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杨波 湘西泸溪报道

青山如黛、云峦缥缈、碧海苍穹、阵阵松涛,走进生态优美的湘西泸溪传统古村落新寨坪,如同一幅青山水墨画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1)

泸溪县潭溪镇新寨坪村风貌。

近年来,泸溪县潭溪镇新寨坪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坚持从组织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兴旺、生态文明、文旅融合五个方面突破发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栖迟谷”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深山苗岭大地上执笔挥毫,让党建飘“红”、产业透“绿”、生态增“蓝”、文旅添“彩”,闯出发展好路子、焕发振兴新活力,绘就出一幅“只此青绿”美丽乡村画卷。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2)

新寨坪村一角。

以“党建红”固本色勾勒“只此青绿”活力轮廓

牢牢牵住基层党建“牛鼻子”,发挥“群雁高飞头雁领”作用,积蓄乡村振兴组织力量。

利用换届契机,深化“缩面提标”改革,建强“领头雁”队伍,按照能力、年龄、学历,将年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选拔到村“两委”岗位上,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2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人,占比40%,平均年龄40岁,村级班子年龄结构更优、学历层次更高、能力水平更强、“三农”经验更丰富,激活了发展“引擎”。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3)

新寨坪村老屋场风貌。

培育“土专家”,强化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农技站、产学研基地,结合旅游、森林资源丰富的村情实际,区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旅游业“四大类别”,选取兴丰种养合作社、新寨坪旅游合作社、栖迟谷民宿等一批初具规模、有技术骨干的产学研基地作为乡土“人才”培训点,开展技术指导、技能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共培育10名农技“土专家”、8名电商人才、2名新型职业农民、3名农民大学生、1名乡村工匠,涌现出杨正义、符自元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成功带动了群众创业就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把强村富民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夯实乡村振兴“指挥部”。构建“村党支部 党小组 党员 群众”的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抓好党员发展和村后备力量培养,提升发展质量和后劲。

结合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实施“党员五带头”行动,全村3个党小组、30名党员,每人联系10-12户群众,带头服从大局、带头创业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尊老爱幼、带头爱护卫生。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旅游、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调动304户1255名群众谋事创业、建设家乡、培育新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党建引领工作触角延伸到全村每一个角落。

以“产业绿”提成色绘就“只此青绿”兴旺蓝本

深入践行“两山论”,大力整合资源、凝聚群众,推动产业持续发展、持续增效、持续振兴,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4)

新寨坪村杜仲产业园。

采取“党支部 村集体 农户 基地”的模式领办合作社,全面夯实“村企联建、村社共建”,成立经济联合社1家、专业合作社3家、劳务公司1家,激活“产业党小组 党员示范户 普通农户”的产业党建模式,以“互助五兴”为抓手,开展生产互助,把党的工作渗透到产业发展“建、育、管、销”全链条建设中。

整合资源促发展。整合省州县乡村振扶持、驻村后盾单位帮扶、社会企业援建、新乡贤助力等各种资源力量,做好原有扶贫项目管护、现有资源利用、新产业开发,促成“一网多点、齐头迸进”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党建与发展深度融合。

以绿色化、规模化、品质化为目标,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建设。通过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种植、林下养殖业,建成80亩黄桃示范产业园、100亩生态米、稻花鱼基地、150亩迷迭香基地、2000亩杜仲示范带、规划200亩高标准农田,种植油茶600亩、辣椒220亩、玉米280亩、烤烟60亩,养殖林下鸡鸭12000羽、铁骨猪300多头、牛羊600多头。

深化利益联结。合作社、公司为村民免费发放生猪、黄桃、辣椒种苗,提供技术指导,统一保底收购,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份分红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带动15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均收入增加800多元,2021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春华秋实,昔日的“穷山沟沟”变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5)

