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这句话是我国伟大领袖对另一位历史伟人 唐太宗李世民 做出的一句评语,其中表现出了对李世民立太子选择的不认同,以及对皇子李恪的肯定。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1)

李世民因听取长孙无忌的观点,而放弃立皇子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这样的选择是十分可惜的。

称赞李恪为“英物”,而评价李治是朽物,以此也可见李恪的地位,那么在古代历史中,李恪真的是才能出众的能人才子吗?

李恪·历史罕见的特殊身份

纵观历史长卷,我们很难找到李恪在国家建设方面、社会发展推进方面做出的贡献,历史资料中对李恪唯一的肯定评价,仅是一句“善于弓马骑射”而已。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2)

唐朝素有尚武之风,在那样的的社会大环境中,穷文富武的惯有状态甚至都已经有所变形,而作为皇族成员,李恪善于骑射的本领便也并不什么精贵事儿。

可既然没有历史资料能够证明李恪的杰出,那为何乐可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要探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彼时代的历史实际入手。

李恪的人生只有短短的34年,但就是凭借这短暂的34年的时间,李恪便能被评为是我国古代历史中最无辜最倒霉的皇族成员之一。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3)

李恪的身份极为特殊,他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是李世民的三儿子,而其母亲,则是前朝隋朝皇帝 隋炀帝的女儿,当朝皇帝李世民的嫔妃 杨妃

隋朝向唐朝的朝代转换,相比于其他朝代而言,其方式过程的温柔平和是后者群体皆无法相比的,也是因此,前朝隋朝的皇裔也能在唐朝保全性命,正常生活。

但毕竟头顶屋檐已是旧砖换成新瓦,有着前朝皇裔身份的官员和前皇族多少仍会有些寒蝉噤若。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4)

故照此来看,李恪的身份更是尤为特别的,不管哪一朝哪一代,都很难找到像李恪这样身负前后相邻的两个皇族血脉的皇室成员。

夹缝中难生存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但因为李世民有着近乎偏执的“立嫡、长”的理念坚持,如果李恪凸显出个人的品性和才能,并且积极参与“太子争夺战”的话,还是有很大机会能继承皇位的。

但是李恪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终日悠闲,不问世事一般,而当我们探明历史实际后,我们或许也会理解李恪这样的做法。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5)

回顾历史,最具实力也最为积极的两位太子位争夺者是李世民的大儿子 李承乾,和其四儿子 李泰

二人的母亲是鼎鼎大名的文德皇后,文德皇后姓氏长孙,长孙氏俱是与李世民共同经历“玄武门之变”的自家人,而文德皇后之兄 长孙无忌,更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在李家和长孙家如此之紧密的关系里,又怎么会给一个身上流着前朝皇族血液的“外人”留下辗转腾挪的空间呢?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6)

结合上述的环境因素,我们或许也能理解李恪一直不显山不漏水的真正原因,李家与长孙家革命感情深厚,且长孙无忌还是李世民的身边近臣,后者为自家族争取利益更是理所当然。

想象一下,你在自家的花园里辛勤培育着自家的鲜花,每朵鲜花都长势喜人,可就当你暗暗感叹今年的鲜花一定卖出好价钱的时候。

突然一支与鲜花们同一土壤的其他品种的花朵猛然开放,它不光长相极其艳美,还能夺走自家鲜花的养分,更甚者它还能释放毒气威胁到我们自身。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7)

那么身为培育者的我们会怎么做呢?还有除了将其连根拔起挫骨扬灰以外的选择吗?

欲加之罪·李恪死前的诅咒

很明显,李恪便是那朵外来的鲜花,只不过李恪深谙此道,牢牢地将自己的花萼紧闭,不漏出一丝芳香,不展示一点美艳,而李世民则是整间大宅的主人,长孙无忌便是为他负责花园业务的养花人

想那李恪已经活得足够小心也足够聪明,但是他终究还是没有逃过长孙无忌的“魔爪”,身为资深的“花匠”,长孙无忌又怎会看不出李恪具备的威胁性?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8)

在江山社稷面前,在公孙家变相的家天下的大业面前,人们从来都是抱着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的狠辣原则。

故在653年,永徽四年时,李恪遭到了长孙无忌的诬陷,被扣上了谋反篡权的脏帽子,被逼无奈之下,李恪最终自缢于宫殿大梁之上。

李恪死前留下遗言——“长孙无忌必自讨苦果,家族尽灭”,李恪小心翼翼的生活,只为能保全性命,但是长孙无忌欲加其罪,这令一直隐忍的李恪也终于爆发了一次。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9)

彼时人们只觉得李恪的临死诅咒是死前的狂怒,所以也根本无人在意,但是没成想李恪的这句“诅咒”,竟是在他死后的第六年真正的应验了...

李治之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长孙无忌家天下的算盘彻底被打破,故其也成为了反对武则天的主要力量。

但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与长孙无忌诬陷李恪时如出一辙,长孙无忌也同样被安上了谋逆的罪名,而检举他的人则是隋朝旧臣,唐朝重臣的许敬宗。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10)

罪名坐实之后,长孙无忌遭废除爵位,被流放发往了黔州,其最终的结局又是十分巧合的相同与当年的李恪——自缢而亡

长孙无忌这颗大树被武则天扳倒,与其关系紧密的朋党羽毛自然也是难逃命运,不出半年时间,长孙无忌在皇宫中的一切势力人脉都被清理的一干二净,至此,李恪的诅咒也全部应验。

结语

其实李恪的无辜,不光体现在长孙无忌的突然发难,其中重点,其实是令长孙无忌找到清除李恪这一机会的背后事件——历史著名的“房遗爱谋反事件”

李恪最终下场(34岁李恪被逼自缢)(11)

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高阳公主因为与和尚私通而被太宗责罪,自此高阳公主对李世民心生怨恨,于是秘密召集了同样对太宗,对皇室有所愤恨的人员。

李元景、柴令武、房遗爱、薛万彻等人,他们便想要共同密谋以颠覆政权,但是计划尚未开始便被发现,长孙无忌审理此案,一众人等俱是未逃一死。

而可怜的李恪,对于谋反事件则是完全不知消息,既没有参与也没有嫌疑,但可惜长孙无忌作为案件的负责人,还是为其准备好了脏水和刀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