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在滁州建成奠枕楼时,写下《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归游。

辛弃疾最狂诗人(南宋狂人辛弃疾)(1)

词中能熟练化用前人文句,浑然天成。楚尾吴头”出自南宋祝穆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的“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化用北宋诗人黄庭坚《寄叔父夷仲诗三首》的“弓刀陌上望行色”

“从今赏心乐事”化用南朝诗人谢灵运《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这首词起伏跌宕,层层深入,豪放雄壮之气喷薄欲出;读辛弃疾的词就俩字:舒坦。

辛弃疾最狂诗人(南宋狂人辛弃疾)(2)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这样奇特的想象来描述奠枕楼姿态高耸,气势雄伟,仿佛波涛起伏、云彩飘浮;

在“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中,辛弃疾用“万”、“千”等字极尽夸张,想象着今年有万里的地方未受到金兵的侵犯,还要建立一支千骑的军队抵御金兵的侵犯;

千古怀嵩人去”用了李德裕的典故。李德裕是唐代著名宰相,他于开成元年任滁州刺史,建怀嵩楼并作《怀嵩楼记》,以寄托他的嵩洛之思。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宣泄无法回到被金兵占领的家乡的苦闷。

辛弃疾最狂诗人(南宋狂人辛弃疾)(3)

范开在《稼轩词序》中称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可称北宋第一狂人

清代王士祯撰的《花草蒙拾》道:“豪放唯幼安称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

用现代的话来说,辛弃疾的每个作品里,都藏了两个字:大气!

辛弃疾最狂诗人(南宋狂人辛弃疾)(4)

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旷达的风格,南宋辛弃疾一生作词六百二十余首,数量、质量皆属上乘,被冠以“词中之龙”。

辛弃疾是上过战场带过兵的,具有其他词人所没有的沙场经验,辛词敢于突破创新,内容较苏词更加广泛,把对国家浓厚的爱寄于词中,因此他的词饱含家国情怀,激扬人心,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急切重整山河,收复失地的愿望,哪怕是在梦里他也从未松懈。

他写《水调歌头》“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血污,风雨拂狸愁”,从正面描写抗金战争,表达赞美之情。

他又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写给友人:“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希望韩元吉能够担起起收复中原失地、统一山河的重任,看似勉励朋友,实为自我劝勉,侧面表达自己的心志。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辛弃疾的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拨动着千千万读者的心弦。

辛弃疾最狂诗人(南宋狂人辛弃疾)(5)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论辛词,我觉得清代文学评论家陈世焜所评论的最为贴切:“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辛弃疾的诗词,绝非“豪放”二字可以表现。充分体现英雄气概,不作女儿模样,打破传统,在激情昂扬中不失理性约束,英雄气概中自有柔情万种,他以刀剑为笔,在自己的词中乃至史书万卷中留下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形象。

辛弃疾最狂诗人(南宋狂人辛弃疾)(6)

纵然不被重用,他一刻也未曾改变志向,弥留之际仍然大呼杀贼。

时隔千年,每每读其词,仍然感到一种凛然之气和磅礴之势,感受到辛弃疾的一片赤子之心,令人肃然起敬。他对国家的热爱,他的持危扶倾的责任感,他的一生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辛弃疾最狂诗人(南宋狂人辛弃疾)(7)

喜欢辛弃疾词的朋友,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书,《辛弃疾词传》和《苏轼词传》都是豪放派的词作,阅读这个事情全自己喜好,读完之后总能感觉心中激荡,佩服之情溢于言表,久久难以平复。

45元2册,点击下方就能购买

,