新寨坪村集体经济烤烟。

“支部带领、党员带头、合作社实施、村民参与,众人划桨开大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紧跟市场,产业才能兴旺,乡村才能振兴,群众才能富裕。”老支书杨正义退休不褪色,扛起80亩黄桃种植任务,继续为村集体出力。

以“生态蓝”亮底色渲染“只此青绿”宜居氛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村党支部以打造“绿色农业示范点、康养休闲度假区、洁净秀美文明村”为战略目标,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湖南省同心美丽乡村”,下一步,将着力创建“省级卫生文明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省级绿化示范村”。

如今,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马路、层层如碟的梯田,鸟语声声悦耳、民宿古朴端庄……走进新寨坪村三组老屋场,“狗吠深巷、鸡鸣树颠,榆柳荫檐、桃李成林”,恬静淡雅的田园气息,令人陶醉向往,无愧泸溪的“世外桃源”,让人情不自禁联想起陶渊明的《归田园居》。

素晖射流濑,翠色绵森林。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新寨坪拥有800年以上树龄500余颗,500年以上树龄约2000棵,200年以上树龄树约10000多棵,其中大多为国家一级、二级和省重点保护古树名木,20余种鸟类常年筑巢于林海中,各类植物品种达到200多种,是天然的生物博览园,为全州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木集中、资源品种多的原始生态宝地,湘西著名的森林康养胜地。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6)

潭溪镇新寨坪村古树群。

全村围绕古树群落做文章,高标准抓好生态保护,先后投入涉农整合、乡村振兴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推进“诗画栖居”建设,绿化通村公路5公里,修建森林防火带7.5公里,铺设林间石板路6.5公里,修缮山塘水库10座,观景亭4座,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绿化房前屋后84户1.2万平方米,全村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达90%以上,聘用各类保洁员、护林员40名,按照“日巡逻、日清理、日清零”要求,实现民宿景区保洁、生活垃圾清理、巡山护林常态化,发动党员带头,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300余份,完成户厕改造130座,年清运垃圾360车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以“文化橙”添姿色塑造“只此青绿”文旅新风

新寨坪村民族文化独特,拥有湘西木雕、苗族数纱、舞狮舞龙、苗族山歌、苗族武术和雀儿字等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村现存传统木屋120多栋,主体结构全部由榫卯构成,屋顶青瓦覆盖,窗户雕花,尽显古朴之美,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国家3A级景区”“国家12部委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等多项国字号荣誉,吸引不少高校、学术团体、社会组织前来采风、摄影、开展活动。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7)

新寨坪村百美村宿“栖迟谷”内景。

2018年,中石油化集团投资1400万元,打造了融合自然景色、人文历史、民族特色的百美村宿“栖迟谷”乡村旅游公益项目,村集体参与股份合作,每年固定分红30万元。

村党支部牢牢把握旅居时代趋势,紧跟全域旅游、大众旅游步伐,以民宿项目为“龙头”、传统民族文化为纽带,推动文旅大融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已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景观画廊、非遗工艺作坊、中心娱乐场所、7套精品特色民宿、15间精致客房、1套接待中心、1套公共餐厅、13栋改造民居……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8)

乡村振兴看金沙渔夫坝村(泸溪县新寨坪村)(9)

新寨坪村百美村宿“栖迟谷”内景。

苗家木屋客栈、老屋场古树群、生态康养基地、休闲垂钓游玩区、非遗产品展示销售与体验、宗教庙会活动、观景台、烤全羊、篝火晚会等游乐项目如雨后春笋,拔地而出……

如今的新寨坪,乡村旅游初具雏形、蓬勃兴起,村里环境大变样,深山苗岭建起了特色民宿,党建团建、休闲度假、亲子出游、露营登山等多样化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络绎不绝,遇到节假日“栖迟谷”民宿更是一票难求,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100万元以上,文旅气息蔚然成风,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青山绿水、蓝绿交织,古村新貌、交相辉映,进则乡土田园回归自然,出则配套完善生活无忧。在新寨坪,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这样宁静舒适的田园生活,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