充分的问题,刘鸿生还引进了磨磷机,让磷粉变得更加细腻。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鸿生火柴逐渐成为市面上质量最好的火柴,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自此,鸿生火柴打开了国际销路,使来自中国的火柴风靡南洋市场。

关于火柴的历史故事(一根小小的火柴)(5)

在刘鸿生奋斗的那个年代,鸿生火柴厂在业界最大的对手就是瑞典火柴。瑞典凤凰牌火柴以无与伦比的质量雄踞中国市场,一度抢占中国进口火柴的份额。除此之外,因为工艺先进、原材料成本低,瑞典凤凰火柴厂采取了降价倾销的策略,对所有中国火柴厂进行排挤和弹压。

1930年,无数受倾轧的中国火柴厂倒闭。刘鸿生清醒地意识到,想要完成国产火柴的自救,必须要将业内的所有火柴厂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进口火柴的入侵。值此之际,中华、荧昌两厂响应了刘鸿生的号召,三大火柴厂宣布合并。随着“大中华火柴公司”的崛起,国产火柴逐渐赢回了市场份额。

解放战争结束后,遭逢乱世的中国百废待兴,各地政府开始扶持本土火柴厂,并鼓励各火柴商突破技术层面的桎梏,尽早赶超外国火柴。在政府的鼓励下,中国的火柴业蒸蒸日上。直至1988年,我国的火柴厂已超过一百五十家,每年的火柴生产量突破三千万件。

然而,所有事物的发展都要符合市场规律,火柴这种商品亦是如此。经历了最繁荣的发展高峰后,火柴业迎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随着九十年代的来临,打火机流入我国市场。这种新式点火工具既方便又轻巧,没过多久便取代了火柴的地位。

关于火柴的历史故事(一根小小的火柴)(6)

就像当年火柴行业崛起一样,打火机业磅礴发展,我国逐渐成为打火机的第一生产、输出国。时至今日,我国打火机的产量已占世界打火机产量的百分之七十。

打火机取代火柴,已成为时代所趋。因此,火柴市场的低迷悄然来临。打火机的销量越高,火柴滞销的情况越严重。越来越多的火柴厂因积压库存而倒闭。2007年,有百年历史的武汉火柴厂停产出售。到了2012年,泊头、开封、安阳、济宁、蚌埠这五家大型火柴厂先后破产。

当然,火柴业的衰落,并不仅仅是因为火柴被打火机所取代。许多老牌火柴厂的结构、人事、制度方面都存在缺陷,这些厂家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却无法顺应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遭到淘汰亦是必然。

火柴的历史已有近二百年,“中国火柴”已不复往昔的鼎盛,在历史的烟尘中逐渐消弭。很多一零后出生的小朋友,甚至都没有见过这种旧式的打火工具。或许,若干年后,火柴将彻底退出我们的生活,成为博物馆中的纪念品。

关于火柴的历史故事(一根小小的火柴)(7)

但是,我们永远不曾忘记,小小的火柴曾照耀过我们百余年。

参考资料:

【《中国火柴发展史》、《异闻琐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